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獨坐靜幾,在沉香裊裊之中,拿出一方珍藏已久的璽印,玩賞它的精細與古樸,享受思接千載的樂趣,在張宇暉看來,這就是他所在意的收藏價值。除去藏品負載的財富價值,還原它最本真的面貌,喚醒的是內心一以貫之的文化精神。
收藏并非曲高和寡
這是一個有十年歷史的專業收藏網站,能夠同時為收藏家和普通愛好者提供包羅萬象的收藏知識信息,匯集了20萬會員,每天2萬左右訪問量的論壇里臥虎藏龍,這些來自五湖四海的收藏愛好者里,既有拍賣行的老板和業務人員,也有考古領域的專家。盛世收藏網站CEO張宇暉,經營著圈子里口碑最好的網站,卻鮮在媒體前露面,他的低調讓收藏這個小圈子又平添幾分神秘。
但是在張宇暉看來,收藏既沒有什么神秘可言,更不是一件高雅得曲高和寡的事。它其實是每個人至少在童年階段都曾有過的經歷:彈珠、火花、郵票甚至花花綠綠的糖紙、零食中附送的卡片……這些幾乎我們都曾經珍而重之收藏過的小玩意兒,甚至代表了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只是在成長后忙碌的工作和頻繁的遷居中,遺失了這種單純的快樂。
收藏家們延續了這種快樂,玩著玩著,愛好變成了專業,愛好變成了職業。張宇暉自己,就是對錢幣、璽印抱有濃厚的興趣,長期浸淫在玩家小圈子的論壇中,以小范圍的收藏、鑒賞、交流為起點,逐漸搭建起了今天涵蓋幾乎所有門類古今藝術品的盛世收藏網平臺;匡時國際的老總董國強也曾是圈里有名的行家——早在九十年代初他與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在北京自發成立了篆刻社團“小刀會”,不僅刻得一方好印,更是對璽印領域的知識了如指掌,一句“棄刀從商”的戲言背后,是對愛好難以割舍,促使了他投身藝術品交易行業。這樣的人,在收藏市場中比比皆是。
也有一種人把愛好做成了學問,變成了專家。他們并非科班出身,卻在與文物長期打交道中練就了高超的藝術審美眼光,熟知各個時期工藝生產水平及發展脈絡。著名的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王世襄,就曾被人們稱之為“京城第一大玩家”。他學識淵博,在自己感興趣的諸如書畫、雕塑、烹飪、建筑等方面都有所涉獵,特別是對工藝美術史及家具中的明清家具、古代漆器和竹刻等,有著深刻的研究和獨到見解。其實在長期的積淀之后,很多藏家都做出了一番開拓,自發成立會社,自費編輯出版相關門類的學術專著,默默地為文化梳理作出了貢獻;聲名傳得遠了,書刊雜志的編輯也會到論壇里找這些隱藏在民間高手約稿。
網絡是拍賣會之外的平臺
與拍賣行里的緊張氣氛、競價關系不同的是,網絡這個平臺上所擁有的,更多的是收藏愛好者間友好的分享與交流。盡管目前盛世收藏這類成熟的網站已經具備了藏品交易、專業搜索和鑒定服務等市場化的服務,但最能體現對這個平臺的認同和凝聚力的,還是以收藏交流為主體的線下藏友會。由網友自發尋找一個合適的場地,擺上展柜,帶上自己平時不輕易示人的藏品,去赴一場千里的約會,品鑒、交流、買賣。
說到收藏與買賣,張宇暉贊同馬未都的觀點,人應當熱愛藏品中蘊含的藝術或者文化價值,而現在很多人是在其中“淘寶”,只在意它的市場價值,缺乏一種對文化的敬畏。盡管收藏之為愛好是帶有人類普遍性的,但在東方,特別是在中國,它變成一件可以稱之為傳統的事情,乃是與四季分明、依賴土地農業國家特點緊密相連的,年復一年的秋收冬藏成了根植于先人骨骼中的氣質。收藏,也就變成了千年傳承下來的精神需求,所謂亂世屯糧,盛世收藏,隨著經濟的發展,許多成功的企業家都涉足到收藏領域,然而一些純商業買家攜帶著功利性極強的資本卷過市場,收藏變成了一個快速致富的手段,拍賣場形同證券交易所,這些不健康的形態背后,暴露出一些投資大環境乃至社會心態的浮躁。
談及是否希望通過網站來呼喚回歸藏品的真正文化價值,去體味其中更綿長的財富,張宇暉審慎的言談之中,似乎沒有顯示出那么大的野心,只是把盛世收藏網定位在一種更民間、自發、松散的組織,但恰是沉迷而自足的精神狀態成為了最好的示范,讓每一個靠近這個圈子的人,都感受到了氛圍的滋養。不系之舟,任意東西,商家也好,專家也好,身份終究只是收藏愛好帶給他們的附加值,賦予他們轉換的自由,精神的自由。
(風尚志=FW,張宇暉=張)
FW:之前像鑒定收藏品一類的電視節目一度非常火爆,會不會也經常有人找您來鑒寶?
張:確實是有這樣的情況的。一般來說,我可以幫著參謀藏品的真假和新老,但我不給藏品估價。
FW:就是不愿意做?
張:嗯,也有多種因素吧,一來有的時候市場價值和它本身的藝術價值或者文物價值是不穩定的,也沒有絕對的關系;二來也確實比較反感,不愿意用錢去衡量一個在我看來有生命的藝術品。
FW:那您覺得,對于您來說收藏的樂趣在于什么?
張:這個很難用語言去形容。你可以想象一下,當你結束一天忙碌的工作下班回家,拿出一兩件你喜歡的收藏在燈下把玩的時候,你能夠感到自己與古人隔著時間在進行心靈溝通;你可以通過藏品的古代造型和質感,感受到其中凝聚的記憶與精神氣質。對于我來說,藏品所賦予的精神層面的豐富內涵更具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