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咬了蛋糕
阿田
一天,媽媽買來了一塊大蛋糕放在桌上。紅紅起床后發現蛋糕被咬了一口。“是誰咬了我的蛋糕呢?”
“小羊,小羊,蛋糕是你咬的嗎?”小羊說:“不是不是,我愛吃青草,蛋糕不是我咬的。”
“小兔小兔,蛋糕是你咬的嗎?”小兔說:“不是不是,我愛吃蘿卜,蛋糕不是我咬的。”
“小狗小狗,蛋糕是你咬的嗎?”小狗說:“不是不是,我愛吃骨頭,蛋糕不是我咬的。”
“小貓小貓,蛋糕是你咬的嗎?”小貓說:“不是不是,我愛吃小魚,蛋糕不是我咬的。”
“到底是誰咬了我的蛋糕呢?”紅紅想:“會不會是小老鼠呢?”
紅紅說:“小老鼠,你怎么能隨便吃別人的東西呀,這樣可不禮貌。”小老鼠聽了難為情地低下了頭。
小熊拔牙
阿明
有一只小胖熊,非常討人喜歡,可他有個缺點,就是不喜歡經常刷牙。
一天早晨,熊媽媽出門去了,小熊在家里翻箱倒柜,到處找吃的。不一會兒功夫,小熊就吃了一大堆糖果,還有一罐蜂蜜。
小熊正在得意,忽然叫了起來:“唉喲,我的牙怎么這么疼喲!”正巧,兔大夫出門看病,路過小熊家,聽到小熊的叫聲,急忙進屋詢問小熊發生了什么事情。兔大夫瞧了瞧小熊的牙齒,搖搖頭說:“你平時吃甜的東西太多了,又不愛刷牙,幾顆牙都有問題,有一顆還需要拔掉呢!”
兔大夫用鉗子鉗住小熊的壞牙,費了好大的力氣,累得滿頭大汗,也沒能把壞牙拔下來。于是,兔大夫把小猴和小狐貍他們都叫來,大家齊心協力,才把小熊的壞牙拔下來。
從此以后,小熊每天堅持刷牙,一排牙齒雪白雪白的,再也不疼啦。
巧治“磨蹭”小寶寶
孩子由于年齡的特性,沒有時間觀念,不了解時間的概念,所以會出現做事拖拉、磨蹭的現象,爸媽應該想出實際的辦法來幫助孩子提高做事的效率。
孩子沒有成人那種“一寸光陰一寸金”的概念,經常有懶散、懈怠或者拖拉的現象發生,這就需要父母能夠觀察孩子,了解孩子,想出切實可行的辦法幫助孩子樹立遵守時間、珍惜時間的良好習慣,以便積極應對學習和生活上的挑戰。
方法一 故事引導法
小孩子往往對故事書很著迷,不如找一些有關名人守時的兒童讀物,給他講一講;有時也可以講一些因為不遵守時間而造成重大損失的故事。生動的故事能讓孩子從中受到教育。
方法二 配合“生物鐘”法
每個人都有各自不同的生活規律,也就是“生物鐘”。不妨和孩子商量著一起制定適合他“生物鐘”的作息時間。比如早晨6點到8點,頭腦清醒,體力充沛,是學習的黃金時間:晚上6點到10點,不利于記憶,可安排完成復雜計算的作業。一旦定下來就嚴格執行。
方法三 獎勵促進法
指和孩子約定,如果他在規定時間內按要求完成作業,就獎勵他看動畫片。這是運用學習動機中的強化理論,激發孩子養成按時作業的時間觀念,恰當的獎勵可以強化孩子良好習慣的養成。
方法四 簽訂“合同”法
簽合同也是一種好辦法,合同由自我訓練項目和每日意志力訓練表兩個部分組成。父母的職責是監督,如果自我訓練項目做得比較好,就打一顆“星星”,如果做得不好,就按合同懲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