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雨瀟瀟。與故鄉(xiāng)的雨一樣悠長。
秋風瑟瑟。與童年的風一樣多情。
雨霽。風停。漫步在海大校園,不時有秋葉散落在身旁,我知道,那是秋的來信。
在四季的更迭中,我還是最喜歡秋。她,寧靜、平和,像是一位全能藝術家,精通音樂和美術兩種藝術形式,能夠通過唯美的旋律和神奇的色彩讓我的心靈得到棲息,靈魂得到放松,從來處來,到去處去,去留無意,寵辱不驚。沒有春的絢爛,沒有夏的熾燥,更沒有冬的沉寂。與秋相約,思想可以簡約、衣衫可以簡樸、心情可以簡淡,生活也可以簡簡單單。
小時候度過的秋最是難忘。特別是玉米熟了那會兒,雖不喜歡去地里干活,卻樂意在大人們收獲的欣喜中尋找屬于自己的快樂。記得放學后我們三五成群,在秋的曠野里逮螞蚱,在村中的小河里摳泥鰍,上墻爬屋偷鄰家的棗子……還有那些數(shù)不清的,但現(xiàn)在回想起來至今仍讓人忍俊不禁的滑稽片段都鐫刻著成長的足跡,印證著人在懵懂時那種純粹而執(zhí)著的夢想。人長大了,走出農村,小時候的秋就再也沒有回來。
秋,也意味著收獲。經(jīng)歷過高考的年輕人收獲了“大學夢”,經(jīng)歷過耕耘的農人收獲了“糧食夢”,經(jīng)歷過熱戀的愛人收獲了“婚姻夢”……如果按照中國海洋大學外國語學院教授、著名翻譯學家林少華先生的說法,經(jīng)歷過閱讀的人還收獲了“孤獨夢”。
中秋節(jié)與朋友們聚會時,我們在一起討論為什么大家都管秋叫“金秋”?年齡稍長、閱歷漸多的朋友的答案就是:一者是精神層面。秋帶給我們的視覺感應是以黃色為主,與“黃金”為同一色系,可以為“金”;二者是物質層面。在農村,農民可以把收獲的糧食、蔬菜、雜糧等通過買賣轉換成錢,也可為“金”。思之,不無道理。
靜坐在辦公室,避開外面的喧囂,信手翻開案頭的詩集:王維有《山居秋暝》、杜牧有《秋夕》、李商隱有《宿駱氏亭寄懷崔雍崔袞》……徜徉著古人的情懷,感受著秋的光華,真有點“不知東方之既白”的味道。行走在秋天的光陰棧道中,還有那品讀不盡的詩詞歌賦,閱讀不完的日月星斗,又像是徘徊海大校園中那幾處玲瓏別致的茂林修竹中,中有石階層層,鳥聲疊疊,讓人心醉,引人入勝。
馮驥才先生說:“保存葡萄最好的方式,就是把葡萄變成葡萄酒”。我輕輕地從校園里撿幾片秋葉,西府海棠、黃金槐、紫荊、玉蘭,還有那些一時叫不上名來的,悄悄地夾在日記本里,待夜深人靜時與她們在夢境里相許。
秋葉是秋的使者。
靜美。
詩意。
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