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國際經驗來看,不管是鮮明的民族特色,還是新潮的藝術范,對于電影人來說,吸引觀眾走進影院,始終是拍攝影片的終極目標,也是外界衡量一部電影成敗與否的重要標準。
這里曾經只有一棟房屋。偏僻、荒涼,人跡罕至。十幾年后,陸續搬來幾戶人家,周圍開始出現了農田。
又過了十幾年,來了一個房地產商。他被當地優美的自然環境吸引,買下了一大塊地,搞了一個農莊。這個人叫哈維·威爾考克斯。
當時,這里除了明媚的自然風光、充足的光線和適宜的氣候,什么都沒有。
有一天,哈維的夫人外出旅行,與坐在身旁的人聊天,對方說她來自俄亥俄州一個叫做好萊塢的地方,她很喜歡這個名字。回到家,她立刻將丈夫的農莊命名為“好萊塢”。
為了應景,哈維夫人專門從英國運來一大批冬青樹,想把這里弄成名副其實的“好萊塢”(冬青樹林)。可惜這些冬青樹換了地方水土不服,沒過多久,全死了。
之后,哈維有了一個更宏大的計劃,他要將這里建成一座小城。在夫人的幫助下他鋪設了一條街道做為城市的主街,他的夫人募資建了兩座教堂、一座學校和一座圖書館。在之后的十幾年間,哈維一直努力實現自己的目標。到1900年,這里已經有一間郵局、一張報紙、一座旅館和兩個市場,居民人數達到500人。
這是好萊塢的前世。當時,沒人會想到這座小小的城市日后會成為美國電影的代名詞。
美國
好萊塢
攪拌混合機
現如今,這里聚集著眾多影視公司,已經成為美國影視業的代稱。世界上各個國家都在探尋好萊塢的發展歷史,以期能夠發現美國影視業稱雄全球的秘密。
好萊塢與影視掛上鉤,是在1907年。導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帶領他的攝制組來到洛杉磯,拍攝《基督山伯爵》,發現了這個光線充足的小鎮。1910年,導演大衛·格里菲斯帶著麗蓮·吉許、瑪麗·璧克馥等演員也來到洛杉磯,他們一路向北尋覓拍攝地點,找到好萊塢,在回紐約前又在這里陸續拍了好幾部電影。
從此以后,好萊塢正式與影視結緣。
當時,美國電影的中心在東部,紐約是大本營。自從許多業內人士都知道了這塊“寶地”后,米高梅、派拉蒙、二十世紀福克斯、華納兄弟等電影公司紛紛落戶好萊塢,這個寂寂無聲的小鎮一夜間聲名大振。
1927年,在米高梅影業公司老板路易斯·B·梅耶的指導下,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正式成立,不久,梅耶建議設立學院獎來鼓勵并表彰那些對電影事業做出突出成就的電影人。1929年5月16日,在好萊塢的羅斯福大酒店舉行了第一屆學院獎。獎品是一尊身高13.5英寸的鍍金裸體人像。
1931年,學院的圖書管理員看到這尊金像時吃驚地說:“它真像我的叔叔奧斯卡!”從此,“奧斯卡”這個名字就傳開了。從第七屆起,學院獎正式更名為奧斯卡獎。
在好萊塢,電影被當作文化商品來處理。這里就像一臺巨大的攪拌混合機,它吸納、咀嚼一切,然后生產出整齊劃一的娛樂消費品——電影。它在影像和音響中制造無窮的夢幻和耀眼的明星,也為自己制造出源源不斷的財富。
日本
藝術上的
二次消費
在亞洲,好萊塢電影最強勁的對手是日本。日本本土電影發展成熟,票房高,因產生過黑澤明、北野武等電影大師,在全球范圍的影響也較為深遠。
在好萊塢電影一統天下的今天,日本本土電影卻能夠占據優勢,與好萊塢大片分庭抗禮。據統計,2010年,日本一共有44部影片票房超過10億日元。在這44部作品中,有26部是日本的本土電影,好萊塢影片只占18部。
以2010年為例,當年3部票房在6億人民幣以上的片子,包括動畫片《借東西的小人阿莉埃蒂》、3D電影《海猿3:最后的訊息》和《跳躍大搜查線3:開釋罪犯》,都是日本本土電影。
此外,日本電影在全球范圍的影響也僅次于美國。如果僅以奧斯卡為衡量標準,日本電影堪稱奧斯卡的常客,有多部電影入圍奧斯卡“最佳外語片”。2009年,其本土電影《夜雨》更是摘獲第8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動畫片《千與千尋》則在2002年獲第75屆奧斯卡“最佳動畫長片”獎。
在日本看電影很便宜。通常票價在1000-1800日元之間,相當于人民幣82-148元之間。這個票價看似比中國還高,目前中國一線城市的平均票價接近40元,普通票價介于40-80元之間。但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日本內閣府發布的數據,2009年和2010年,日本人均GDP均為中國的10倍多。也就是說,如果論購買力,日本觀眾花82-148元看場電影,只不過相當于中國觀眾花了8.2-14.8元,這在北京只不過就是一碗牛肉面的價格。
同時,日本鼓勵藝術上的二次消費。譬如《鋼琴師》、《女魔頭》等藝術片,看第二遍時,憑第一遍的票根能優惠到1300日元左右。
令人驚訝的是,作為全球第二大電影市場,日本的影院和銀幕數幾乎可以用“少得可憐”來形容,但在平均銀幕產出方面,日本卻居世界第一。目前日本全國影院不足1000家,銀幕總數只有3000多塊,且增長幅度極其微小,美國總銀幕數為40000余塊。2010年,美國總票房為110億美元,日本總票房約28億美元,單塊銀幕產出竟是美國的一倍多。
韓國
觀影人次
大過天
最近,一種名叫“鐵線蟲”的寄生蟲在韓國引發“災難”,通過在人體內寄生繁殖,鐵線蟲最終能夠控制人類意識并致人死亡。
這是韓國新近上映的災難片《鐵線蟲入侵》的劇情。截止7月21日,該片共吸引了400多萬名觀眾前來觀影,這也是今年第5部觀影數突破400萬人次的韓國本土電影。
韓國統計票房排名的方式十分特別,與其他國家不同,他們是以“觀影人次”來計算的。韓國電影振興委員會提供的數據顯示,韓國每年都有約1.5億人次走進電影院看電影,而韓國約有5000萬人口,如此算來,平均每個韓國人一年會在電影院看3部影片。
這樣計算“票房”的好處顯而易見。上海電影評論學會理事、韓國電影研究者周健蔚認為,“觀影人次”更強調了一部影片真正的受關注程度,而不會受到票價、制作成本、銀幕檔次等因素的影響。比如高投資、主打視覺效果的大片單張票價往往高于低成本喜劇或文藝片,3D電影也肯定比2D電影貴。那么同樣賣票賣出1億元的影片,受觀眾歡迎的程度絕對不同。這也進一步鼓勵了韓國電影人不斷努力拍出更好的影片,而不在乎多高的投資、多火爆的場面,只有觀眾愛看才是最重要的。
事實上,看電影對韓國人來說是一個價格低廉的娛樂項目。2010年韓國人均GDP收入2.75萬美元,折合人民幣17.9萬元,月收入在1.5萬元人民幣左右。而韓國電影票價一般為7000韓元,約40元人民幣,3D電影的價格在13000韓元,約70元人民幣。一年看3部影片的成本在人民幣200元左右。相對于韓國人的收入來說,這真是名副其實的大眾娛樂。
在電影院里,韓國本土影片通常不僅能與美國大片打個平手,有時甚至能夠勝出。2010年,韓國票房前十的影片中,本土影片有7部,海外影片僅有3部,到2011年,韓國票房前十的影片共迎來超過5400萬人次觀看,其中本土和海外影片各5部。顯然,按照韓國的票房統計辦法,本土電影已經連續兩年獲勝。
而韓國本土電影能夠勝出,靠的不是什么大片,也不是什么大導演,而是小成本電影充滿誠意的努力和國民對本土電影一如既往的支持。事實上,韓國電影具有超高的投資回報率。當中國在為小成本電影《失戀33天》創造的1:23的高投資回報率驚嘆時,韓國新片《陽光姐妹淘》的投資回報率已經高達1:273。
法國
從先驅
到先烈
1894年,里昂兄弟制成了一種活動電影機(cinmatographe)。他們用這種手搖電影機拍攝了一些小短片,記錄了嬰兒吃飯、火車到站等一些日常生活情景,并于1895年12月在巴黎大咖啡館首次公映,獲得成功,這一天被公認是電影誕生的日子。
他們是法國人,盧米埃爾兄弟。
說電影誕生于法國并不過分,事實上,“電影”一詞也來源于此。隨著盧米埃爾兄弟的學生和助手被派到世界各地,用“活動電影機”拍攝和放映影片,電影的影響越來越大,由cinmatographe簡化而來的cinema也從此成了“電影”的國際名詞。
但是,早期看電影是一項“危險”的活動。當時活動電影的放映時間只有兩三分鐘,而且膠片質量很不穩定。1897年,在巴黎義賣市場放映電影時,就發生了大火,現場多人被燒死。
此后,由于電影先驅梅里愛、百代等人的努力和探索,法國電影得到了大幅發展,他們的個人事業也達到頂峰。
但好萊塢的橫空出世改變了一切。由于好萊塢影片的競爭﹑國外市場的喪失﹐加上百代采取全面清理的政策,使得法國電影瀕于消亡的邊緣,影片產量大幅度下降,影片輸出幾乎為零。法國電影從先驅成為了先烈。
為重振法國電影,很多人付出了大量的努力。德呂克等人發起了印象派,試圖用畫面來表現直接的感性印象;達達主義和超現實主義的先鋒派則不斷追求奇異效果的怪誕表演;超現實主義電影則強調潛意識和心理分析,多少帶有一些故事情節,最終轉向了紀錄電影。
二戰以后,各地紛紛組織“保衛法國電影委員會”,呼吁議會采取拯救法國電影的措施。在公眾壓力下,法國政府宣布提高法國影片的放映比額,恢復對美國影片輸入的限額,并對美國影片的放映課以附加稅,作為資助法國影片生產的一部分基金。
現在提起法國電影,人們通常會說,這是“典型的法國片”。不知道“典型”一詞是褒還是貶,是法國電影的成功還是失敗。有人認為,法國電影主題晦澀,孤芳自賞,也有人說法國電影劇情緩慢,節奏沉悶。但是,就數量而言,20世紀80年代前幾年法國影片的年產量一直保持在120-130部以上,有時甚至超過200部,是本國影片在國內電影市場上占優勢的唯一西歐國家。
此外,由于深厚的傳統,法國電影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不僅保持了題材﹑樣式﹑風格的多樣化﹐而且在偵探片﹑喜劇片﹑歷史片﹑黑色影片﹑青春片﹑驚險片﹑哲理片﹑情節片等均不乏佳作,且有多部影片在國際上獲獎。
除此之外,印度、泰國和意大利等國的電影也各具特色,不管是鮮明的民族特色還是新潮的藝術范,對于電影人來說,吸引觀眾走進影院,始終是拍攝影片的終極目標,也是外界衡量一部電影成敗與否的重要標準。
那些經典的洋片
《泰坦尼克號》
一共兩部,分別在1997年和2012年上映。
導演:詹姆斯·卡梅隆
成績:第一部全球票房為18.4億美元,第二部全球突破了20億美元。
《變形金剛》
一共三部,分別在2007年,2009年和2011年上映。
導演:邁克爾·貝
成績:第一部全球票房為7億美元,第二部破8億美元,第三部超過9億美元。
《阿育王》
2001年的印度電影,制作精美、演員演技絲絲入扣,寓歷史情節與商業元素于一體。
導演:桑托什·斯萬
成績:亮相于2001年的威尼斯電影節,廣受好評,并參加2002年奧斯卡獎最佳外語片角逐。
《埃及艷后》
1963年上映的福克斯超級巨制,由好萊塢傳奇影星伊麗莎白·泰勒主演。
導演:約瑟夫·L·曼凱維奇
成績:雖然是好萊塢史上投資最大同時也賠得最慘的一部古裝巨制,但片中幾場戰役和女王入城的場面使人嘆為觀止,經典地位難以撼動。
《海上鋼琴師》
1998年上映的意大利電影代表作,講述了一個被命名為“1900”的棄嬰在一艘遠洋客輪上的傳奇一生。
導演:吉賽貝·托納多雷
成績:1999年意大利電影金像獎,2000年美國金球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