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離端午節還有一周,成都“粽子一條街”馬鞍東路已經人聲鼎沸了。這條街上,你會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數目繁多的粽子攤十有八九都是以“婆婆”命名的,呂婆婆、陳婆婆、楊婆婆……馬鞍東路上的真假婆婆們,在每年的端午節前后,以粽子為武器,發起“戰爭”。
一條街有兩張臉
從馬鞍南路與馬鞍東路相交的路口望過去,“粽子一條街”的車行道堵得水泄不通。右手邊紅底白字的布制招牌迎風招展,大紅色的遮陽傘將半邊街道染成紅色。“杜婆婆粽子”、“廖婆婆粽子”、“正宗楊婆婆粽子”……三十余個賣粽子的商家無論店面大小如何,皆以“婆婆”為自己命名。每個遮陽傘下都懸著包粽子的棉線,幾個人圍著一個碩大的簸箕熟練地包粽子,從簸箕中盛出拌好的粽子餡,兩三個動作將粽葉包好,扯下絲線繞幾下,一個粽子就完成了。而街的左手邊人氣就差得多,連包粽子的人動作都要慢一些,因與路人閑談,包粽子的大姐包著包著就忘了怎么把粽子包下去……
關于這條街,及這條街上每年端午前后賣的粽子,有這樣一個傳說:馬鞍東路以粽子聞名,全靠20年前最早開始賣粽子的幾位婆婆。4位婆婆被今天的賣家尊敬地稱為元老,她們是李婆婆、馬婆婆、梅婆婆、任婆婆,如今李婆婆已去世,剩下的三位婆婆因年齡太大難以負擔高強度的勞動,今年沒有出山。
臨時掛上去的紅色招牌,遮擋了每個店面原本的名字,童裝店、成人用品店、鞋店……統統為粽子讓路。打著“胖婆婆粽子”的招牌,守著攤子收錢的果然是體態豐滿的胖婆婆。名叫“廖婆婆”的店,當問及廖婆婆在哪里時,男老板直言不諱:“我們住在建設路,不住這里?!笨神R鞍東路“粽子一條街”的名聲,本來自這條街上13號院里做粽子聞名的4位婆婆。
聽說任婆婆常常被來打聽“四大元老”的人迎面撞上,每當對方問到四個婆婆的下落,她裝傻說:“不認識,不知道?!?/p>
第X代“長老”陳婆婆
馬鞍東路第13號院聲名遠揚,這個四川省建筑第九公司的職工家屬院在成都粽子界的地位無異于武俠界中的少林寺。13號院的實際面貌和外人的想象略有出入,和熱熱鬧鬧的街對面不同,13號院的門口冷冷清清。院子深處,一群中年女人與婆婆滿頭大汗地在包裝粽子,點數的婆婆點著點著就忘記了,不好意思地朝人一笑:“有個單位訂了1600份粽子,我們忙死了。”仔細問,這群忙碌的人打的招牌是“付四妹”,從字面上看,屬于13號院的后起之秀。
四大元老隱退的日子里,粽子江湖新人輩出,所謂新人,至少也有50多歲。在院子里打聽了一圈,謙虛的眾人都推薦陳婆婆:“你去找陳婆婆嘛,她的粽子包得好。”低調的陳婆婆在13號院的門口擺了一個小攤,慢悠悠地給白味粽子捆上線。“白味粽子一千多個,今天都賣完了,”陳婆婆說,“今天晚上又要熬夜?!?/p>
陳婆婆攤位旁邊賣粽子的大姐說:“買13號院的粽子吧,我們是正宗的,最早賣粽子出名的,都是我們院子的人。”她又撇了撇嘴,“對面的,做的是臨時生意,牌子也多是‘山寨’的?!贝蠼阏故玖艘粡埓笤壕游瘯灾啤皩S米C”,今年,擔心外來粽子商家毀了馬鞍東路名聲的13號院的居民們,給本院老資格的粽子商家每戶發一張證明自己是老字號的專用證。陳婆婆說:“我今天沒有帶出來,前幾天我們還要穿統一的制服?!?/p>
陳婆婆不止在端午節前后包粽子,從單位退休后,原是醫生的陳婆婆每天都在院子門口包粽子,一賣20年,因此,她是許多顧客心目中的馬鞍東路代言人。問起曾經“四個元老婆婆”的故事時,隔壁攤位上的大姐補充道:“第一代賣粽子的人,早就不包粽子了,算到陳婆婆這里,也不知算是第幾代。”
粽子戰爭
從價錢上,也能看出粽子“戰爭”的端倪。白味粽子的價格從7元一斤至15元一斤不等,顧客欲講價,如某婆婆表示價格有商量,多屬于非馬鞍東路原住戶的臨時賣家;如某婆婆臉上寫著“不買就算了”,多是在這條街上賣了許多年粽子的老住戶。同樣,從白味粽子的銷量也能看出“戰況”,13號院門口攤位的白味粽子,明顯賣得比街對面的好。
生意好的,一家一天要賣出上千斤粽子,必須動員全家老小一起包粽子才能滿足銷量,即使是生意不好的商家,沾了這條街的光,一天也要賣幾百斤?;鸨膱雒?,從端午節前半個月左右持續至端午節第二天。
在這條街上,真真假假的婆婆們既互為朋友,可隨時向鄰居“借”一小塊豆沙,也互為“敵人”,批評對方的粽子不地道。她們以包粽子、賣粽子或者僅以“形象代言人”的方式參與這一年一度的盛事。1980年,最早賣粽子的4個婆婆從火車北站買來粽葉,抱著賣不出去的擔憂包完25斤糯米,她們可能想不到,這也能成一樁生意,甚至是一條街一年一度的“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