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高盛是“一切向錢看”的,但似乎這位爆高盛料的老兄也絕對不是免費“為人民服務”的,
而且高盛在歷史上也絕不是“道德的”,
怪不得美國《舊金山紀事報》就發文支持高盛說:
“如果你們想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人道主義,就不要去高盛工作,它畢竟不是做慈善的地方。”
人心不古,獨怪高盛?
“今天是我在高盛的最后一天。我在高盛工作了12年,最初在斯坦福讀書時夏季來做實習生,然后在紐約工作了10年,現在在倫敦。我想我在這里工作了足夠長時間,能夠理解其文化發展軌跡,理解其員工和身份。說實話,現在的環境是我見過的最有毒和最破壞性的。”
2012年3月14日,世界最強、最賺錢的華爾街銀行——高盛的高管格雷格·史密斯在《紐約時報》上刊登了這篇他寫給高盛的辭職信,從這開頭的第一段就可以看得出來:他沒打算說好話。
史密斯說,高盛之所以能夠成功地存在143年,是因為它除了賺錢之外,還能讓高盛人引以為豪,可是如今,高盛的企業文化已經被破壞殆盡,“道德品行淪落”是公司最大的威脅。
原來,高盛也是講道德的,他不提,大家就快忘記了。
價值百萬的“高盛黑話”
為了列舉高盛的“黑暗文化”,史密斯特意列舉幾個“黑話”——就是高盛內部的說法,這些詞聽起來似乎都沾著一點血腥味。
第一個詞是“斧子”,指的是那些看起來不怎么賺錢的投資產品,極力勸說客戶買下它們,這樣一下,賺的是高盛,被“斧子”砍傷的只是客戶而已;第二個詞是“獵殺大象”,就是勸說客戶投資能給高盛帶來最高利潤的項目,翻譯成普通話應該就是“找到一個冤大頭”;第三個詞是“提線木偶”,很顯然,這形容的是客戶,史密斯說高盛開會的時候幾乎從沒提過怎么幫助客戶,只是在討論如何從客戶身上賺更多的錢。
《滾石》雜志曾經這樣形容高盛:“它如一只巨型吸血烏賊,無情地將其觸角伸向任何帶有金錢氣息的地方。”但高盛內部的人卻不以為恥、反以為榮,洋洋得意地說:“誠信,那早就腐爛了,不謙虛?得了吧。”
但如今,這只吸血烏賊的肚子里面起了內訌。
就像面對《滾石》雜志的批評時一樣,高盛的人這一次也不會坦然接受史密斯這個“逃兵”的批評,高盛在第一時間就作出了回應,通過媒體放風,說史密斯是個“叛徒、懦夫”,他之所以會如此高調地在《紐約時報》上羞辱高盛,完全是因為他沒有拿到滿意數額的年終獎,利用了民眾在金融危機之后對高盛的種種不滿,來泄私憤。
按照職場的規矩,史密斯離職前大爆東家料的做法其實是很不妥的,因為下一個東家會很忌諱這一點,覺得他是一個禍害,所以有媒體就評論說,史密斯這樣做無疑是斷了自己的職業生涯之路,別想在金融界混了,因為金融界畢竟不像媒體是靠著爆料來確立行業地位的。
但似乎史密斯真的不在乎這一點了,他在《紐約時報》發表的辭職信引來了巨大的金融界地震,3月14日,這封辭職信引發了高盛股票暴跌3.4%,市值蒸發掉21.5億美元。
這恐怕是人類歷史上價格最昂貴的一封辭職信了。
但史密斯卻憑借著這封信成了贏家,國際著名的樺榭出版集團旗下的大中央出版社立馬與史密斯簽訂了出書的合同,他會在未來出版的新書中詳細描述高盛內部的種種黑幕與丑態,這本書給他帶來了150萬美元的預付款,如果加上版稅,他很可能因出書罵高盛而凈賺幾百萬美元。
雖然高盛是“一切向錢看”的,但似乎這位爆高盛料的老兄也絕對不是免費“為人民服務”的,這也許就是整個金融行業的存在基礎吧,怪不得美國《舊金山紀事報》就發文支持高盛說:“如果你們想把自己的生命奉獻給人道主義,就不要去高盛工作,它畢竟不是做慈善的地方。”
也有很多人支持史密斯的說法,其中最關鍵的一個人就是高盛的創始人馬庫斯·古德曼的曾孫、高盛家族代表亨利·古德曼,他說:“高盛公司的文化確實蛻變,買家應該注意到這個問題。”
高盛“道德過”?
史密斯價值幾億美元的天價辭職信,在很多行業的職場中引發了巨大震動。世界著名畫廊巨頭高古軒的高管辭職,也效仿了格雷格·史密斯的辭職信格式,甚至很多面向職場白領的媒體開始教“向格雷格·史密斯學習如何寫辭職信”。
史密斯辭職信中的一個基本句式就是:我剛畢業來到高盛時如何,但如今,又是如何。似乎他能夠在這種今昔對比中發現高盛昔日的“道德歷史”。但過去的高盛真的就比現在好嗎?
在始于1929年股市大崩盤的美國大蕭條時期,高盛發起利用杠桿的類共同基金,結果這個基金總共造成客戶虧損90%。把無數人逼上了絕路。
上世紀70年代,在賓夕法尼亞中央鐵路公司瀕臨破產之時,高盛還向客戶推銷該公司的商業票據,釀成影響極壞的欺詐丑聞。
上世紀80年代,高盛旗下部門進行風險套利時爆出內幕交易案。
上世紀90年代,高盛上演了懸疑劇,甚至“玩死了”傳媒大亨。當時全球十大傳媒集團之一——英國麥克斯韋爾傳媒集團(MCC)被高盛大量拋售其股票而破產,MCC創始人、出版業大亨羅伯特·麥克斯韋爾眼見著自己辛苦打拼的出版帝國的市值急劇縮水,心力交瘁,在高盛減持MCC股票幾小時后去世。
而最近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中,高盛的種種行為被斥為欺詐,2010年7月:SEC(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指控高盛誤導投資者購買債務擔保證券,產品編號ABACUS 2007-AC1,高盛沒有向投資者披露保爾森基金參與了產品的創設這一事實,也沒有告訴投資者如果該產品違約,保爾森基金公司將受益。最終高盛認罰5.53億美元。
2012年2月:高盛接到SEC的通知,SEC有可能就資產抵押證券的問題起訴高盛。
高盛的企業文化確實有惡化的情況,近來一直有媒體認為高盛首席執行官布蘭科費恩越發獨裁,甚至有人認為他“非走不可”。
不過如果把如此多的問題全部都怪罪到高盛頭上,恐怕有些不近人情,因為高盛畢竟是由人組成的,這些人的想法形成了高盛的文化。
人心不古,卻怪高盛?
人的言行之間的分裂也在日趨加重。
2011年的一項調查顯示,51%的1981年后出生的被調查者認為,商業的首要目的是促進社會發展,只有39%的人說是獲得利潤,33歲的史密斯雖然離1981年差一點,但是他的做法完全符合利他主義。這項調查同時訪問了390名商業領袖,其中92%的年輕人認為成功不能完全用利潤衡量,老一代商業領袖只有71%這么認為。
按照這個調查的結果,年輕人應該更重視價值觀,而金錢其次才對,他們都應該是史密斯的支持者,高盛的反對者才對。但事實上,他們不想去高盛的原因卻并非是因為道德,而是薪水。
在去年底到今年初的數月中,30余名高盛的大宗商品交易員或資深人士紛紛離去,他們投奔了薪資待遇更好的投資商或對沖基金,主要原因是由于金融危機之后高盛利潤的大幅縮水(盡管它依舊是同行業中利潤最高的)以及監管機構的監管力度加強,很多高盛的員工都感覺到他們拿到的獎金越來越少,很多高盛員工的薪水都減了一半,所以只好另謀高就了。
金融行業的落寞伴隨著科技產業的興起。2011年,一份有6700位年輕人參與的調查顯示,谷歌、蘋果和Facebook才是最讓人向往工作的公司,而曾經排名首位的摩根大通掉在了第41名。
同時,包括高盛在內的華爾街銀行在校園招聘中的吸引力開始減弱了,因為這些機構曾經最為誘人的薪酬待遇,如今已經風光不再了。
所以,高盛的每一個人都在拼命地追逐金錢,如此一來,整個高盛企業怎么會不拼命地“榨干”客戶呢?
每一個人都在追逐金錢,卻把罪過推給了高盛,這或許有點過分吧。
高盛過去10年的涉嫌犯罪史
2003年4月: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下稱SEC)起訴高盛,事由是高盛分析師在其研究報告中存在利益沖突,最終高盛認罰1.1億美元(含罰款和非法所得)。
2003年11月:前高盛經濟學家約翰·楊代爾承認參與內幕交易。最終高盛向SEC上繳420萬美元非法交易所得。
2004年7月:SEC指控高盛以不正當手段誘使投資者認購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的股票,高盛認罰1000萬美元。
2005年7月:SEC指控高盛在承銷IPO過程中違反證券法,高盛認罰4000萬美元。
2006年4月:兩名20多歲的前高盛員工被控參與國際連環內幕交易,最終被判處入獄。
2007年3月:高盛集團的下屬機構——高盛執行與清算所被SEC指控監管不當,縱容客戶從事非法交易,最終高盛認罰200萬美元。
2009年3月:SEC指控高盛執行與清算所的員工從事不當的自營交易,高盛執行與清算所認罰120萬美元。
2009年7月:SEC指控前高盛交易員安東尼·佩雷茲及其弟兄利用其在高盛工作之便參與內幕交易。佩雷茲被判處罰款25000美元,其弟兄被判處罰款15000多美元。
2010年5月:SEC指控高盛執行與清算所在監管賣空交易的過程中違反相關規定,后者認罰225000美元。
2010年7月:SEC指控高盛誤導投資者購買債務擔保證券,產品編號ABACUS 2007-AC1,高盛沒有向投資者披露保爾森基金參與了產品的創設這一事實,也沒有告訴投資者如果該產品違約,保爾森基金公司將受益。最終高盛認罰5.53億美元。
2011年3月:SEC指控高盛董事會成員拉加特·古普塔參與內幕交易。他被控利用董事會成員這一職務之便,向對沖基金公司Galleon Group傳遞信息。2011年10月,古普塔被逮捕,并面臨美國聯邦調查局(FBI)的刑事指控。該案件尚未最終裁決。
2011年9月:SEC指控高盛員工斯賓塞·米德林及其父親,利用米德林的職務之便參與內幕交易。兩者被處以罰款92000美元。
2012年2月:高盛接到SEC的通知,SEC有可能就資產抵押證券的問題起訴高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