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衛生組織報告顯示,我國男性的平均壽命為71歲,女性為74歲。不妨對照一下,假如把剩下的余生歲月折算成小時數,那么,你將怎樣讓這些時間更有價值?你會超乎所需地花更多時間工作、掙更多的錢、買更多東西嗎?
其實在很多情況下,輕率購買許多無關緊要的東西,浪費大把時間上網,賣命工作,拼命積累各方面才能,是一種“強制行為”。在透支之后,‘我們會感到精疲力竭,思維飽和。接著,我們責備自己:我們肯定錯過一些什么重要的東西……這像是一個悖論——狂熱地追求過后就是疲倦和厭惡。同時伴隨著莫名的失落感。
25歲的財務經理應莘說,她曾經應朋友之邀加入過一個美國某大學的同學會。盡管她從未留學美國,但組織者告訴她,成為同學會“干事”后可以為自己積累更多的人脈資源。她出席過幾次該組織的聚會,并協助組織過一次論壇。但她逐漸發現,所付出努力實在得不償失,“我花費很多業余時間投入事務性的工作中,被一次又一次活動安排所推動。而且,在這樣的聚會中,絕大多數人的交往是淺嘗輒止的,我并沒有放松舒適的感覺。”所以她此后就離開了這個組織。—,究竟是什么樣的力量,迫使我們奉獻自己,追求大量的物質(也許是一些廢物)收獲?是什么在促使我們要去汲取更多的信息、自我標簽和名望?我們的需求是否有點過多了?
擁有更多幸福嗎
往往人們希望更多擁有的,是那些可以比較的東西:名牌貨、住房、社會地位和業績。不幸的是,幸福感和這些并沒有必然聯系。相比20年前,我們的生活水準提高了不少,然而幸福感并沒有同步增加。新浪網幸福感大調查顯示,23135名被調查者中僅有6.29%認為自己非常幸福,其結果低于研究人員的想象。
“我們周圍的人和事,比如名牌和名人,甚至是我們自身的那種匆忙、緊張的感覺,都會成為刺激物,讓大腦悄然進入一種‘想要更多’的模型。”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博士高艷認為,“遠古時代人類為了在自然界生存,要盡可能獲取更多的東西。因此,‘獲取’也成為人類的一種本能。現在,人類已經進入了物質豐盛的時代,可唯獨缺少一個‘關停’大腦‘獲取’欲望的按鈕,告訴自己已經‘夠了’。”
對自己說“夠了”并不是自我否定,也不等于要穿上苦行僧的外衣,而是用另一種方式,讓你開啟寶貴的空間,品味周圍豐富的事物。我們的大腦和心靈需要一些空間去思考,簡單地自處,而不是永遠在做事情。假如你的經濟預算基于“知足”,那你工作起來就更容易掙得自己那份“滿足”,從而超越這個充斥著“獲取”和“消費”的世界,釋放自己的生命。所以,“知足”的通道能夠引領你通向更豐富的境地。
刺激大腦產生多巴胺的僅僅是購買預期
購買沒用的東西能使人們感到莫名其妙的興奮。對大腦進行的核磁共振掃描顯示,當人們看中一件東西,并且考慮要不要買時,大腦會釋放多巴胺。但是,刺激產生多巴胺的僅僅是購買預期。一旦錢包瘦身交易完成,大腦的興奮感就會在幾分鐘內消失殆盡。這就是為什么,我們在周六上午瘋狂消費之后,又會在下午的時候翻然醒悟,后悔不迭。
另外,不停添置新東西的同時,人們還不舍得扔掉那些已經囤積如山的沒用的東西。研究表明,焦慮使人喜歡儲藏東西。盡管人類已經度過了物質匱乏和饑荒的年代,但現在“焦慮”還會導致人們過度消費——家里塞滿多余的東西,即使搬家也很難被處理掉。
三思而后買
我們并不能真正“擁有”自己所占有的那些東西。事實上,我們自己的軀殼也只是暫借的。我們需要丟掉“擁有”的錯覺,自我約束。要知道,克制消費,也是保衛后代的生存資源。購物時,除了考慮自己是否真正需要,還應該考慮消費那些東西對自然和社會產生的不利影響。因此,盡量選購綠色環保、包裝簡單的物品。
購物時的印象陷阱
你是跟誰一起去購物的?這個問題也和過度消費有關。英國的《消費者研究月刊》對幾百個購物者進行的研究顯示:在朋友或陌生人面前購物時,我們會擔心自己買的東西太便宜。但是,如果在家庭成員銳利的眼光“監視”下購物,我們買的東西就會少很多。
你總是搜索太多信息
當我們對自己所知道的事情感到困惑時,就會驅使自己去了解更多信息。而信息社會的麻煩在于:這些信息不再是有利無害。信息過多時,我們對信息所產生的依賴,比對酒精的依賴有過之而無不及。每年各國的出版物都在遞增,圖書下架率加快。另外,無數的新網站等待出現在你的google搜索中。過多的信息讓人無所適從。比如,當愛吃咸肉的你開始思考:咸肉真的會讓我致癌嗎?接著,你開始尋求答案,希望能找到鐵證般的事實,來指導自己今后的生活。然而最后這樣的努力往往是無功而返。其實,我們最需要定期進行信息的“中場休息”,建立并且保護心理上的“綠色地帶”。比爾·蓋茨每年都會給自己兩個“思考周”,遠離他那些寶貝電腦,你為什么不行呢?
選擇跟本地有關的信息
祖先對基本信息的需求,曾是一種永不知足的饑渴,它也在促使今天的我們一天24小時不停地搜尋全世界的新聞頻道。
停止搜索那些發生在遠處的信息吧,走出家門,與鄰居閑聊幾句。這比那些貌似有價值的信息有用得多。它能增強我們的安全感,還能建立理想的鄰里關系。
限定花在不同媒體上的時間
即便你能活到250歲,你也不可能讀遍所有好看的小說、吸引人的電視節目和令你好奇的網站。合理的做法是設定自己花在電視和網絡上的時間,這意味著必須對媒體進行精選。這樣一來,就能給自己創造真正的休閑時間,樂在其中。
你總是面臨更多選擇
我們總是希望選擇越多越好。然而選擇帶來自由,同時也帶來折磨。英國的《產品和品牌管理月刊》對人們如何購買手機進行了研究。結果發現,每種型號的手機有3種款式就已經足夠了。如果選擇超過7種,就會引起選擇者的焦慮。過多的選擇是一種負擔。
放棄其他選擇的機會,會降低成本,也會增加選擇的滿意度。當今的消費文化的可惡之處,就是總在提醒我們:選擇這么多,沒有任何理由不盡善盡美地做決定。
選擇的無限增長所帶來的沖擊,遠不只是讓人感到不快,有時它還會帶來精神損傷,如挫敗感。嚴重的還會發展成抑郁癥。這在完美主義者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有研究顯示,選擇的不斷增長、力求最好的性格與抑郁感三者之間有強烈的正相關性。這種相關性不受年齡、性別、種族、地域、經濟狀況和受教育程度等因素的影響。
6個月后還有意義嗎
生命中有許多選擇時,我們往往會失去洞察力。我們常常覺得每一個決定都非常重要,而且每一個都必須馬上做出。但是,不妨自問:6個月后,這些選擇對我還有意義嗎?如果這些決定6個月后對你毫無意義,現在就無須自尋煩惱了。
不如擲硬幣決定吧
如果你在兩種選擇之間猶豫不決,那就拋一枚硬幣做決定吧。你會發現,答案不在結果本身,而在于你對它的反應。假如你的心往下一沉,或者你轉念一想:好吧,還是這個選擇最好。那么,你就發現了心中真正的“優先選擇”了。
延伸小說閱讀
《馬科瓦爾多逛超級市場》(節選)
(意)卡爾維諾
“顧客請注意,再過一刻鐘,市場將停止營業,請趕緊到付款臺付款!”現在是把車子的貨物放還原處的時刻了:要么現在還,要么永不再還。在廣播喇叭的催促之下,成群的顧客忙亂起來,好像剩下來的幾分鐘是全世界最后一家超級市場的最后幾分鐘了,那種忙亂好像是,不知是把這里的一切都拿個干凈呢,還是不去動他們。總之,貨架柜臺前一片熙熙攘攘。馬科瓦爾多、多米娣拉和他們的孩子們利用了這陣混亂,把貨物放回貨架,或者趁機塞進別人的貨車。他們把貨物放回去時弄了個亂七八糟:捕蠅紙放到了火腿架上,卷心菜放到了點心架上,真是牛頭不對馬嘴。他們沒有注意,有位太太推的不是貨車,而是個嬰兒車,他們竟給人家的嬰兒車里塞了一瓶酒。
不用說,把這些連嘗都不曾嘗一口的東西放下,實在令人痛心,催人淚下。然而,在他們把一桶醬放回貨架時,一串香蕉掉在手上,他們拿了起來;或者,放下一把塑料掃帚,拿起一只紅燒雞。就這樣,他們的貨車越卸反而越滿滿當當了。
一家人帶著他們的戰利品,沿著循環電梯,上上下下來回轉,每一層都遇上女收款員把守出口,她們面前的計算機正對著他們,而且噼啪作響,像一挺挺機關槍面對著要出去的人。馬科瓦爾多一家人轉啊轉啊,那情勢越來越像是籠中的野獸,或者像囚犯在墻上貼著花格紙、被照得通明的房間里漫無目的地亂轉。
突然,一個地方,墻上的花格紙被揭掉了,一個梯子靠在那里,旁邊放著鏟子、木匠和泥瓦匠用的工具。一家建筑公司正為擴大這個超級市場進行施工。看得出來,下班之后,工人們把一切工具就地一放,回家去了。馬科瓦爾多推著他的貨物從墻上的這個洞里鉆了出去。外邊一片漆黑,他試探著向前走。一家人推著車緊緊跟在他身后。
貨車的膠輪在一段揭掉路面的沙土路上跳動著,然后又是一段瓷磚尚未鋪平的地面。馬科瓦爾多抬起兩個輪子,只用一個輪著地,盡力把握平衡;他們也模仿著他的樣子跟在后邊。突然,他們看到,他們的前后上下投來了探照燈光,周圍是一片空虛。
原來他們走到一個施工腳手架上,有七層樓高。在他們腳下,城市展現出一片燈光,有從窗戶透出的燈光,有廣告招牌的燈光,有電車線的亮光。在他們的頭頂,天空布滿星斗,另外還有電臺天線塔頂的一盞紅燈,腳手架在他們那些危險的堆滿貨物的推車重壓下搖擺起來。米凱利諾驚呼一聲:“我怕!”
黑暗中,一個黑影移動過來。一張大嘴一邊從鋼鐵的脖頸上伸過來,一邊大張開來,可嘴里卻沒有牙齒,待伸到近處一看,原來是一個大吊車。吊車對著他們降下來,到了他們所在的高度停下,鏟斗的下顎正好對著腳手架。馬科瓦爾多把車一傾,把貨物倒進了鐵鏟斗,一步跨了過去。多米娣拉也照樣行事;孩子們也模仿他們的父母,吊車的鏟斗合上了,把從超級市場挑來的所有貨物全吞了進去,吱嘎作響地沿著它的鋼鐵脖頸縮了回去;然后向遠外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