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網絡上接連曝出浙江杭州、寧波等地上演“房鬧”事件,原因是房價下跌給老業主造成經濟損失,而開發商拒絕補償差價。類似“房鬧”風波,近年來網絡上不斷曝出,網友們對此也仁智各見。
網友“指點姜三”認為,樓盤降價,老業主利益受損,這事在誰心里也不舒坦;但是,為此跑到開發商那里拉橫幅、擺花圈,甚至沖擊售樓處,這是典型的非理性行為。這種“房鬧”行為對不對,其實大家心里都有個譜。說直白點,這根本不是維權,而是違法鬧事。
網友“過去不再回憶”認為,如果老業主遭受損失可以要求開發商補償,那么,房價上漲的話,開發商是不是也可以向老業主要求分一杯羹?房價漲了自己偷著樂,跌了卻無理鬧三分,世上哪有這么便宜的事情!有些業主上門討要說法時,除了要求賠錢、退房,還要求開發商不準降價。且不說這是對市場行為的干預,這么要求開發商豈不也是在損害新業主利益?如此的話,老業主維權的正當性何在?
這些道理,相信老業主們不會不懂——他們可能比誰都明白這里面的道理。只不過,有些炒房者一方面可能確實損失慘重,不能不試圖挽回損失;另一方面,參與“房鬧”的人大抵抱著僥幸心理,覺得只要鬧開了,開發商或政府多少總要給補點。雖然有些城市發生過“房鬧”行為,但很少聽說有人因此而被采取強制措施,這無形中讓參與“房鬧”者長了氣焰,而開發商卻有苦說不出。
網友“一針見血”指出,參與鬧事者也好,開發商或政府部門也罷,其實都沒有真正把“房鬧”當作法律問題來對待。開發商為什么不敢理直氣壯拒絕“房鬧”,無非是為了和氣生財,不想和老業主撕破臉。或者是當初樓盤銷售時,即便沒有寫成白紙黑字,嘴巴上也說過不切實際(比如暗示房價還會漲、不會跌)的話。政府部門或執法機關當然也不能輕易出手,把臟水往自己身上潑。尤其是,參與“房鬧”的一般人數不會太少,假如依法采取強制措施,頗容易激化矛盾。這也是政府部門對“房鬧”忌憚三分的一個原因。
換句話說,正因為法制意識、契約精神的匱乏,這才導致“房鬧”無理還能鬧三分的窘境。從許多社會問題上,也可看到類似病癥。例如,前段時間網絡上曝出的乘客沖上停機坪維權等事件,那些乘客即便不懂相關法規,顯然也明白這種行為對公共安全的危害性。可為什么這種維權方式甚至還得到許多人的同情?這就在于,平時乘客遭遇航班延誤,機場和航空公司的處理方式實在不能讓人滿意。正因為機場和航空公司不尊重契約精神,不按法規要求提供服務,最終才釀成了暴力維權這一枚苦果。
網友“你是你我是我”認為,對于參與“房鬧”者,一旦影響開發商正常運作,構成違法行為,當然有必要受到法律懲罰。如果我們認可市場經濟法則,把這當作公平競爭、多數人受益的必由路徑,就不能對“房鬧”行為抱以同情態度。但應承認,只有當這種不尊重契約、不遵守法制的社會狀況能夠得到有效改善,特別是執法機構的法治水平得到有效提升,類似現象才能從根本上遏制。在任何一個社會,光老百姓遵守法律是不夠的,手握權力者游離于法律之外,其結果只能法紀敗壞、道德淪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