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鳳凰文化 A=傅佩榮
如果可以隱形的話,你要做什么
Q:有一個故事特別有意思:“在美國做過一個調查,問如果可以隱形的話,你要做什么?……結果美國老百姓很誠實,接受訪問的民眾80%都說要搶銀行?!焙镁秃迷谶@個故事,講出了另一個故事——為什么美國人很誠實,而中國人很犬儒?中國文化的傳統也是講究“中庸”的,所以這個現象源于自古的傳承,還是現在的經濟社會造成的呢?
A:有關“誠實地回答”這類問題,我們中國人好面子的原因就是受儒家思想的某種影響,儒家強調要有“羞恥心”——個人的行為、表現沒達到社會預期標準就覺得很不好意思,所以很注重面子,講究人情。西方人只覺得自己是一個人,無名無姓的小人物,你問我我直接說,不用客氣;但是中國人要顧及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而且他并不知道什么叫真正的“隱形”。
這個故事后面還有另一個古希臘故事,柏拉圖說:一個人牧羊遇到地震,看到地面裂開,就到地下去挖了個棺材,棺材里面有一個人,手上有一個戒指,戴上那個戒指后可以隱形。電影《魔戒》中可以讓人隱形的戒指也是從這個故事里來的,西方人有這樣的背景,所以他常想,如果可以隱形就做真正的自己,毫不客氣地破壞所有規范。因為人的本性跟社會性約束有著緊張的關系。
你剛剛提到一個詞叫“犬儒”,在西方,“犬儒”是指希臘時代的一派哲學,基本上是說人只要有一種德行修養就好,不要裝腔作勢,有點諷刺意味。還有“中庸”,做事總要四平八穩,讓別人不會覺得我這個人是有問題的。說實在的,有時候外表越是表現得客氣內心里面越有更多復雜的問題。每個民族都需要找到化解問題的方法,西方人靠宗教;中國人靠家庭親情的力量,一想到上有祖先,下有子孫,做事就收斂了,很難說哪一個比較好或是壞,只能說各有備的傳統。
Q:你講過“《論語·先進篇》將十位弟子按特長歸入德行、言語、政事、文學四科。”孔子定義的德行和現在所謂的道德是一致的嗎?
A:意思不完全一致,但是基本上都是從修養這里開始的,所有的德行都是內在有德,外在有行。與別人相處有公心跟私心之分,有私心就會妨礙公眾的利益,所以最高境界就是無私。儒家的修養分三個層次,年輕的時候自我中心;進入社會后人我互動;最高境界是超越自我。孔子說仁者可以愛人、可以惡人。一般人都是喜歡朋友,討厭敵人,但儒家卻是愛護好人討厭壞人,壞人是朋友照樣討厭,敵人是好人也照樣喜歡。
Q:那么耶穌倡導“愛自己的敵人”是另外的一種哲學境界嗎?
A:宗教跟哲學的差別在哪里?宗教來自于信仰,有一種信仰后整個生命會轉化,它的標準在于審美要求,所以耶穌說“要愛你的敵人”,一般人當然做不到,如果做到的話何必信耶穌呢?像佛教里面講“慈悲為懷,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一般人是“有緣”我才對你好,怎么可能同慈同悲呢?所以宗教要另當別論,宗教講的不是理性的,不是生活上的規范,它講的是一種超越人的作為,讓人成為佛、成為神的一個方向,往那邊走就有希望了。
我自己還是更支持儒家立場,只要做到無私、公正就很好。
Q:目前大部分中國人是沒有宗教信仰的,但是有很大比例的人到了中老年突然開始信教,這個現象很有意思。你以前專門研究過宗教哲學,你自己也信天主教,能說說“信”這個東西是怎么一回事嗎?
A:一個人活在世界上一定要有一些信仰,信仰是生命的支柱?;旧闲叛龇秩N:生活信仰、政治信仰及宗教信仰。生活信仰就是活著的目標,孫中山先生就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政治信仰同樣支撐著很多人,臺灣就有一半人都活在政治信仰里,很熱鬧。所以美國人見面的時候不談三件事,一不談宗教信仰,二不談政治黨派,三不談賺多少錢。在臺灣無論宗教信仰是什么都可以在一起做朋友,但一談政治信仰,夫妻都吵架,朋友也都不能來往。因為臺灣社會最大的樂趣就在于它的民主活動,每隔幾年的選舉跟嘉年華會一樣,一大堆人在那聚聚很熱鬧,把心中各種對現實世界的不滿統統宣泄出來,罵完之后神清氣爽,然后再重新做人。全世界實施民主的地方都有這樣的作用,靠民主選舉把人們心中的不滿統統發泄出來。
還有另外的,足球是英國人新的信仰,英國人看足球賽非常嚴肅,你跟一個英國人說另外一個球隊會打敗你們英國,他會跟你拼命的。其實世界上以運動作為信仰的人最多,幾乎大家都會崇拜一些運動場上的英雄。崇拜明星或者運動員也會感覺生命有歸屬感,但是很容易幻滅,你把信仰寄托在一個活人身上,就等著覺悟吧——張國榮自殺之后幾天之內香港就有十幾人跟著他跳樓自殺,這不是信仰問題嗎?所以傳統宗教信仰就好在這里:教主早就過世兩千多年了,他不可能犯錯,只可能被解釋錯誤。
我們為什么要活著
Q:你博客里引用了蘇格拉底的話“沒有經過省察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比绻钪@個事情沒想明白,一個人是沒有辦法活下去的。這種觀念是不是屬于虛無主義?
A:其實不是。這個反省很正常。歌德就說過一句話,我每天早上起床發現自己還活著,卻不知道自己為什么活著,這是最荒謬的事。所以他也想自殺,這個想法是對生命很真誠的態度。人活在世界上,每天這樣活著,到最后重復而乏味,就要問自己這樣活著有什么意義呢?花開花落、春去秋來,一年一年過去,最后老了,我們也看到前輩,怎么老、怎么死,我們將來也步他們的后塵。既然最后都要走進墳墓,這一生到底所為何來?
比如我們今天很認真做采訪,但別人恐怕只認為你在演戲而已;觀眾反正需要節目嘛,總要有人接受采訪嘛,認為人生怎么過沒差別,過不過也沒差別。但事實上不然,人的生命是由內在出來的,人除了身和心之外,一定還有一個“靈”的層次,這個靈的層次就是對生命的明確方向,這個方向必須讓你能夠面對死亡時還有勇氣去跨越。
為什么很多人喜歡宗教信仰?因為宗教信仰一定會回答一個問題:死了之后的世界。但事實上沒有人可以驗證死后的世界,到最后宗教很可能流于一種心靈上的安慰,所以宗教領袖是絕對不能腐化的,宗教領袖的腐化比起那些政治人物的腐化嚴重幾百倍。如果宗教里偉大的圣賢被揭穿做了什么壞事,信徒都會崩潰的。
到最后,我建議回到儒家的傳統,建立內在對自己的信念,目標是止于至善。什么叫善?“善”就是人與人之間適當關系的實現,關系處理不好就變成敵人了,自己也身受其害。所以人的一生都要問,我自己能夠做到真誠嗎?別人對我的要求能夠溝通嗎?社會規范能夠遵守嗎?三點都做到,叫做“君子坦蕩蕩”,快樂由內而發。明朝的大哲學家王陽明將死的時候學生問他,還有什么話要說,王陽明說:
“此心光明,夫復何感?!睙o論什么人到最后還是要問,你的心可以放下嗎?
學印度人給生命分階段
Q:老人和孩子在性情和習性上有著出奇的相似,好像什么都不懂,又好像什么都懂得,這像是一個圈,一種老人向嬰孩、“知知”向“不知”的回歸。怎么看待人生這個“圈”?
A:這兩者差別很大。小孩子的無知是真的無知,老人知道“知無涯”,更多的是無奈。老人的天真,是退休以后放棄了對世界的任何掌控或者欲望,其實是經歷了之后,“曾經滄海難為水”,最后放下了。小孩子根本就是“無知者無懼”,什么都不知道,也沒什么害怕的,耶穌也說過,
“讓小孩子到我跟前來,天國是他們的”。
《圣經》里還有一個很有名的故事,耶穌對人們說“你們誰認為自己沒有罪就拿石頭砸有罪的婦女吧”,結果圍觀的群眾從老到小一個個走光了,為什么老人先走?因為活的越老知道自己犯罪越多,人老了遍體鱗傷、滿目瘡痍,他知道自己這一生做人,失敗的方面居多,多少后悔說不完。
這也是我覺得臺灣社會真正可貴之處:民間的講學風氣很盛。我在臺灣到處講學講了二十幾年了,只要我一開課,很自然就來幾百人,《論語》、《孟子》、《老子》、《莊子》、《易經》、《大學》、《中庸》一本本上,聽課的一半以上都是五六十歲以上退休的,我班上最老的學生今年86歲,他說“以前沒瞳”,我問他“現在聽懂了嗎”,他就說“現在聽不懂再聽,反正沒有壓力”。
我們在這方面很可以參考印度人的做法,把生命分階段。印度的文化就是把人的生命分四個階段,第一階段叫學徒期,20歲以下,20歲到40歲到居家期,結婚生子,40歲到60歲就退休了,叫林棲期,住在樹林里面,60歲以上叫做云游期。開始的時候是一個無名小卒,進入社會期望有名有姓,老的時候又回歸到nobody。以前是將軍,以前是大官,在老的時候放下一切,當乞丐云游四海,別人問,你不是某某大官嗎?他只搖搖頭,不知道你說的是誰,那只是他扮演的一個角色,一旦扮演過,富貴榮華煙消云散。
生命如果沒有階段,就會被迫走入某一個階段,比如很多人的小孩結婚之后,自己就變成空巢期,兩老守著空巢不知道該怎么辦;印度人這個時候是林棲期,住到樹林里面,開始尋求自我的意義,想了20年人生的意義,到了60幾歲以后云游四海,已經自我跟自然界合二為一了。我們沒有這樣的生命結構,所以整個的社會對于個人來說是分散的、分裂的,很辛苦的。當然印度的文化只是作為參考,我們可以繼續探索自己的規劃。
不要用牛羊眼看人
Q:人們迫于經歷、學識、視野所限,他所理解可能只是他聽到的,并不是你說的;古人也說“書上寫的能留存的基本上都是糟粕”,而真正的東西是說不出來的,包括你自己也講過很多重復的課,做過很多相同的采訪,是否也覺得人們無法達到真正的相互理解?
A:我明白你的意思,人與人溝通,到最后講累了,發現話還沒講完,還有很多話講的越多誤會越深。西方的“密契主義”就說“上帝了解我勝過我了解自己”,人的生命本來就很神秘,每一個人內心的核心,自己都不了解。莊子干脆說,真是好朋友的話,“相視而笑、莫逆于心”,不用講話的。所以與其別人了解自己,不如首先自己了解自己,自己了解自己之后,就會跟自己做朋友。
再一個,自己做事自己在看。我每天走路、每天做事,我自己在看,經過一兩個月之后,對自己來說自己是透明的,我還沒說什么話,就知道這個話會有什么結果;我還沒做什么事,我就知道別人看到我做這個事會有什么反應。中國有一句佛教徒古話,
“不要用牛羊眼看人”,牛羊的眼睛只能看到別人像牛羊的一面。你從上帝的眼睛看你自己,發現自己內在有一個神明,那就不一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