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如同一場宴席,再美好也有散席之時,再美好也有人中途離去。那天爺爺離去了。那段記憶如燒紅的木炭一樣烙在了我的心上,揮之不去。
火化的日子,我請了假。他們把水晶棺打開,把爺爺的遺體輕輕地放置進去。我跟著爸爸媽媽跪下了,我的眼淚不斷涌出來,仿佛完全不受我控制,心也要碎了。哭聲匯在了一塊兒,沖破了屋頂要噴到外面去,天地間好像只有哭聲。我的腿仿佛黏在了地上,久久起不來。
過了好一會兒,一輛大面包車開來,他們把裝放著爺爺遺體的水晶棺抬到車上,我們也跟著上了車。開往西山的路上,全家人哭天喊地,不知是呼喚爺爺醒來,還是在為爺爺的靈魂引路。我只是不住地哭,淚籠住了臉,泣不成聲。八音聲、哭聲響成一片,在天空回蕩。
到了西山,工作人員把爺爺推進去,我們隨后帶著沉重的心情來到了大廳,和爺爺的遺體告別。爺爺靜靜地躺在花叢中,和生前一樣。悼念完爺爺后,我們全體圍爺爺一圈走,我看得很仔細,我知道過了這一秒就再也見不到爺爺了。爺爺穿著藍色壽服,還涂上了一點腮紅,仿佛在做著美夢,可這美夢是醒不過來的……
爺爺被火化了,在升天炮中伯父把爺爺的骨灰盒安放進了陵墓。之后爺爺要長眠于此,這一切的一切仿佛是一場夢,三天前還在的爺爺就這么沒了。也許人生也如同一場夢,不管是美夢還是噩夢都要度過……
學生點評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人生最難過的便是摯愛的親人離開人世。文中描寫的哭聲、喊聲將悲情色彩更是引向了一種高潮。爺爺火化時的外貌描寫隱含著作者內心的疼痛,仿佛是作者最后一滴眼淚滴在爺爺身旁。通篇文章最讓人叫好的便是真實的抒情,細膩的描寫,讓人看了十分揪心,使人看后忍不住掉眼淚。特別是文章最后一句“也許人生也同一場夢,不管是美夢還是噩夢都要度過”使我明白了人生的噩夢是必經的,當它來臨時,一定要樂觀地面對。
我認為文章唯一有欠缺的就是沒寫一點兒爺爺生前與作者發生的事,若是加上個一兩句,定能使文章更好,更加深刻。
換題目:“西山離別”
——江蘇省昆山市國際學校 六(5)班 彭志堅
下面我們來看看江西省婺源縣梅林小學六年級的同學們是如何看這篇文章的。
六(1)班謝毅偉:1.優點:首先,文章情真意切,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憂傷的情感貫串全文,使人不由得黯然神傷。其次,很多地方描寫的非常細致,例如:親人的哭聲,“哭聲匯在了一塊兒,沖破了屋頂要噴到外面去”一句,運用了夸張的修辭手法,充分體現了親人的悲痛。最后,題目很引人注目,特別是那個省略號的使用,讓人產生遐想,吸引讀者的注意。不足:作者描寫自己的悲傷時,應該回憶爺爺生前對自己的好,這樣就能自然而然地將讀者的感情牽引過來了,會更真實。
我覺得題目改為“烙在心頭的回憶”更好。因為這件事對于作者來說,是記憶深刻的,讓人一看就一目了然,緊扣中心。
六(1)班程迎松:文中第三段,寫作者很仔細地觀察了爺爺,爺爺的服飾、臉龐都看得仔仔細細。從中可以看出作者十分愛爺爺,作者想在最后一刻,把爺爺的樣子深深地刻在腦海中,或許在以后的日子中,回想起摯愛的爺爺,心中會有一絲溫暖。建議題目改為“爺爺,走好!”
六(1)班謝晶瑩:這篇文章以哭聲為線索,如,爺爺的遺體放入水晶棺時,送爺爺去西山時,與爺爺做最后的告別時,等等。哭聲貫穿全文,使全文十分緊湊,這點值得我們學習。如果讓我改標題,我會將題目定為“那份痛,那片情”。
六(2)班紀佳嫻:文中用了許多華麗的辭藻,可這篇文章是體現失去親人的悲痛之情,過多華麗的詞語會把整篇文章悲傷的感情淡化。文中“過了好一會兒,到了西山”一句,“好一會兒”暗示時間較長,而此時作者的心里想的都是爺爺,哪會有時間的概念呢?
六(2)班沙曉靜:我覺得文章寫得很具體。開頭說了自己對人生的感悟,并且能看出爺爺的過世對作者來說,仿佛是晴天霹靂。整篇文章讓人感覺到作者悲傷、痛苦的心情,讓人感到了作者對爺爺的愛。
老師點評
張國兵:這樣一篇描寫失去親人那種悲痛的文章,我本以為那些沒有切身體會的學生會難以感受到,可是,從學生的點評中,我看出了六年級學生長大的痕跡。失去親人的痛苦用文字表達時,重在表達人物的神情和內心,文章的感情基調由悲痛轉至對美好生活的祝福,讓人對生活充滿了希望。同學們在點評時,能用自己的切身感受來看待語言的表達,自己的寫作水平也得到了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