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梁朝時的杰出畫家荊浩,未成名時在太行山游學。
有一次,他信步來到一個幽深寂靜的山谷里,發現了一片茂密的松林。那些古松,姿態各異;有的盤根錯節,倒掛于絕壁;有的挺立沖天,生機盎然,一片郁郁蒼蒼,令人目不暇接。荊浩見景,心曠神怡。從此,他天天帶著筆墨紙硯來此處畫松。日積月累,他竟畫了幾萬株。
翌年,春暖花開。荊浩興起,又帶著畫具到山谷去畫松,半路遇到一個衣著簡樸、鶴發童顏的老叟。老叟笑容滿面地和荊浩搭話,問他是否又來作畫。荊浩年輕氣盛,見老叟的衣著像是鄉野村夫,便顯露出一副厭煩的樣子。老叟并不生氣,問他:“你可知畫法?”荊浩笑道:“畫畫嘛,畫得像就行了。”老叟語重心長地對荊浩說:“你天天到此臨摹山景,跋山涉水,風雨無阻,實在是精神可嘉。然而我想,畫畫除了外表相像,更重要的是抓住對象的特征,領會其精神實質。”
荊浩經過這一番指點,深受啟發,從此畫技大進,終于成為一代名家。
故事教會我
畫畫不僅要形似,而且要神似。作文也是一樣,描物繪景,敘事抒情,都要抓住其特點,體現精神才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