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技術,國產電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論文化內涵,國產電影卻有先天優勢,如何利用豐富的本土資源,將是值得中國電影人思考的問題。
2012年,國產電影或將又以慘淡的票房收場。
就在人們認為中生代導演能夠給國產電影以新希望的時候,“國產電影全軍覆沒表”橫空出世。上半年共上映影片115部,其中國產電影81部,但票房收入僅占總票房的38%。
殘酷的數據面前,夢想跌進了現實。
輸在起跑線上
《阿凡達》上映后的一次觀眾見面會上,有人問卡梅隆,《阿凡達》之后下一部電影會是什么,他這樣回答:“當女人分娩之后,馬上就問她想不想再要孩子是不合時宜的。”
作為首部3D動作大片,《阿凡達》斥資約3億美元,耗時4年,卡梅隆甚至從1994年就開始醞釀劇本。對于他來說,拍出一部電影,就像懷胎十月,辛苦生下來一個孩子。
有人說,歐美電影極具工藝性,他們有先進的技術、有系列連貫的劇本、有一套可復制的商業模式,但最重要的也是常常被我們所忽視的,是他們嚴謹的創作和拍攝態度。有的時候,這種態度甚至是虔誠的。
這與國內快餐化的拍攝加工形成鮮明對比。掙票房、搶市場,制片方一心盯著鈔票,卻不愿意投入時間精心打磨,更沒人愿意過多投入,因為這樣太過“冒險”。賺快錢的心態導致的結果通常是小成本粗制濫造,拿不出高質量高水準的影片。
郭德綱曾有一句調侃是這么說的:“現在電影行業的浮夸風太重,三五個人聚在一起合計著拍戲,詢問有沒有山西朋友,糊弄著弄筆投資。然后山西老板出高價投資電影,順帶著搭上幾個女演員給捧紅,一部電影就這么出來了?!辈还苓@話的真實性幾何,其或多或少也反映了電影行業的一些現象。
一邊是熱愛電影,把電影當做自己的孩子;一邊是利用電影,把電影當成賺錢的工具。出發點不同,好多國產電影就這樣輸在了起跑線上。
奢侈的電影
“1982年,我們去看電影《少林寺》的時候,票價是1毛錢,2007年《變形金剛》在北京上映時的票價是80元?!辈痪们埃洕鷮W家郎咸平撰文指出,中國電影票價25年漲了800倍。
“內地收入這么低,電影票的價格怎么可能這么高?在中國,像男學生要陪女朋友看個電影,那都是很奢侈的。這叫什么?物價泡沫?!崩上唐秸f。
不久前,“德云社”班主郭德綱在一檔網絡評論脫口秀節目中,也表達了同樣的觀點:“中國電影要想越來越好,就必須先把質量提上去,把票價降下來?!?/p>
目前在中國,看一部商業大片的票價一般是50元,如果是3D版,至少加價10元。在北上廣等一線城市,票價更高。與此同時,我們的收入是多少?
國家統計局公布,2011年上半年全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總收入12076元。也就是說,我們人均一個月也就掙約2000元錢左右。
如果一對情侶看電影,除去半價日、團購等特殊情況,成本基本都在80元以上,還不算飲料和爆米花。對于2000元的月薪來說,這實在不是筆小數目。
與法國、日本、韓國等相比,中國的電影票價都顯示出一個“高”字。如果與美國對比,結果更令人震驚。
根據美國國家劇院業主協會的統計,2011年第三季度,美國的平均電影票價已經降至7.94美元。
結合國民收入衡量,在美國,一場電影只占居民收入的0.2%,在中國按大城市中每月5000元的收入計算,每張電影票80元,看一場電影的支出要占收入的1.6%,比美國整整高出了8倍。
我國電影票價格到底高在哪兒?業內人士分析,一張電影票之中5%上交國家電影發展專項資金,3.3%元為營業稅,57%左右歸院線和影院,其余被制片和發行方拿走。
電影票價格居高不下,受益的是電影票房,受損的是廣大觀眾。看一場電影,卻要糾結半天,在一定需要作出選擇的情況下,觀眾更多傾向于選擇觀看進口大片,而會放棄觀看國產影片。
因此,電影票的高價位運行,無論對于影迷,還是對于電影產業包括整個文化產業,都是不利的。在美國,文化產業創造的GDP占國民經濟收入的40%以上,就是秉承了“薄利多銷”的原則,保證所有人都能看得起電影,保證更多人能夠更多次地走進影院。
這是一條尊重市場、尊重消費者的路子,也許,也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一條路子。
民族的和世界的
在近年來的國產影片中,使用外國演員也成為電影營銷的重要策略,不少人認為,外國演員的參與是中國電影開拓海外市場的重要措施。
然而,有業內人士提出了不同的觀點。電影人塞吉·洛賽克認為,對任何一部影片來說,演員的表演固然重要,但這并不是決定一部電影市場反響的唯一標準。講述一個什么樣的故事、傳遞一種什么樣的思想、使用什么樣的電影語言,都是構成一部電影的重要元素。
他認為,對于成熟的電影觀眾來說,因為某位明星而走進影院的情況并不多見;對于一個成熟的電影市場來說,因為某位明星而產生驚人票房也是不太可能的。不管對中國本土還是任何一個國家的電影市場來說,具有高質量的思想藝術水準才是影片贏得觀眾青睞的重要指標。
“還是那句老話,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真正好的電影,不是為迎合某個市場而創作的,相反,打動人心的往往是生命、親情、愛情等人類共通的價值元素。只有將本土故事與這些價值很好地結合,才能讓全世界都為你的電影感動?!比ぢ遒惪苏f。
英國翰威公司的董事總經理索爾森·司庫馬謝的觀點與塞吉·洛賽克不謀而合:“悠久的歷史為中國電影提供了豐富的素材,而中國當代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也為中國電影提供了寶貴的題材?!?/p>
論技術,國產電影仍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是論文化內涵,國產電影卻有先天優勢,如何利用豐富的本土資源,將是值得中國電影人思考的問題。
戴著鐐銬跳舞
面對票房的失意,導演和制片方其實更需要得到觀眾的鼓勵和支持,但叫好不叫座的局面又使國產電影面臨尷尬的現實。
輿論的壓力下,制片方感覺很無辜。有人說,國家廣電總局的審片標準頑固不變,各種限制憋得制片方導演根本喘不過氣,個個戴著鐐銬跳舞,沒有完全自由創作發揮的空間。
另外國內恐怖電影沒有分級制度,國產電影的導演們絞盡腦汁躲避各種苛刻的審查,從片名設計到內容細節,步步緊逼,沒有了真正的恐怖、靈異等特色,導致國產電影的恐怖片不管怎么做都讓人失望。
說到這里,我們可以暫停一下,先把視線轉向美國。1915年,美國各州和地方政府開始成立審查委員會,刪剪和禁映他們認為不好的電影,美國電影業還成立了“美國制片人與發行人協會”,在W·H·海斯的主持下這一組織制訂了“海斯法典”,以便在審查影片時剔除其中不合乎美國公眾道德觀念和生活方式的情節、對話和場面。
法典對美國電影的控制和約束一直延續到1966年。
嚴格的審查制度下,美國無聲電影依然取得了很多成就,主要表現在喜劇片、西部片和歷史片3個方面。到現在我們依然耳熟能詳的喜劇片包括卓別林的《尋子遇仙記》、《淘金記》和《大馬戲團》,基登的《航海者》和《將軍》等,西部片主要有《篷車》、《鐵騎》、《小馬快郵》,歷史片則首推《十誡》和《萬王之王》。希區柯克此時也在美國導演了他的第一部影片《蝴蝶夢》,《綠野仙蹤》和《亂世佳人》等經典影片也受到歡迎。
隨著時間的消逝,海斯法典很快失去了意義,1966年被正式取消。
事實上,透過中國的國產電影,我們也能感受到一股正在奮起的力量。張藝謀、馮小剛、姜文等老當益壯,寧浩、張楊、楊樹鵬等導演后起直追。《唐山大地震》為何能以總票房6.73億元奪2010國產影片票房冠軍?《畫皮2》如何能在進口大片云集的情況下虎口奪食全國票房突破6億?
一大批中生代實力導演正在挖掘電影不同的文化底蘊,力爭與國際化接軌。我們可能想象不到國產電影從業者們所面臨的壓力,但是我們能夠感覺到他們所付出的努力。
怨天尤人,不如踏實做事;嫉妒羨慕恨,不如苦練內功。電影只是電影,電影有電影的邏輯,也有電影的游戲規則。讓電影的歸電影,把自己設身處地想成觀眾,沒準就能找到國產電影的出路。
國產片的那些問題
有思想的虛假,真實的無思想
主旋律片子是編故事去詮釋主題的,而不是在真故事中發現主題。而生活片、喜劇片則總是沒什么思想性,純粹為了娛樂而娛樂。
編劇導演整體水平不高
拍出的片子沒有思想內涵,沒有靈魂,是由于編劇導演本人缺乏深刻的內涵,胸中沒有丘壑,電影中怎么體現得出來思想?
電影審查管制過于嚴厲
很多有著重要歷史意義和反映真實生活的好素材,無法以電影公映的方式展現開來。相關政策對電影創作的自由,有較為嚴格的限制,壓抑了國產片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