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我們要做的一件事就是,別妨礙孩子的“自我”成長。孩子的一生都要靠這個“自我”來應對:他是否出現戀愛困難,他是否能有良好的人際關系,他是否能頂住壓力來追求自己想要的,他是否能既不過分任性又能表達自己,以及將來他有了小孩怎么做父母,都是和這個“自我”息息相關的。如果他的“自我”不夠,他的主見性、意志力、安全感都會面臨困難,他的生活將像一輛油門、剎車、方向盤都有點問題的汽車一樣,讓他為難了。
請允許他“指鹿為馬”
一位媽媽帶著19個月的寶寶去郊區的朋友家玩,寶寶指著煙囪冒出來的煙說:“白云!”媽媽馬上糾正“那是煙,不是云。”寶寶又說:“白云。”媽媽再次糾正說:“是煙,不是云。”
原來,每個孩子都會經歷一個”指鹿為馬”的階段,把老虎說成貓,把汽車說成房子等。這是因為小孩子抓住的特征是局部性的,而不是全局,他們對細節的敏感度遠高于成人,比如看繪本能比我們多看出好多細節,但是他們的全局觀還沒有建立起來。這是一個自然的、健康的認知階段,也是可愛而富有啟發性的,我們經常可以通過孩子的視覺和話語發現原來世界還可以這樣看。大人都是科學家,而孩子是詩人。
很多媽媽覺得自己不及時糾正寶貝的錯誤概念是失職,這個例子中恰恰相反,因為孩子這種認知特點是應該被接納和欣賞的,如果你糾正,反而是對孩子的打擾,給他帶來困惑,使他不那么相信自己的感覺,從而對自然地認知發展帶來困難。
每一個禁止都是一堵墻
我們知道,太多的父母太容易局限于“正確”、“應該”、“怎樣更好,他們沒有想到,實際上孩子也需要“錯誤”和“不好”。
孩子要在雨天跑到外面去淋雨,孩子要在冬天穿夏天的褲子,因為那上面有他喜歡的圖案……父母希望照顧到孩子的健康,這當然是好的;可是這只是一個方面,孩子的快樂以及孩子需要自己學會照顧自己,但卻被忽略了。
用一次受凍來學習根據天氣穿衣是必要的,用一次感冒來懂得什么叫受涼也很值得,否則孩子將永遠不懂得冷暖。如果你留心你會發現,現在大部分的孩子都不知道冷暖、不知道饑飽,不知道保護自己的東西。因為他們在犯錯之前,已經被父母“正確化”了,不要這么辛苦不討好地去“正確化”孩子,讓他在錯誤中學習什么是正確。
大人通常太在意結果,可憐的大人們被訓練的只在意結果了,他們已經認為結果是當然性的最重要,是一切的標準,然后又開始這樣訓練自己的小孩。他們盡量避免孩子失敗,看不到孩子從失敗中獲得的學習,他們盡量避免孩子犯錯,看不到孩子從錯誤中獲得的發現,更糟糕的是,這樣一來孩子失去了太多自由和成長的機會。孩子的意愿一出現,父母就告訴他這不行,孩子一嘗試,父母就告訴他這不好,每一個禁止都是一堵墻。
負面話語讓他不自覺壓抑
如果媽媽經常對孩子說:你這樣讓我很生氣,你這樣我很傷心,你這樣讓我很為難……這樣的說法讓孩子內心很糾結,尤其是小的孩子,他會認為媽媽不生氣、不開心、為難是因為自己不好,他的人生不知不覺開始為別人負責而壓抑自己的人生。健康的人格是,能夠在重視自己的基礎上顧及他人,先顧及自己然后顧及他人,但現實正好相反,父母總是要孩子為大人著想:你知道我這是對你好嗎?你知道我多不容易嗎?你知道我為你付出了多少?你還讓我生氣,你怎么就不能理解理解我呢?
為不配合而憤怒是不相信生命的包容性
我們常常重復做著這樣的事情:我們不去問孩子”你快樂嗎?你覺得我理解你嗎?你認同我說的嗎?”我們不問,而直接去安排,且不允許孩子不同意,還要孩子理解和配合;如果孩子不配合,我們就憤怒,就剝奪孩子更多的自由更多玩的機會,然后孩子開始把父母當作對立面斗智斗勇,開始抵抗、撒謊和消極報復。
父母對兒童不了解,不相信孩子自己會管理自己,不相信孩子自己會努力進取,不相信孩子有足夠的智慧去判斷什么是好的,結果父母發現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走不通,即便是把自己和孩子都搞得很累,依然不如愿,他們一方面剝奪了孩子自己發展和成長的機會,一方面抱怨父母太難做,抱怨自己太不容易。
如果不顧及孩子的自我,父母一心“打造”孩子,這就好比逆流游泳,游不了多遠還可能傷痕累累,我是指心里的傷。倘若能不想掌控或者預定未來,只是快樂地享受當下,那么孩子一定會還這個世界一個驚喜。
就算今天80后做父母也有很多問題,但是我相信大部分孩子還是能夠成人,依然可以承擔這個世界,因為人的生命力本身具有極大的包容性和生長力,既然如此,為什么要讓孩子在被干涉、管制、不相信、高壓下委屈長大,為什么不給這個生命力以空間、給這生命力以尊重,讓孩子綻放出生命的美麗和茁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