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事件:近日,青海保監局以性格內向為由拒錄公考第一名考生黃紅的事件引起關注。27歲的黃紅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保險專業,她一直期望成為一名公務員。去年10月16日,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青海監管局(簡稱“青海保監局”)公開招錄6名公務員,黃紅通過了國家公務員考試、專業考試、面試和體檢,面試成績和總成績排在該局“專業監管崗位”第一名。然而,她卻被告知“崗位匹配度不夠”,理由是“性格內向”,被取消錄用。青海保監局就此事作出回應,稱黃紅不符合此前公布的招錄崗位資格條件。
心理解讀:“崗位匹配度”要考慮哪些因素?
當考察一個人是否適合某一項工作,即考察“崗位匹配度夠不夠”時,心理學專家和人力資源專家們通常會從多方面綜合考慮:專業知識、能力、技能、性格、興趣、價值觀等等。所謂的“人職匹配”,一般包括兩個核心要素,第一是“能力”,第二是“人格”。
“能力”因素表示需要求職者具備一定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和某些特定的能力。例如邏輯思維能力、管理決策能力、溝通表達能力、應變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等都屬于高級企業管理者的“勝任特征”;而“設計師”的勝任特征包括空間想象能力、思維流暢和原創性、問題敏感性等等。
“人格”因素包括對求職者性格、氣質、動機、興趣、價值觀等方面的考量。符合某種“人格”因素的人可能應對某一工作會更“得心應手”,這是職業特點決定的。例如,喜歡幫助別人、助人能獲得巨大快樂的人如果去做護士、公益人士,自身獲得的滿足感最大;內向、不善交際、想象力豐富的人進行藝術創作往往能迸發出豐富的靈感。不過,相當一部分職業的崗位匹配度對人格特質的要求沒有能力因素那么絕對,通常采用定性判斷、整體評價的方法,作為招聘的參考。
“性格內向”真的是崗位匹配度不夠的理由嗎?
“崗位匹配度”會考慮性格因素,而“內向還是外向”的確是最基本的性格維度之一。內向外向與否,決定著人們將注意力集中在哪里、從哪里獲得動力。外向型人傾向于將注意力和精力投注在外部世界,例如外在的人、物、環境等,他們能從人際交往中獲得能量;而內向型人較為關注自我的內部狀況,如情緒、感受、思想等,他們喜歡沉思,從自我的內部世界獲得能量。
這是否可以判定性格內向就一定不能做某些工作呢?顯然不是。其實,內外向特征影響的是我們處事的方式,并不決定我們的能力和能獲得的成就。例如,有人說“銷售”工作需要外向型人。的確,外向的人喜歡與人交流、健談、更有親和力,能有效地將商品推銷出去。但是內向型人細致入微、關注別人的感受、更善于洞察顧客的心理需求,故而更能與顧客建立深入聯系,獲得顧客信任,即使做“銷售”也有可能做得很出色。這表明,無論是外向或內向型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很好地完成工作。
所以,性格的確是招聘中需要考慮的因素之一,但是性格并不能決定求職者的能力,只是影響求職者的工作方式和工作興趣,只能作為招聘參考因素。如果因此否決求職者,的確很難讓人信服。(本資料由“中國科普博覽”http://www.kepu.net.cn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