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菱剛生完寶寶4個月。一次我去看望她,她愁眉苦臉地對我說:“這孩子不知怎么了,就是和我不親,我一抱她就哭鬧個不停。”正在這時,奶奶抱著寶寶進來了,我發現,小寶寶在奶奶的懷里安寧平靜。奶奶時不時地逗弄她一下,小家伙還咧著嘴笑一下。
這到底怎么回事呢?繼續聊,才得知,原來菱生了寶寶后奶水不好,而她認為,寶寶若是吃不到母乳是個很大的問題,于是非常焦慮。再加上現在各種關于奶粉安全問題的報道,菱的心里更是踏實不下來。
看來,寶寶并不是和媽媽不親,而是與媽媽的情緒“共生”了。嬰兒離開母體,完成了與母親的第一次分離,可是,在他們的世界里,身體、情緒、感覺等方面在一段時間內仍與母親處于共生狀態或者渾然一體的狀態,首先便是情緒。兒童必須經歷一個對情緒的發現、剝離和獨立的過程,才能使情緒逐漸成熟,從而成為一個成熟獨立的人。
這個過程聽起來簡單,然而,在現實中,卻有很多成年人也不能完成情緒獨立的過程,蘇亞就是個典型個案。
咨詢師第一次見到蘇亞的時候,看到的是一個冷靜、理智且有思想的女性。她頭頭是道地分析著自己三十五歲依然沒有成家的原因,并清晰地說明了自己的困惑。然而,當她第二次與母親一同來到咨詢室時,情況截然不同。當母親帶著焦慮的神情說“你的條件也不錯,怎么就是嫁不出去?”的時候,蘇亞一下子歇斯底里似的爆發了,哭鬧著埋怨母親干擾她的生活,那樣子,像極了青春期叛逆任性的小女生。
情緒的共生看起來有很多弊端,不過,也不是沒有積極意義。對于認知尚未發展的孩童來講,共生狀態能使他們敏銳地感覺情緒,為未來認識和覺察情緒奠定了基礎。
但是,關鍵問題是,要完成好這一步,光靠兒童的內驅力是不夠的,還需要父母供良好的幫助。但是,如果作為父母在自己的童年沒有完成好這一步,就會給孩子的情緒獨立帶來阻礙。
如果父母覺察到自己的情緒尚未獨立,也不必氣餒。現實永遠不可能完美,最重要的,是帶著積極的心態,與孩子一起成長。覺察到自己的情緒狀態,就已經是成長的第一步了。接下來,還有漫長的路程要走。讓寶寶情緒獨立,也可能是父母情緒獨立的過程。在此,給父母們提如下幾點建議:
1 覺察自己的情緒,判斷孩子的情緒。這看起來是兩件事,實際上是一件事,考驗的都是父母對情緒的感覺和認知能力。
當我們感到不舒服的時候,不妨問問自己:這是一種什么樣的情緒?是憤怒、憂傷、恐懼、還是焦慮?當我們發現寶寶有情緒的時候,也要去做一個判斷,然后幫助寶寶呈現這個情緒。比如,當寶寶因為和小朋友吵架而哭泣的時候,如果你覺得孩子很委屈,要對他說:“寶寶和某某吵架了,現在感覺很委屈對嗎?”慢慢地,不僅孩子覺得你很能理解他,也逐漸提高了孩子對自己情緒的覺察和辨識能力。
2 把自己的情緒和他人的情緒分開。如果做父母的在童年期沒有完成這一步,那么,為了寶寶的成長,你也要努力完成這個挑戰。
無論在家庭生活還是工作中,抑或其他社交場合,當你情緒不好時,不妨問問自己:我為什么情緒不好?是被其他人傳染了嗎?但是,那是他的情緒,不是我的情緒,每個人都要為自己的情緒負責,我們無需為他人的情緒負責。對待寶寶也是一樣,留意幫寶寶區分“自己的情緒”與“他人的情緒”。
3 為自己的情緒負責。為自己的情緒承擔起責任,不抱怨。只有父母先做到如此,才可以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