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威 史稱涼州,距敦煌830公里
“路兩邊犁過的地里,有時豎著一大塊冰,人們告訴我們,這是表示祈求上蒼,保佑豐收。”
——斯文·赫定
這片土地曾是“襟帶西蕃,蔥右諸國”的河西走廊大都會。原先的涼州,現在的武威,判若兩城。
武威,聽起來很威武,名字的起源料想應該和武將或是戰場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吧?;疖嚱浶形渫?,已經入夜,城市的面目隱藏在黑夜中,平添了幾分神秘,武威的威武,只能在睡夢中勾畫了。
第二天清晨,拿著早已打印好的攻略,按圖索驥,找到了“三套車”?!叭总嚒??名字聽起來有些費解,是景點?是馬車?還是蘇聯的那首歌曲?
謎底很快揭曉,“三套車”是武威的早餐!內容包括:茯茶、行面和鹵肉。所謂茯茶,將山楂、桂圓、紅棗、枸杞、鎖陽、葡萄干、核桃仁,經長時間的熬煮,喝前外加冰糖,湯色像紅茶,像咖啡,更像葡萄酒,喝起來酸甜爽口,還可以免費續杯;所謂行面,就是一碗抻面,澆上稠稠的鹵汁,聞起來香香的,吃起來又勁道又滑爽。第三樣便是鹵肉,是用老湯鹵新鮮豬肉,經文火長時燜制出來的,粗獷地放在鐵盤子中,撒上青椒絲、大蔥絲、香菜絲算是點綴和調味,味道美得無以復加。
很有意思的是這三樣食品,在一家是買不全的,所有賣家都是單一經營,只能食客自己擇優選取,湊足三樣,似乎這樣就可以精益求精。
慢慢享受美味,肉香、茶香刺激著味蕾,仿佛每一次咀嚼與吞咽都是一場盛大的狂歡。旁邊賣茯茶的老板老孫,熱情地給我這個外地人介紹說,這“三套車”,還上過央視的旅游節目哩。老孫說,武威,是因漢武帝派驃騎將軍霍去病遠征河西,擊敗匈奴,為彰其“武功軍威”而得名;馬踏飛燕,是武威的標志,也是中國旅游的標志;武威還是古都,十六國時期,先后幾朝都建都武威。
早餐就在老孫長長介紹的陪伴中度過了,在老孫的指點下,雷臺漢墓成為早餐后第一個踏足的景點。
也是因為早,雷臺漢墓沒有收門票,出入其中的多是鍛煉身體的老人。天藍得很干凈,很透亮,馬踏飛燕的雕像高高聳立,青銅的軍馬戰車也排軍布陣等待游人的檢閱。
正當我拿著相機,左右取景、上躥下跳、不亦樂乎的時候,一位穿著白T恤的老人走到我旁邊,自我介紹說,自己是一個退休老師,看我對這些物件有興趣,就想過來聊聊。
這哪是聊聊,完全是一副要授課的表情!還沒等我想好婉拒的理由,他已經開始侃上了;“2100年前匈奴人修筑的故臧城,成為今天涼州城,也就是現在的武威最早的雛形。史書上說,‘姑臧稱為富邑,通貨羌胡,市日四合,每居其者,不盈數月,輒致豐積?!菚r的武威很富足的。大詩人陸游,也曾寫詩‘涼州女兒滿高樓,梳頭已學京都樣’。你看,那時候的武威人多時尚。玄奘,你知道吧,西天取經路過武威時,用‘涼州為河西都會,襟帶西蕃、蔥右諸國,商旅往來,無有停絕’來形容武威。所以啊,你現在腳下站的這片土地曾是‘襟帶西蕃,蔥右諸國’的河西走廊大都會。”
一天之計在于晨,偏偏就讓我遇到兩位善于傳道授業解惑的老人,一聲嘆息啊。想想,自己對武威的了解,過去只停留在王翰《涼州詞》的“葡萄美酒夜光杯”里。今日到此一游,大開眼界,大有斬獲!特別是在聞名遐邇的文廟廣場上,看到這么多的人在跳舞、唱歌、扭秧歌、舞劍、練太極,人們好像都很休閑,沒有步履匆匆的趕路人,也沒有愁眉不展的路邊客。
武威的安逸,是在大城市疲于奔命的人無法體會的,如果真想嘗嘗閑在的味道,核桃園的氣場絕對壓得住陣。
其實,核桃園是武威的植物園,綠樹成蔭,空氣清新,核桃樹下,擺滿了沙發桌椅,供人們消遣打牌喝酒,如果你認識武威人,一周內打三次電話,至少有兩次他說自己在核桃園。很多武威人,能在核桃園吃著喝著打著牌,消磨掉整整一天的時間。
原先的涼州,現在的武威,判若兩城。然而一位武威人卻這樣說,“雖然咱掙錢不多,但這尕日子過得還是挺滋潤的。老少平安,衣食無憂,風調雨順,社會安穩,這也許就是在小城市的好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