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股改在諸多方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但僅僅是開了一個頭,指明了方向。由于沒有長遠的規劃、各項配套措施也跟不上,導致后續市場化行為在跟國際接軌的過程中留下了很多后遺癥,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大小非減持,對滬深兩市造成了巨大的下行壓力。
對大小非減持缺乏規劃
股改時缺乏長遠規劃,使得各路大小非減持常常集中于某一個月,整個過程呈無序狀態。此舉不但大大逆轉了股市的供求關系,而且還讓股市的估值體系遭到了挑戰。同時,草率進行的新老劃斷,形成了大量解禁股,且在解禁時間上既集中又重合,一旦全部解禁上市,市場一時是難以承受的。從公開的歷史數據來看,截至2008年7月底,滬深兩市累計產生股改限售股份數量為4621.04億股,未解禁股改限售股份存量3741.10億股。假設當時每股平均價格為10元,需要4621億的資金才能消化。
此外,對于大小非到底應該怎么減持,減持的價格怎么樣,對市場的價格影響怎么樣。這些問題在股改時既沒有考慮,也沒有想辦法解決,把這一的難題整體向后推移了三年。
2008年在實現全流通后,國內多位經濟學家對股改的得失進行了總結。李迅雷(現任海通證券首席經濟學家)認為,當時我們對全流通股票改革缺乏充足的經驗,但股改還沒完成,不能說失敗。著名經濟學家韓志國說,股改的大方向是正確的,但是弊端和失誤也存在。難怪有業界人士調侃為“步子太大,扯到了蛋”。
減持重創了大盤
要將過去十幾年時間累計的大小非問題要在短短幾年左右的時間讓市場來完全消化,這是非常困難的,也對市場的沖擊和壓力是非常大的。記者統計了自2008年以來的兩市重要股東在二級市場的減持數據(參見圖1)。
數據顯示,除今年外,重要股東的減持額度一直呈穩定上升態勢,即便在行情低迷的2008年,減持額仍然高達552.95億;2009年,隨著大盤幅度反彈,減持達到了瘋狂狀態,全年減持了985.91億。截止今年11月2日(上周末)以來,力度略稍有所減弱,但減持額度仍達531.29億。5年來,兩市重要股東的減持額總計達3491.14億元。對綿綿陰跌的大盤造成了極大壓力。
就個股而言,限售股解禁數量越大,對股價的短期沖擊越明顯,以海通證券(600837)為例,2008年11月21日12.89億股解禁,當天在大宗交易現身16次,合計成交約1.4億股。隨后4個交易日出現三個跌停板,跌幅高達37%。而這種現象在過去幾年屢見不鮮,給二級市場的投資者帶來了巨大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