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選舉,許多人肯定會心花怒放,兩只眼睛都要瞪出來,為的不是要嚇死你,只是要告訴你他怎么看待選舉。你問1000個人對于選舉的看法,可能有1001種解釋或說法。
我與吉拉德總理的一面之緣
我沒有怎么親身經歷過選舉,只是后來到澳大利亞讀書,觀察到過一點點澳大利亞的選舉。可是澳大利亞人并不熱衷選舉,在普通大眾的眼中選舉無非就是從兩個混蛋中選一個好點的,可是無論哪個混蛋上去當政,對他們來說影響都不一定太大。領導人總會有一段時間制定一些好政策,也總會在最后制定破爛政策,自我積極變成混球,大部分民眾們確不感興趣,甚至許多澳大利亞人根本不去選舉。無奈的澳大利亞政府最后不得不制定一個強制的政策,不選舉就罰款,強迫每個澳大利亞公民都來選舉。政府強迫民眾來捧場了,那么演出就一定要正式上演的。
前些天,我親眼觀察到了最近一兩次政治選舉的重要演員——澳大利亞首位女總理朱莉·吉拉德。在幾個星期前,澳大利亞工黨內部的黨首之爭中,她表現得特別優異,毫無疑問她是要被載入史冊的。讓我們來認識下她。
在上一次聯邦選舉的競選活動中,我與吉拉德總理有過一面之緣,還與其說了幾句話、問了幾個小問題,她象征性但又很真誠地與我交談,回答的許多內容,被我用擠扁的腦袋好不容易地記錄回來,可回來想想才發現,她回答的內容跟不回答沒有什么兩樣,有點被忽悠的感覺。政治人物差不多都這樣吧。沒幾句實話,也沒有幾句是假話。最有意思的是,在問答了我的問題之后,她友善地和我合影。
第二代歐洲移民的代表
2010年6月24日,一個澳大利亞南部嚴冬中平凡而殘忍的日子,一個創造了多項歷史的日子。在這一天,帶領工黨回到闊別12年之久的執政黨地位,曾一度被民眾認為最受歡迎的總理陸克文在成為工黨內訌的犧牲品后,悲情下臺。隨即,他成為了近40年來,澳大利亞唯一一位任期不滿的總理。在這一天,在澳大利亞建立聯邦政府109年之后,終于有了第一位女性總理——朱莉·吉拉德。而后,吉拉德在年底的大選中領導工黨勝出,成為澳大利亞歷史上第一位贏得選舉的女總理。
與美國現任總統奧巴馬一樣,朱莉·吉拉德也是出生于1961年,兩人的生日僅僅相差一個月零25天。當然奧巴馬是哥哥了,所以做了模范,先于朱莉·吉拉德當上一個國家的首腦。朱莉·吉拉德作為總理,其出生對于澳大利亞民眾的意義,不亞于奧巴馬作為第一位黑人總統對于美國的意義。出生在國外,后來移民到澳大利亞的新總理朱莉·吉拉德,應該給澳大利亞的所有新移民帶來了新的希望,特別是那些少數族裔們。
據澳大利亞官方給出的簡歷,朱莉·吉拉德出生于英國威爾士格拉摩根山谷的小鎮巴瑞,兒時隨父母移民澳大利亞,如今父母長居于南澳的阿德雷德。朱莉·吉拉德的那一代移民,大致也可以歸于二戰后長達20年的澳大利亞吸收歐洲白人的那一波移民潮。在1945年到1965年期間,甚至可以把這個時間延伸至1970年,由于人口稀少、較低的出生率,澳大利亞接受了大批的歐洲移民,這當中也包括二戰中戰敗國德國的許多移民,而德國移民大部分被分配到了南澳(近年來更有當地許多研究機構專門研究這部分德國的移民)。這批歐洲移民主要是由于歐洲長期戰亂,導致對歐洲失去了信心,于是舉家移民到澳大利亞這個世界上僅有的一塊沒有發生過戰火,而且人口稀少、土地廣袤、物產豐富的南半球國家。
這一批移民當中的大多數跟朱莉·吉拉德的家庭一樣,或是父兄結伴,或是鄰里為伴,拖兒帶女,漂洋過海數千里來到了澳大利亞。來時除了自己身上的衣服、些許行李和剩余不多的旅行盤纏,以及家里許多張三頓要吃飯的嘴巴之外,一無所有。 然而,這完全沒有影響這批移民在澳大利亞這片土地上落地、生根、發芽,在他們辛勤努力下,如今許多已經“枝繁葉茂”了。
他們的第二代,當時還是小孩的那些人,如今都活躍并且掌握著澳大利亞社會的政、經、商的各個領域了。澳大利亞大學的許多校長們、大集團公司的董事主席們、政府行政負責人,大都曾是這一代移民的第二代。第二代有一個重要的特點:他們都曾經在家庭極為艱難、吃飯都難的情況下,在父母的資助下,半工半讀地念完了大學。
吉拉德便是如此。吉拉德就讀于墨爾本大學,畢業后就定居在墨爾本從事法律工作。而后把家安在了墨爾本西部的老工業區內。前段時間還有人把她房子的照片放出給大家看。作為澳大利亞總理的吉拉德,其房子是十分樸素。于是,網上一片感慨,贊嘆這是多么好的總理啊。
我們是平等的
說實話,我倒真的不會這樣的贊嘆,我要贊嘆的是她一個人打拼居然還掙了一套房子回來,很了不起,不管是在工業區內還是什么地方。其實我還要贊嘆的是,在澳大利亞其實也是一個需要有背景的社會,像吉拉德這樣沒有什么背景的人,在這樣復雜的政治環境下,還能發展得這么好,不知那背后的艱辛是有多少。
當然我們不能去歌頌一個成功人士的艱辛。這世界得失永遠是守恒的,付出多少,就收獲多少。當然,在這個世界上,永遠都只有成功人士的故事才叫故事,失敗者的故事無論多么生動,都少人關注。
我只見過吉拉德一面,她給我的感覺是,一直很安靜,好似永遠都準備聽你說話,看到她,你不會激動,跟她說話,你也不會緊張。我不知道這種感覺該如何描述,這應該是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吧,這種魅力有著一種強大的吸引力,這種吸引力不是一種“靠近”,而是“貼近”。最后讓的感覺是,我跟她是同一類的,我們是平等的,只是我們做的事情不一樣。看了這些我甚至會感覺我跟以前教過我的老師都不是同種類的,因為他們總是要表現得比我高一等,或者說高一個層次。
澳大利亞可以說是一個有人情味的社會,個體之間是平等的,是大家相互維護的健康社會。蔣勛說,成熟的民主社會,民眾就不怎么關心政治了。因為在一個有人性和平等的社會,那一派當政者都是人,他們要做的事情其實跟其他人做的事情一樣,盡職本分的工作,維護本國人的利益。
女總理吉拉德之所以不會高人一等,因為她是一個人,總理只是她工作的頭銜,做得好是她的職責,做不好,她就只能下臺。事實上,一旦民調顯示過低,就會有人要求其下臺的,因為不得民心了。所以,在澳大利亞的社會,也是一個負責任的社會。
(作者簡介:前澳大利亞維多利亞大學首任華人校董,現博士山學院國際項目研究專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