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紀90年代末,在澳洲旅行的王鴻見到了一個“新奇”玩意兒:奇異果。她看了看:“這不就是我們都江堰漫山遍野都有的獼猴桃么!”可是,這種水果在南半球竟被奉為了尊貴的稀奇東西。
如今,王鴻將家鄉的特產出口到了全世界。在鄉下長大的她始終有一份“泥土情結”,所以她愛和水果打交道,愛和種水果的人打交道。
新西蘭的“毛梨”,有啥稀奇
90年代末,還是律師的王鴻和先生共同到澳洲旅行。一位澳大利亞朋友熱情接待了這對夫婦,主人端出一個很大的果盤,盤子里擺滿各種水果,但某種水果只有薄薄的兩片,亮綠亮綠的,果肉中心一排橢圓形黑色種子活像一張嘴唇。王鴻一看,便覺面熟。作為土生土長的都江堰人,她第一時間猜測:“像是‘毛梨兒’,都江堰的特產獼猴桃。”隨即在心里嘀咕:“主人還挺搞笑,就切兩片是個什么意思。”這時,主人開始殷勤介紹起來——“請品嘗來自新西蘭的珍貴水果,奇異果,只給尊貴的客人享用。”
王鴻嘗了一口,回答:“這是我從小吃到大的毛梨,學名獼猴桃。”可主人堅持自己的看法,對王鴻的回答不置可否。“我當時的感覺是又有些憤怒,又有些傷心,又有些疑惑。”五味陳雜的王鴻當天沒法睡個好覺了,第二天一早她就沖到了墨爾本當地的精品超市,專門研究這奇異果。觀察了外形,仔細嘗了味道,她甚至去了圖書館查資料:“獼猴桃,原產中國,1904年被一位去華旅游的新西蘭女校長帶回國種植,因外形酷似新西蘭國鳥kiwibird(穴奇異鳥),故被稱為kiwi fruit(奇異果)。”得到這個肯定的答案,王鴻開心了。
不就是個水果么?為何竟令王鴻執拗至此?王鴻稱,是泥土情結在作祟。“在我的家鄉,漫山遍野都種植著獼猴桃,我是吃著獼猴桃長大的。”可八九十年代,由于沒有技術和市場的支持,都江堰的獼猴桃長期被賤賣和浪費,在家鄉只賣幾毛錢一斤的水果,在地球的另一邊竟被奉為稀有之物,王鴻心里有了一個埂。
“我要把家鄉的獼猴桃賣到全世界。”她當時就有了這個想法,“要爭口氣!”從澳大利亞回國不久,王鴻就真的開始賣水果了。起步初期業務較小,她一面做著本職工作,一面上山下鄉地收貨品,通過貿易公司出售。直到接到一筆大訂單,“粗略計算,至少需要裝15個大集裝箱才夠”,必須成立公司了。
做律師吧,又高雅,又高收入,好不容易從鄉下走到了城市,何苦再回頭辛苦地搞農業?可王鴻只經歷了極短時間的猶豫,便選擇了后者。“我已經實現過了一個人生的夢想,該為另一個更深的情結做點什么。而如果你去農村和果農們住上一天,就更加明白該選擇什么。”
4毛的水果 她偏要8毛收
王鴻的想法得到了先生的支持,更得到了都江堰市政府的支持。成立公司不久,政府工作人員與她、先生一起,深入都江堰大山深處調研,并被安排住在一個小村莊的村長家。為了招待客人,村長從鎮里買回了他認為得體,實則是很普通不過的家常菜肴——這筆花銷,竟是全家人一年的油鹽錢。那頓飯,王鴻吃得很不是滋味。
當天晚上,王鴻也整整一宿沒能合眼。深秋時節,山里已經寒風陡峭。村長特意更換了床單、枕頭,還拿出一套干凈的被子給王鴻夫婦御寒。這床全家最好的被子上全是補丁,棉絮也已經舊得結成了塊狀,根本沒有多少保暖效果。王鴻和先生身體被冷得僵直,心里也像有冰刀在刺,“怎能睡得著!”
第二天一大早,一大群孩子背著獼猴桃來到村長家門口:“4毛錢一斤,要得多可以少。”看著這些果子,王鴻當即以兩倍價格,8毛錢一斤收了去。“我猜肯定有人罵我是瓜娃子,隨便吧。”她隨即和村民、孩子們攀談了起來。在這個村里,一畝果林每年可生產獼猴桃二三百斤,就算成功把果實全部賣出去,收入也只有幾十塊錢。因為沒錢,大多數孩子上不了學,只能幫著家里務農。沒有知識,沒有技術,只能依靠最原始的生產方式種植果樹,然后通過上集市和走街串巷的方式販賣成品,再沒有更大的市場。
“你們知道4毛錢一斤的毛梨,在國外賣到多少么?是你們的100倍。”這個答案對村民來說既是殘酷的,又是充滿希望的。王鴻開始給村民們講起了這種在村里“連豬都不吃”的水果,如何漂洋過海到達地球另一面后,被培育成高價水果的故事。“先不提品質,新西蘭奇異果行銷局亞洲區的一位總銷售,僅僅是發明了用刀切開獼猴桃,再用勺子挖著吃的簡單方法,就在日本市場每年賣出2000多噸產品。”王鴻想要強調的,是知識的重要。她最后以這樣一句話結束演講:“統計一下有多少孩子沒錢讀書,我來負擔他們的學費。”
校長、34名輟學的學生家長、孩子們,很快聚到了村長家,王鴻當即表示,自己和先生將為這些孩子無償支付兩年的學費。夫妻倆遵守了約定,當年那些背著筐售賣獼猴桃的孩子,如今一部分成了基地的技術骨干,一部分則在畢業后進入王鴻的公司工作。
“農產品只有變成商品,才不是廢品。”雖然最初被新西蘭將獼猴桃“換個包裝、改個名字”就高價出售的行為有些“意見”,但在真正自己操作后,王鴻借鑒了新西蘭奇異果行銷局的包裝形式,一講品質,二拓市場。她自費給農民買肥料和技術書籍,資助農村孩子讀書,從基層解決問題。她也從四川農業大學招聘專業的技術人員下基地,從上往下解決問題。最初的幾個技術員在基地住了整整1年半,在農戶家吃、住,每天只吃兩頓飯,走著不叫路的山路,“卻沒有一個人退出。”
破產危機前 她忙著救人
以下這段故事,是王鴻含著眼淚講完的,關于汶川地震。
地震發生時,王鴻正駕車行駛在都江堰市區,她親眼目睹了一棟棟房屋的轟然倒塌,親眼看到被壓在廢墟中的人動彈不得的慘狀。公司的房子也倒了,與此同時,果園被摧毀了,倉庫里的水果全部被毀壞,公司損失保守估計在3千萬元,“沒有流動資金,我欠了員工的工資和供應商的貨款幾百萬元。”
在目睹慘狀后,王鴻其實壓根沒心思管損失。她到達公司的第一件事,是組織員工成立了一支急救隊,她和員工一起沖進了兩棟坍塌的廢墟,救出了6個人。在因安全問題被要求撤離現場后,她和員工一合計,又將僅剩的186萬元原本計劃買地的資金,全部購買了方便面、礦泉水、餅干、帳篷等急救物資。13號下單,14號到齊,整整28車物資立刻被運送到災區。18號,王鴻到了果園。“家里還好嗎?”當她問候一個女農戶時,對方一把將她抱住,嚎啕大哭了幾分鐘后說:“以后,就靠公司了。”這位女農戶的兩個女兒都在地震中死去了,大女兒身首異處,小女兒連尸體都沒找到。本就患有腎衰竭的她,已經無力支持。王鴻泣不成聲,只得緊緊抱住對方。
“那半個月我是怎么過來的?大家是怎么熬過來的?太難了。”半個月后,王鴻才回家看望了父母。在她又開車去公司的路上,汽車沒油了,她開進加油站加完油,才發現自己身上的錢竟然無法支付油費,只得押了身份證在加油站,找朋友借了錢。然后,她召集齊了公司員工,宣布了一個兩難的決定。“同事們,公司沒錢了,快破產了,我只能宣布解散。”會場足足沉默了2分鐘,之后一個同事突然大聲喊到:“你在,我們在!”這句話后,員工們全體抱在一起,共同重復這句話:“你在,我們在。”
之后的7個月,一個家境較好的員工自愿免費承擔起了公司總部30多個人的吃飯問題。王鴻的手機停機后,沒錢交費,有人偷偷地幫她充了話費——直到今天,王鴻也不知道這個人是誰。之前每天睡眠只有四五個小時的王鴻,睡眠時間縮短到了兩三個小時,意外的是,“我的身體竟然沒有一點問題,連感冒都沒有。你看,有時候意志是很神奇的力量。”幾個月過后,一家風投公司主動找到了王鴻。在王鴻完成一個小時的情況介紹后,對方老總用一句“你征服了我”讓王鴻心里的石頭落地。公司得到了400萬元的投資,這無疑是雪中送炭。這筆投資成功挽救了瀕臨破產的公司,而團結的團隊、共同的志向和合作伙伴的信任,可能是比資金更重要的力量。在后地震時期,即使又撞上了金融危機,但王鴻最終還清了震后800萬元的欠款,并讓公司重回軌道,甚至比震前還要好。
如今,除了獼猴桃,公司的其他水果也已經銷往世界各地,產品還成為英國皇室的特供——她因此將都江堰的基地命名為“皇室果園”,紀念這個成績。除了家鄉都江堰,果園培植基地還延伸至了陜西、甘肅等地,在全國發展到了18座。當年王鴻投宿的村長家,在2005年就新修了房子,買了汽車,不少農戶甚至開始到城里買房投資。每年過年,王鴻會在都江堰的酒店舉辦年會,表彰優秀的果農。這些曾經需要走5公里山路才能坐上汽車進城的農戶,如今可以在自家門口坐車(王鴻投資維修了兩條公路)或者開著私家車進城了,而他們還不忘給王鴻捎上自家腌制的臘肉或養殖的土雞,以做春節禮物。
最初只為一份情結做的事業,如今成了王鴻極佳投資眼光的體現。對此,王鴻不無自豪。不過,讓她自豪的不僅是財富,“更重要的是認同。”她一直喜歡用“賣水果的女人”來稱呼自己,而這個賣水果的女人與水果之間,還會有更多感人、有趣的故事發生。
對話王鴻
水果是最能表達愛的禮物
Q=《成都女報》 A=王鴻
Q:90年代初就成為律師了,也是覺得這個職業有某種光環?
A:之所以讀法律,完全出于對一位家族長輩的崇拜。我父親的爺爺曾經是一位“大狀”,在《都江堰志》中都有對他的記載,他是我人生的第一個偶像。在進入大學后,做律師成了我“人生中最大的夢想”。那個時候,高校還有分配就業制度,畢業后我成功被分配到了一家律師事務所做企業顧問。感謝那次有趣的旅行,讓我圓了另一個情結。
Q:你是“賣水果的女人”,私底下最喜歡吃什么水果?
A:毛梨。吃了這么多年,吃了那么多水果,最喜歡的還是家鄉的獼猴桃。我個人在家時最喜歡做水果沙拉,還會根據營養師的食譜,調制出有各種功能的水果搭配,比如養顏的、塑形的、瘦身的。讓水果更“個性化”,也是接下來公司要進行的創新。
Q:你認為水果也有其獨特的文化,即水果文化?
A:對,水果可以被融入文化,成就有地方特色的、自己的文化。舉個例子,現在的節越來越多,可節日內容卻開始模式化。比如情人節就得送巧克力、玫瑰,母親節就是康乃馨。可是,這為什么不能被打破呢?我認為水果是最能表達戀愛各階段感受的禮物,比如初戀的感覺可能是甜蜜的、苦澀的,暗戀是酸澀的,每一種感覺,都可以通過一種水果的味道更直觀地呈現。
Q:律師出身的你,如何積累起了商界的管理經驗和市場運作經驗?
A:看、學、做。我最初是做獼猴桃的,所以幾乎翻遍了與獼猴桃相關的書籍,懂它的過去、現在,再根據實際去給它畫出個未來。另外,我很樂于參加各種培訓班。你看我桌上這張大合照,就是由高盛集團出資,牛津大學教師授課的“巾幗圓夢培訓班”的畢業照。如今,我又參加了金融總裁班,每周六上課。用心投入這些課程,收獲的不僅有知識,還有快樂。比如巾幗圓夢培訓班吧,我們自己設計了班級LOGO、做了班服、還寫了班歌,建了網站。雖然畢業了,同學們還是在組織各種活動,有觀摩交流、車模大賽、品酒會等,我們這群快樂的女企業家,用女人的方式,快樂地豐富著生活。
王鴻小講堂
給創業者的3個建議
有創業的勇氣是極好的,但選擇了創業,就應該做好面對各種困難的準備。在創業初期,我僅給創業者們3個建議。
首先,不要害怕和放大失敗。即使是一個成功人士,在事業中也時時會遭遇“失敗”,可如果能從這次失敗中吸取經驗,那么失敗就不再只是失敗,它縮短了你成長的過程,是老師。其次,在創業初期,不要唯利是圖。你創業的目的是什么?賺大錢?這可能是一種好的結果,但將其作為全部目的,并不明智。在初期,不要以賺錢為所有行為的目的和動力。最后,努力積累人脈。人脈的力量不是突然爆發的,而是在某個時間、某個時機發揮作用。多學習,報名參加EMBA也好,參加某項你喜歡的興趣班也好,從各個方面和行業積累人脈,在事業的發展期,人脈將是你的巨大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