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問問身邊的人如何辨認出說謊的人,他們肯定會告訴你各種“箴言”。比如騙子常常往左看;騙子坐立不安;騙子蹺二郎腿;騙子交叉雙臂;騙子向上看,向下看,不敢看你的眼睛……
2006年美國得克薩斯基督教大學的心理學家查爾斯·邦德報告說,對騙子的各種見解存在于任何一個文化中。他研究了63個國家2520位成年人,其中超過70%的人都認為騙子會轉移視線,大部分人認為騙子會羞愧、結巴、摸自己的一個地方或者說一個相對更長的故事。
在很多人的概念里,騙子是很容易被看破的。弗洛伊德認為,如果集中注意力,每個人都能認出騙子。“如果他的嘴唇緊閉,他的指尖會說話,甚至他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會背叛他。”尼采則寫道:“口可以撒謊,臉透露實情。”
大約40年前,美國教授艾克曼第一次研究說謊的線索時,就發現了微表情。當時他們正在檢查一盤訪談的錄像帶,接受訪談的病人是精神病患者瑪麗。瑪麗住院數周后,訪談時她告訴醫生她不再沮喪,并請求周末與家人團聚。在錄像中,以慢鏡頭回放,可以發現她臉上迅速掠過極度憂郁的神情,隨即換上一副笑臉。就瑪麗而言,她的情緒肯定不是無意識的,因為她的微表情透露,她真的痛苦地意識到了那種悲傷。
艾克曼出示瑪麗接受訪談時包含那個微表情的片段給別人看,請他們判斷她的心情。結果未經訓練的人都漏掉了微表情中的信息,造成誤判,認為她的心情不錯。但當播放慢鏡頭時,大家都抓住了憂郁的信號,再接著以正常速度放片,憂郁的微表情也能夠捕捉到。
艾克曼說他訓練過很多人,包括教授、警察、大使館官員等等,訓練他們如何辨別騙子、如何讀出微表情。一開始,他給他們看面部表情的照片,每一個臉孔上微表情出現的時間只有40毫秒,受訓者需要按按鈕來指出這些微表情表現出的那些情緒,比如恐懼、憤怒、驚訝、高興、悲傷、厭惡。
“之所以叫‘微’,最關鍵的一點是有一個轉變,從浮現到消失,微表情一閃而過的時間不到1/4秒。”
瞬間讀臉,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條件,即問對問題,他們有一個專業術語叫做“有效刺激源”。“要想被測試人在接收到刺激信息后會出現明顯反應,就要使刺激源出乎意料,或者刺激力度非常強,突破其心理防備。”
除了微表情,人的舉止行為也會透露出他是否說謊。當聲音、音調、手勢、姿態等表現不同于人們通常的說話或者手勢,或者不符合情境時,就有可能是說謊,這是另外一個研究熱點。
關于有距離感的語言,有一個非常典型的例子。“克林頓在新聞發布會上像女教師那樣搖搖手指,說‘我和那個女人沒有發生性關系’。這是有距離感的語言,把萊溫斯基稱作‘那個女人’,句末還有一個幾乎察覺不到的輕音。當這個新聞發布會最初播放時,有些受過訓練的人就說了:‘你看到總統了嗎?他在撒謊!’”
艾克曼說,在研究生涯中,他測試過1.5萬個未經訓練的人能否識別微表情,比如海關人員、大使館人員、聯邦調查局官員、中央情報局官員、美國禁毒署官員、法官、審判律師、警察,結果幾乎都是和投硬幣一樣靠碰運氣。他從中只發現了50個天才,被他稱為“巫師”,這些人在美國特勤局和仲裁員中的比例較高。“90%的仲裁員表現得很可怕,和擲硬幣差不多,但是大約8%的人表現出很好的天賦。我想這是因為仲裁員需要關注雙方,發現共同點。我們不知道他們為什么如此優秀,這些人可以在最危險的情況下作為會談顧問,他們真的不可思議。他們不會錯過任何事情,你說話、舉止的每一個方面他們都不會錯過;你的手勢,你如何移動身體……沒有什么他們不能處理的。”
靠著正確解讀微表情,艾克曼估計揭穿謊言的可能性“將達到70%或者更高”。但是這項技能一旦學會,你就沒有辦法把它關掉。他說,你將永遠能夠辨識掩藏的情緒,你將成為一個隱私侵犯者,你將看見別人不想讓你看到的事。他承認說謊是個人隱私,如果他妻子和兩個已經成年的孩子想對他說謊,他認為“這是他們的事,他們并沒給我權利來揭穿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