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開花落又一年。“年”到底是什么呢?是那一頓熱氣騰騰的團圓飯;是男孩子們盼呀想呀,忽然間就噼噼啪啪響起的一串串鞭炮;是那充滿喜氣與吉祥的紅彤彤的對聯和大大的“福”字……現在讓我們就一起來細細品味一下年的味道吧!
【美文欣賞一】
年的味道和聲音
□肖復興
在老北京過年,要講究有年的味道和聲音。(用概括的語言總起全文,開篇點題。)
在我來看,年的味道,是從臘月二十三吃糖瓜祭灶開始,到年三十寫春聯、包餃子、做年夜飯;從大年初一接神拜年,賣大小金魚的沿街串巷到處吆喝,讓大人小孩都買一條兩條抱回家,稱之為“吉慶有余”;一直到正月十五煮元宵放花燈,如竹枝詞云:已見炬如千樹列,更看燈似百花開……這一切所組成的系列節目,雖然有些繁文縟(rù)節,但地道的民俗中所包括的五味雜陳,蘊涵著豐富而耐得住咀嚼和回味的年的味道。每一種味道,都事出有因,上有歷史的龍脈聯系著,下有民間的根系交錯著。(結合具體事例述說與年相關的各種傳統和習俗,讓我們深深地體會到了年的味道。)
過年,講究的就是熱鬧,火爆。年的聲音,其實就是人們從心底迸發出來的聲音,舊的一年過去了,新的一年來到了,都得把心里的企盼一起呼喊出來。(新年總是寄托著人們美好的情感,“迸發”一詞將這美好的情感表達得更加強烈)當然,年的聲音,表現最為淋漓盡致的時候,是除夕之夜,鞭炮聲此起彼伏,徹夜不息,火樹銀花,聲震天地。(雖然沒有對放鞭炮的場面作細致的描寫,但通過“徹夜不息”一詞我們不難想象出朵朵煙花的絢麗和家家笑逐顏開的甜蜜。)
年的聲音的尾聲,一般是在春節的后幾天的廟會上,比如廠甸或白云觀上賣的風車和空竹。風車和空竹迎著習習的楊柳春風響起的聲音,比鞭炮要悅耳,要細膩,要溫柔得多了。年就要過完了,顯得情意綿綿,舍不得離開人們。
(選自《人民日報海外版》2005年,有改動)
【美文欣賞二】
我的過年趣事
□孔權利
臘月二十九日下午,妻子剛值完班,我們就匆匆趕往車站,等啊等,等得望眼欲穿,才看到一輛班車慢慢騰騰地開過來,(“匆匆”與“慢慢騰騰”“才”形成強烈對比,突出了作者回家過年的迫切心情)仿佛喝醉酒似的。車門一打開,等候的人就蜂擁而至,(“蜂擁而至”不僅說明了等候回家的人多,更表明了回家過年在每一個中國人心中的地位)西裝革履的帥小伙也不講風度了,挽起袖子就往里擠,漂亮的姑娘、媳婦們同樣如此,只要能擠進去,什么也不顧。我和妻怯怯地站在車門旁,被洶涌的人流擠得打了幾個趔趄(liè qie)。到最后,車里擠得嚴嚴實實,實在沒空了,班車才關起門,對著我們噴出一股長長的黑煙,晃晃悠悠地駛向遠方……
我和妻子沮喪地離開,到了三十日早上再到車站時,一輛班車也沒有了,只有幾輛出租車還在吆喝著生意,迫不得已,只好買了高價票。妻心疼不已,但是,回家團圓是壓倒一切的大事。
就這樣,我們回到家,母親已經做好了飯菜。看到我們,她笑著舒了口氣。我想:她一定在門口張望了很多次。
(選自《陜西作家》2008年,有改動)
非常鏈接
團圓飯:除夕夜的團圓飯也叫年夜飯。據《荊楚歲時記》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年夜飯在除夕的夜晚又稱“團年”或“合家歡”,因這頓飯以后就要告別舊歲迎來新歲了,所以又稱“分歲”。在古代,人們認為年夜飯還有逐疫、驅邪、健身的作用。因此,年夜飯的特點是全家大團圓的宴會,無論男女老幼都要參加,為了這個團圓,外出的家人或子女都要趕在除夕前返回家來;如果沒能及時趕回來,餐桌上要給未歸人留一個空位,擺一雙筷,表示全家團聚。
非常鏈接
鞭炮:過年放爆竹,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荊楚歲時記》曾經這樣記載,正月初一,雞叫頭一遍時,大家就紛紛起床,在自家院子里放爆竹,來逐退瘟神惡鬼,渴求安泰。因為當時沒有火藥和紙張,人們便用火燒竹子,因竹子焚燒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故稱“爆竹”。后來,人們發明了火藥。有人將火藥裝在竹筒里燃放,聲音更大,使得火燒竹子這一古老習俗發生了根本變化。北宋時,民間已經出現了用卷紙裹著火藥的燃放物,還有單響和雙響的區別,因此改名為“爆仗”,后又改為“鞭炮”。
【美文欣賞三】
在省城里過年
□葉 辛
曾經歡天喜地地在上海的弄堂里迎來春節,衣兜里緊緊捂著大人們難得給的壓歲錢,思忖著過完年,拿著這點錢到書店里去挑選一本什么樣的好書,心里滿懷著憧憬,于是心里更高興了,點燃起一枚又一枚小小的鞭炮,讓那聲聲脆響在天空中炸開。(一枚枚小小的鞭炮拉開了年的序幕。)
但是,對于我來說,最難忘的,還是在省城里過的春節。
1969年,我搬進了省城貴陽。那一年的除夕,我恰好結束一部中篇小說,推開窗戶,走到陽臺上,山城的萬家燈火撲入我的眼簾,燦若星漢的夜景如同一幅畫卷展現在我的眼前。(山城的燈火與燦爛的星空交相輝映,烘托出過年時團圓與祥和的氣氛)仿佛約好了一般,先是省城的這兒、那兒,此起彼伏地響起聲聲爆竹,遂而在省城的所有地方,爆竹全響起來了。一陣陣驟響中,有禮
花躥上夜空,有焰火在遠近閃爍,還夾雜著娃娃們的歡叫聲:
“過年啦,過年啦!”
真正是過年的喜悅,真正是過年的歡樂。(兩個“真正”強調了這一特定節日和在這個節日里人們發自內心的喜悅。)
爆竹聲中,家家戶戶團團而坐;爆竹聲中,伴隨著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音樂;爆竹聲中,人們送走過去的一年,迎來充滿祈愿和祝福的新年。(排比修辭手法的運用,強調了作者在過年時對爆竹的理解,對年的
理解。)
置身于囂雜熱鬧不絕于耳的爆竹聲中,想在整塊時間的休息天里寫一點東西,是不成了。不過我心上是完全理解的,理解人們過年的心理,理解人們對終于過上好日子的歡
喜,理解“爆竹聲中辭舊歲”,讓來年更為美好的企盼。
(選自《葉辛經典知青作品文集》2008年,有改動)
原來,年的味道不僅僅是放鞭炮、貼對聯,它還是餐桌上熱氣騰騰的團圓飯,是大門外母親等候的身影,更是我們每個人對來年美好的企盼。在這充滿喜慶的日子里,讓我們一起載歌載舞,放飛心中的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