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新一輪城市競爭中,文化的地位已日益凸顯,它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軟實力和內動力。人口大區寶安,通過購買服務打造“文化鐘點工”,提供公益培訓;同時通過選派文藝小分隊進入社區、工廠進行演出、輔導、交流和舉辦“永不落幕”的展覽等多種形式,滿足群眾不同層次的文化需求,提升群眾的文化素養。
關鍵詞:群眾文化;文化鐘點工;思考
群眾文化的基本任務是向廣大人民宣傳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法律、法規、是從國家利益出發,代表廣大群眾的根本利益,用各種文化活動,通俗地、準確地幫助群眾弄清黨的方針,加強黨和政府與人民群眾的聯系,從而最大限度的調動人民群眾的積極性、創造性。群眾文化的鏡面反射出社會繁榮,群眾文化的這朵奇葩需要我們精心地營造,不斷地開拓。
當今,隨著現代物質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社會文明的不斷進步,社會生活的不斷豐富,推動了群眾文化新形式的不斷產生和發展。
一、文化鐘點工理念的出爐
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的需求有著鮮明的特征,一是多樣性,二是發展性,三是自主選擇性。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既受到歷史、社會、個人因素的制約又具有可塑性,因此,對于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引導是必要的,不可忽缺的。
作為“深港文化之根”的寶安,在面臨城市化整體水平還不高,加上外來人口多、流動性大,群眾文化素養參差不齊,群眾精神文化需求呈現多樣化、多層次、差異化的情況下,該如何滿足不同層次居民的公共文化需求?據南方日報、深圳特區報記者報道,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館長劉明軍在一次晚飯后閑逛中發現,在寶安海濱文化廣場看到一名中年婦女正帶領著近百市民在廣場上隨著動感的音樂,在自娛自樂地跳舞,場面熱火朝天。結束后,劉館長跟那名中年婦女攀談起來,得知她名叫陳婷婷,是附近一個社區的居民,她在晚上7點左右會到廣場來與同伴們一起跳舞健身,隨后加入的居民越來越多。由于跳舞需要音響與燈光,她們象征性收取了每人1-2塊錢的成本費。劉明軍回到家后心情起伏不停,他想了又想,一個廣場自發組織的練舞,他們參與的熱情如此之高,這里面是不是有我們值得反思的東西呢?政府如何因勢利導與錦上添花呢?在寶安推行社區文藝品牌創建的同時,這種文藝個體能否納入政府采購與管理范疇呢?
群眾文化的品牌靠什么?就是靠每一個活動來鏈接、組合成寶安群眾文化的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線。這些活動或文化內涵豐富,或受眾面廣,或社會關注度高,或影響深遠,才能有力地提升寶安區群文活動的內涵和影響力。
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的想法很快得到了區文體旅游局的同意,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決定與陳婷婷簽訂政府購買合同,政府每月支付800—1000元給陳婷婷,同時在廣場提供一個放置道具的小房間以及一套帶輪子的活動音響,陳婷婷則每天負責義務教授居民跳舞兩小時。對此,陳婷婷高興地與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簽了約,這也是寶安“文化鐘點工”簽下的第一份合同。
二、積極開拓群眾文化發展新思路、新模式
眾所周知,現在的文化館、站主要是以輔導、策劃、監督等形式為主,而群藝館的專業人才有限,無法以有限的人才條件去實現政府服務更深入到基層、社區、學校及工廠。因此我們要在發揮本館專業人才力量的基礎上,去挖掘埋藏在基層群眾中的專業人才。文化鐘點工的形式一方面發現了更多可用的專業人才,以更多的力量把政府服務的工作深入到基層社區,另一方面,在服務的同時給予這些人才適當的經濟補助,能更好地促進政府公共文化服務的長期穩定進行。
社區是社會的細胞,在社區開展好文化建設將更有利于形成社會合力。寶安“文化鐘點工”的正式稱呼實際上是“社區文藝輔導員”,由政府在社區中挖掘文藝人才然后再服務于社區,為營造這種社區文化氛圍,政府還將加強提升“社區文藝輔導員”水平,每年對采購項目進行考核與評選,對優秀項目進行獎勵,選派優秀人員到省藝術組織機構進行提升培訓等等。
寶安也將更進一步推進“文化鐘點工”計劃,讓更多的群眾以及外來勞務工享受深圳文藝成果,讓他們更快速地融入深圳本土文化,凸現“來了就是深圳人”的管理理念。
陳婷婷與區文化部門簽訂合同后,她與同伴不再收取1元或2元的“份子錢”,如果沒有天氣原因,她每天按時到廣場教大家跳舞,拉丁、國標等等。為加強購買方面的監管,寶安區群眾文化藝術館每天對開展活動進行登記,每月進行評比,每季度進行效果評估。為了進一步提高陳婷婷等人的技能,寶安群藝館擬派她們到廣東省群藝館進行培訓。以此為起點,目前寶安在類似陳婷婷舞蹈的政府采購已有多項,有書法、民樂、京劇、國學等等,目前在海濱、海旺、海裕等社區有很好開展。
“文化鐘點工”采購與此前的政府采購有很大不同,此前有關社區的政府采購在采購對象上一般都是集體采購與限時采購,比如京劇演出,都是針對京劇演出機構,不針對演員個人,采購時間也就是1-2個小時,演出結束后合同也就中止了。“文化鐘點工”最大的不同在于一是針對個人采購,這類個人大多是居民中間的熱心人,他們有相關專才,也有這份熱心,采購成本極低;二是常態化采購,不像大型演出2個小時結束,而是因為低成本運行而形成常期運作,持續運作時間可能很長。
社區文化活動是社區文化建設的重點,是實現市民參與文化活動、享受先進文化成果、實現文化創造等文化權利的重要途徑。在加強社區文化硬件設施建設的同時,我們鼓勵社區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區文化活動,豐富社區居民的文化生活。在社區自發組織的文化活動基礎上,我們充分發揮政府辦活動的導向作用,堅持辦好由政府文化部門牽頭舉辦的導向性、常設性藝術節、重大節慶文化活動和“四進社區”等群眾性文化活動,帶動社區文化活動的開展,提高社區文化活動水平。 而實施“文化鐘點工”工程是開展社區文化活動最好的新途徑。
把文化廣場建設成承載老百姓文化娛樂活動的主陣地之一,寶安走在了全市前列。現在,寶安各街道均建有一個以上功能齊全的街道級文化廣場,輔之以個性化十足的社區、工業區文化廣場,構成寶安尋常百姓最常光顧的大眾文化陣地。2005年底,寶安區建成占地122889平方米的全區標志性文化廣場“海濱廣場”,其文化功能齊全,設備先進,建成即成為寶安區舉辦各類大型文體活動的主場,一年一度的大型深圳市青工文化節開、閉幕晚會等活動,都選址在這里舉行。
現在,每到華燈初上,每一個大大小小的廣場都是人影幢幢,“文化鐘點工”們正在引領老年、中年、青年、幼兒們,快快樂樂地跳著舞、唱著歌,群眾文化活動一片熱氣騰騰。
三、設立文化鐘點工發展的長效機制
群眾文化是社會和諧文化的基礎,是提升群眾思想的階梯,是規范群眾日常行為的先導,群眾文化也是激發社會活動和促進社會事業發展的重要保證。寶安區位于深圳市西北部,面積733平方公里,全區總人口520多萬,其中暫住人口490多萬,暫住人口占全區總人口的90%以上,因此,作為深圳的“大工業園區”,勞務工是寶安區人口隊伍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寶安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也是思想道德和群眾文化建設與輔導的重點人群。
如果說“文化鐘點工”是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沉淀的一種探索,那么我們要設立文化鐘點工發展的長效機制。
1. 設立寶安區 “文化鐘點工”專家指導小組或顧問。
聘請中國文化報、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或廣東省文化廳相關文化學者和專家,擔任寶安區 “文化鐘點工”專家指導小組或顧問委員會委員,為寶安區 “文化鐘點工”發展提供智力指導和專業性研究。
2.設立寶安區文化鐘點工社區輔導專項基金。
文化鐘點工工作應以政府投入為主,結合品牌活動創新,廣泛吸納社會企事業單位投入,設專項資金用于聘請專業院團人士、講師、有專長的普通市民進入輔導體系,舉辦工作會議、講座,加強基層文化基礎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等,提高文化鐘點工輔導員的整體水平。
3. 設立寶安區“文化鐘點工”文化學會。
希望通過各方努力,在區委宣傳部和區文化局等有關部門的支持和領導下,建立一支強有力的以年輕人為主導、業務干部為骨干、社會力量為補充的寶安區文化鐘點工文化學會。吸引會員,開展活動。
4.廣泛吸收有能力的寶安區外務工文藝人才加入“文化鐘點工”和勞務工“文化義工”隊伍。
我們要走進工廠、走進企業,在工廠里尋找熱心公益文化的外來工活躍分子,整理他們的檔案,在廣大的外來務工人員中,培養熱心公益群眾文化的青年人才,將他們吸收進隊伍,利用他們的能力,在各個工廠、工業區開展熱騰騰的群眾自發性舞蹈或其它有益文化活動。
在源遠流長的群眾文化活動中,只有堅持“創意有高度、影響有深度、實施有精度、推廣有寬度、受眾有廣度”的文化思想,結合實際,把握趨勢,引導文化消費,做到“借勢、造勢、推勢”,克服平庸,與時俱進,才能打造“精品寶安”,提高寶安的知名度和文化品位。我們要不斷完善已經具有廣泛知名度的寶安文化品牌,如:“寶安文化茶座”、“寶安羊臺山登山節”、“寶安石巖國際攀巖比賽”“”寶安沙井蠔文化節”等具有寶安特色的活動,同時努力打造寶安區“文化鐘點工”品牌,積極履行公共文化服務職能,再接再厲,苦練內功,更上一層樓,為構建我區和諧社會,為建設我區紅紅火火的群眾文化事業,作出新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啟達.廣場領舞者成了文化鐘點工[N].南方日報,2012-4-23,A6版.
[2]劉明軍.我思故我在[M].中國文史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周濤平(1974.2-),男,大學本科,中級職稱,系中國群眾文化學會會員、中國編輯學會會員、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詩歌學會會員、中國圖書館學會會員、中國教育學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學會會員,廣東省作家協會會員,現任職深圳市寶安區文化館《寶安群文》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