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3年的維也納世博會上,比利時的齊納布·格拉姆送展環狀電樞自激直流發電機。在布展中,他偶然接錯了線,即把別的發電機發的電,接在自己發電機的電流輸出端。這時,他驚奇地發現,第一臺發電機發出的電流進入第二臺發電機電樞線圈里,使得這臺發電機迅速轉動起來,發電機變成了電動機。在場的工程師、發明家們欣喜若狂,多年來追尋的廉價電能的發現是如此簡單卻又令人難以置信,它意味著人類使用電池的瓶頸終于突破。這一事件,直接促進了實用電動機(馬達)的問世,更預示著一個嶄新的電氣化時代取代蒸汽機時代拉開了序幕。
也聽說過,1928年,杜邦公司試驗室的一位助手周末放假時,忘記了關燒鍋,結果周一早晨,化學師發現燒鍋中的材料已凝成了纖維。他由驚駭轉為驚喜,立即從這個意外的發現入手,潛心研究,終于找到了制造尼龍的方法。
歷史長河中還有很多的發明、發現都緣于失誤,如我們很熟悉的青霉素、肥皂、膠片定影、背越式跳高的發明和名為2000NM小行星的發現等,都是從“錯誤”中誕生的,這些發明、發現,為人類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是不是可以這樣說:有時,“錯誤”也是創新,是進步。
想一想吧,如果沒有當年那只猿猴“錯誤”地下樹直立行走,今天的人類也許得趴著敲打電腦。
(劉景耀摘自《金色年華》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