哈星丁導讀
我們只有一個地球。它不單單供給人類生存和居住,也是動物生活的樂土。動物是我們的朋友。善待生活在地球家園中的每一種動物,這是人類必須履行的責任。下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些有關動物的詩和趣事吧!
【詩中動物】
江畔獨步尋花
[唐]杜 甫
黃四娘家花滿蹊①,千朵萬朵壓枝低。
留連②戲蝶時時舞,自在嬌鶯恰恰③啼。
注釋
①蹊(xī):小路。②留連:同“流連”,即留戀,舍不得離去。③恰恰:形容鳥叫聲音和諧動聽。
釋義
詩人在成都浣花溪邊獨自散步,賞花。只見鄰居黃四娘家的小路邊鋪滿了鮮花,千萬朵花都把花枝壓低了。蝴蝶在花叢中飛來飛去,戀戀不舍,黃鶯在枝頭無拘無束地啼叫。
賞析
蝶美,蝶在舞;鶯美,鶯在唱。在各種鳥類中,長得好看,叫得好聽的鳥,莫過黃鶯,故黃鶯被譽為“森林黑管手”。杜甫這兩句詩抓住蝶、鶯各自的特點,又把它們互為映襯地放在開滿鮮花的春天的原野上,情境尤其和諧,尤其活潑。
黃 鸝
徐志摩
一掠顏色飛上了樹。
“看,一只黃鸝!”有人說。
翹著尾尖,它不作聲,
艷異照亮了濃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等候它唱,我們靜著望,
怕驚了它。但它一展翅,
沖破濃密,化一朵彩云;
它飛了,不見了,沒了——
像是春光,火焰,像是熱情。
賞析
這首詩首句不僅寫出了黃鸝的色彩,也寫出了動感,第三句是寫黃鸝翹著尾尖,以其瞬間之彩顯其瞬間之靜,生動地寫出了黃鸝疾飛而來,默默立于樹上的神態。四、五兩句漸漸由實入虛,傾訴著眼前黃鸝所激蕩起的歡欣。第二節前四句寫歡樂隨著黃鸝的飛逝而瞬間逝去的惆悵。全詩構思精巧,意境優美,讀來給人以美的享受。
巢 燕
□[唐]胡 玢
燕來巢①我檐,我屋非高大。
所貴②兒童善,保爾③無殃禍。
注釋
①巢:在……做窩。②貴:寶貴,重要。③爾:你。
釋義
燕子來我屋檐下做窩,我這里可不是高房大屋啊!這里寶貴的是兒童的友善,一定保你無禍無殃。
賞析
燕子亦稱“玄鳥”,《詩經》有“天命玄鳥,降而生商”。古代便有商部族認為自己是燕子的后代,也表明民間對“秋去春來,從不失約”的這種食蟲候鳥的關愛情懷。這首詩很樸實,就像所寫的燕子一樣。它們不擇高堂大屋,只在屋檐下棲身。它們善良,所以兒童對它們也很善良。特別是和兒童能無災無禍地做友鄰。
病 牛
[宋]李 綱
耕犁千畝實①千箱,力盡筋疲誰復傷②?
但③得眾生皆得飽,不辭④羸病⑤臥殘陽。
注釋
①實:裝滿。②誰復傷:傷,哀憐。誰復傷:有誰來哀憐啊!③但:只。④辭:推脫,推卸。⑤羸病:衰弱,病痛。
釋義
耕犁了千畝萬畝地,裝滿了千倉萬倉谷。現在又老又病,有誰來哀憐呢?不過,只要能讓大家都有吃有喝,就不推辭病弱在殘陽之中了。
賞析
這是一頭病牛,卻是所有牛的寫照:吃的是最平常的草,干的是最勞累的活。尤其可貴的是為了大家有吃有喝,寧愿一身是病,一身是傷,孤獨地終老于西風殘陽下。所以,要說沒有人哀憐,那是不確實的。人們對牛的贊美從來沒有停止過。“俯首甘為孺子牛”,不就是對牛和對具備這種精神的人最高的褒獎嗎?
老 馬
臧克家
總得叫大車裝個夠,
它橫豎不說一句話,
背上的壓力往肉里扣,
它把頭沉重地垂下!
這刻不知道下刻的命,
它有淚只往心里咽,
眼里飄來一道鞭影,
它抬起頭望望前面。
賞析
整首詩都在訴說一匹老馬被迫拉車。大車里裝的是“壓力”,而且已經到“往肉里扣”的程度了,老馬卻“橫豎不說一句話”。它看不到前途,只能繼續忍受,眼里看見的是鞭影,它抬起頭來又能怎樣呢?
作者觀察得如此細致,描寫得如此細膩,帶給我們如此強烈的震撼。我們不難從老馬聯想到舊社會被壓在社會最底層的勞動人民。今天,這悲慘的一幕雖然早已過去,但是我們能夠忘記嗎?
【動物趣談】
動物傳書
古人認為魚、雁、黃犬及青鳥是可以傳遞書信的。其實,有名有姓依靠動物傳書的故事只有鴻雁和黃犬。
鴻雁傳書的故事發生在漢代。漢武帝時,蘇武出使匈奴被扣,因蘇武英勇不屈,就被送到北海(俄國的貝加爾湖)牧羊。漢昭帝時,匈奴與漢和親,漢朝使者要求放回蘇武,匈奴謊說蘇武已死。后來漢使又至匈奴,蘇武的隨行部下常惠夜見漢使,他讓使節對匈奴單于說,漢帝在上林苑射得一雁,雁足系有帛書說蘇武在某澤中。漢使照此責備單于,單于大驚,趕快謝罪,并放蘇武等人回朝。
黃犬傳書的故事發生在西晉。文學家陸機養了一條好狗,取名黃耳。他在洛陽時,很久沒和家鄉吳縣(今上海松江)聯系了,十分惦念。一日他對黃狗說:“我家絕無書信,你能送信不能?”黃狗搖尾表示可以,于是陸機將信系在黃狗脖子上。黃狗向南尋路到陸機家,并取信回洛陽。后來以“黃犬”或以“黃耳”代指信使,以“黃犬音”借指家信,也稱“犬書”。
當然,最安全穩妥的信使應該是鴿子了。公元前3000年左右,埃及人就開始用鴿子傳遞書信了。我國則從隋唐時期起開始用鴿子傳信。飛鴿傳書與鴻雁傳書是一個意思,就是將信件系在鴿子的腳上然后傳遞給接信人。鴿子對地球磁場的感應很靈敏,而且特別戀家,這是它們先天具備的優勢。不過要想獲取理想的信鴿,除了精心選擇良種與科學飼養外,最重要的就是訓練了。
趣談動物的睡眠
動物和人一樣,也需要睡眠,但是其睡覺的時間、姿勢和習慣與人不一樣,而且它們彼此間的差別也很大。
先說說時間。獅子一天可以睡上18個小時。兔子一天要打三次盹,可是每次只有2分鐘。大象和馬一樣,一天睡兩三個小時;而大象可以連續兩天不睡覺;馬可以一邊走路,一邊打瞌睡;老鼠睡覺的時間很多,但是有一半多是在白天。
再說姿勢。狗和熊貓是貼地而眠的。大象和鳥兒是站著睡覺的,不過鳥兒是站在樹枝或電線上睡覺的。鴨子浮在水面上睡覺,魚兒則沉到水底睡覺。不過,魚兒睡與不睡很難分別,因為它們沒有眼瞼,睡著了,眼睛也照樣睜著。
睡覺習慣最不好的是猴子。老猴子總要伸出兩條上肢輪換著去抓小猴子的尾巴。睡覺習慣最好的是長頸鹿。它把長脖子彎向后面,把三條腿彎在肚子下,留一條后退伸著,以便一遇危險就能一躍而起。狗睡覺時耳朵緊貼地面,因為地面傳播聲音比空氣快,可以隨時發現動靜。睡覺時還能如此經心,真不錯。
動物對科學發明的貢獻
動物自己當然不會發現什么科學規律,但是卻能啟發人類去發現和發明。
今天我們工作時離不了的復印機就是由螞蟻“寫”字啟發的。劉邦和項羽最后垓下一戰,項羽大敗,逃到了烏江邊。江東一位亭長打算用唯一一條小船渡他過江。這時,他看見江岸上螞蟻組成了“楚霸王死”四個大字,于是長嘆一聲:“此乃天亡我,非戰之過也(這是上天要我滅亡,不是仗打得不好啊)。”于是自刎(wěn,割頸子)而死。其實,這是韓信(一說是劉邦)預先叫戰士用蜂蜜寫了這幾個字,螞蟻聞蜜而來,致使項王受騙。
上世紀30年代,美國一個叫斯特·卡爾森的工程師聽了這個故事后,萌發了一個想法:要是將一張紙上的筆畫像涂蜂蜜一樣涂在另一種紙上,然后使墨粉像螞蟻一樣附在上面,不就可以復印出和原來一樣的文字與圖像了嗎?按照這一思路研究,他終于在1938年10月22日制造出世界上第一臺靜電復印機。
人們最討厭的蒼蠅也有“功勞”。雖然它那么臟,會傳播傷寒、霍亂、痢疾、脊髓灰質炎等20多種疾病,但它自己卻不生病。原來當蒼蠅吃下快速繁殖的病菌后,體內的免疫系統會“發射”BF64和BD2球蛋白,一前一后,成雙成對,與病菌同歸于盡,直到把“敵人”消滅完。科學家們正在蒼蠅的啟發下,積極提取BF64和BD2這兩種球蛋白用于人類抗病。這算不算蒼蠅的“功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