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課堂作為學校教育教學的主陣地,在課堂教學中注重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是實施素質教育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尤其是對于職業學校而言,將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與專業教學、技能訓練結合起來,按照“整體規劃,立足課堂,奠定學生可持續發展根基”的教學改革思路,為學生未來的就業、轉崗等奠定基礎,是值得職業學校教師探索的重要課題。
關鍵詞 可持續發展 課堂教學 素質教育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在教育部的大力推進下,素質教育的重要意義已經深入人心,不論在普通教育還是在職業教育,無數教師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與實踐。對于職業學校而言,隨著經濟的快速迅猛發展,學生素質教育的落腳點應該是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課堂作為學校“教”與“學”的主要陣地,是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最直接、最有效的渠道,同時將能力培養與專業教學、技能訓練結合起來,因此,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作為職業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核心,采取“整體規劃、立足課堂”的推進思路,需要從“課前準備→課堂實施→課后提升”等各個層面進行全方位的實踐與探索。
1 職業學校學生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內涵
職業學校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學會自主獲取知識,具有一定的專業技能,善于與人合作解決問題。其內涵是指通過教育促進學生在畢業以后,能以永不懈怠的強勁內驅力去實現自身能力全面發展,具有可持續的自我發展的能力。它包括能夠繼續修讀有關課程和學位,能夠在職業發生變更時很快地轉變并適應崗位,以及承載生命可持續發展的良好的身心素質,不斷提升生命價值和生命質量,追求生活愉悅、幸福的真正意義等。
2 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整體規劃
2.1 明確統一要求,制定課堂教學規范
組織教師廣泛展開討論,根據不同的專業及課程類型,制定課堂教學流程的指導性意見,明確教師走進課堂的各項環節,在每一個環節中都凸顯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內涵,如:教師提前三分鐘進入教室→師生互相問好、行禮→開展學生三分鐘演講→復習舊知→引出新知→師生“教”、“學”互動→多元評價→總結提升等,同時開展在課程中融入素質提升之我見、教研室研討職業核心能力要求等活動,讓教師明確授課專業的核心要求,采取多種辦法促進教師思考,將教育理念落實到課堂教學中去。
2.2 明確教育目標,貫穿在課堂教學當中
針對職業學校特點,將“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內容分為兩大類:一是能力提升,包括自主學習能力、團隊合作能力、競爭創新能力、專業知識和職業技能等方面;二是行為舉止的改變,如語言表達能力、信息化手段、常用的禮貌禮儀、儀容儀表等。組織教師認真學習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的“培養目標”中的素質目標,以及課程標準中“課程目標”之素質教學目標,明確課程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共同且又具專業特點的總體目標,包括知識教學目標、技能教學目標、素質教學目標等,將三個目標融為一體,防止只關注知識目標、技能目標而忽視了素質目標。
2.3 學習先進理念,轉變教師角色定位
根據“學習金字塔”的學習理念,抓住學生學習的關鍵環節,充分調動學生參與學習的主動性,讓學生開口說話、小組討論、在做中學、甚至去教別人學,關注學生的課前預習、課中展示、課后提升等環節。教師備課的重點不僅關注教師的“教”,更要關注學生的“學”,不僅要寫好教案,還要在課前準備好學案,創設學習情境或設計學習活動,讓學生在學案的引導下自主學習、小組探究、合作交流等,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為學生未來的就業、轉崗、升學、留學等提供所需的基礎能力。樹立學生為主體、能力為本位的意識,給學生更多的自學時間,重視學生的個性發展。
3 師、生的課前準備
3.1 教師的準備
(1)了解專業人才培養方案,明晰課程地位。組織教師在備課前應認真學習授課班級的實施性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了解本課程在實現培養目標中的地位和作用,了解本課程與相關課程的銜接關系,掌握本課程課程標準、教材的內容。(2)了解學生現狀,確定主導教學方法。由班主任向任課老師介紹本班學生現狀,了解授課班級學生的心理、生理特點、認知水平和學習現狀,最大限度地體現因材施教,最大限度地發展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創新能力。在學法研究的基礎上確定教法。(3)了解專業核心素養,融入知識、技能教學之中。開學前由專業部主任向任課老師解讀本專業學生應該具備的核心職業素養、安全知識、技能要求等,便于教師在進行教學時有機融入到課堂教學當中去。依據是課程標準、教材內容、教學內容以及教學要求確定每次課的教學目標要求(包括知識、能力、素質三方面),教學目標的要求要具體、集中、確切,防止一般化和抽象化。(4)了解重點、難點,整合知識體系。要求教師在每學期開學前通讀全冊教材,了解全冊教材內容和各章節(項目、模塊),了解知識點的分布,對照課程標準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處理。將備課結果撰寫于教案之中,教案需按照學校統一規定的教案格式。教案應重點體現師生活動設計、教學方法與教學手段設計、評價與作業安排、教后記等部分。大力推行集體備課。集體備課的流程為:“個人自備、集體交流、專人整理、個性補償、教后反思。”集體備課教案中要體現教師的個性化補充。
3.2 學生的準備
(1)自主學習,對所要學習的知識有初步了解。按照學案要求自主學習,通過看書或上網、廣泛收集資料、社會調研、獨立思考等自助學習、自主學習過程,初步形成滿足主題要求的知識(技能、素養)結構和內容。結合已有知識和生活經歷,尋找學案中要求解決問題的答案。(2)互助探究,在討論合作中碰撞智慧。小組成員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將自己的知識(技能、素養)結構和內容與他人分享,以一種合作互助的探究方式,互補知識(技能、素養)結構和內容。由組長分工合作完成課堂展示內容,課堂展示要求以PPT匯報、模擬小品表演等形式,學生要在課前準備好道具,為課堂的展示匯報做準備。
4 課堂實施
(1)活動展示,提高學生表達能力。將課堂成為學生的一項有意義的學習體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一定的環境與情景,組織學生參與到學習當中,使學生真正動起來,在活動中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表達能力。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大組(班級)內展示、匯報小組的探究成果,他組提問,教師適當引導,破疑解難。
(2)教師助學,提升學生主動探究意識。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實現角色轉換,體現“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育理念,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而不是代替學生學習。對于學生不易理解的重難點、關鍵性的內容,可重點講解,學生對自己容易理解的內容,可以讓學生自主學習。課堂上要做到“三不講”(學生會的不講,學生能自學的不講,講了學生也不會的不講)。
(3)方法多樣,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學方法要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提升和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培養,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要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知識出發。根據不同專業、不同教學內容、學生的不同特點,精心選擇和設計學習情境,學生活動的參與面要廣。利用多媒體將文本、聲音、圖片、三維圖象、電影片段、動畫等集為一體,科學使用多媒體技術,方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思維能力的提高,增加學生學習興趣,同時還要注意學生信息化水平的培養,讓學生學會利用信息技術為自己的學習服務,推廣學生自制PPT及電子作業。
(4)訓練技能,在“工作”中培養職業素養。技能課是培養學生專業素質的最基本、最直接、最有效的陣地,技能教學不僅僅是教學生學會操作,還要在技能操作中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素養,除了職業行為習慣等基本素養外,還包括敬業精神、合作態度、創新能力的培養。
(5)作業提升,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有利于培養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能力的角度出發,合理設計學生課外作業,課外作業要依據學生的實際能力,要少布置一些不需動腦筋的作業,多布置一些開放性、探究性、有助于學生能力生成的作業,要結合學生對網絡的興趣大力推廣電子作業。
(6)多元評價,提高判斷與分析問題能力。評價方式要多元化,采用學生自評、他評、教師評等多種方式,將評價轉化為學生學習的延續。立足于對學生的過程性評價,讓學生在評價他人的同時學會客觀分析問題,讓學生在接受他人評價的同時學會接納別人意見,看到事物的多面性與復雜性,學會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
5 可持續發展能力培養的課堂教學特點
(1)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自己學習(看書、上網、思考)。(2)強化知識在學生腦海中的印象——互助學習(問答、討論、爭辯)。(3)把提問和講解的權利交給學生——讓學生有成就感(課堂上展示學習結果、匯報、完成的任務)。(4)先學后教:以學生自學為主;以學定教:只講學生不會的;以教導學 :盡量讓學生通過互助自己解決問題。
6 取得的成效
(1)學生信息化水平的提升。網絡已經不再是單獨的用來玩游戲、聊天,已經有很多學生開始用它來完成教師布置的課后作業或課前查找資料,網絡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工具之一。
(2)自主學習能力的提升。學生學習的方式正在逐步改變、適應。在課堂上聽講已經不是他們獲取知識的唯一渠道,部分學生為了準備課堂上展示的學習內容,開始在網上尋找資料,自己組成團隊學習、創作小品等。
(3)綜合能力的提升。通過課堂三分鐘演講以及展示交流活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鍛煉,三分鐘(下轉第32頁)(上接第15頁)演講從剛開始什么都講不出來,到拿著稿子讀,到脫稿講,到配有PPT及音頻、視頻;內容上從簡單的感悟,到網上搜集材料,到與專業結合,到為課堂教學服務等,都體現了學生獲取知識、表達思想等方面有很大程度上的提高。
(4)學習習慣改變。學生初進校時上課習慣被動地聽老師講,缺少主動學習意識,目前課堂上開始注意記課堂筆記,課前依照學案要求預習,課后積極完成各種形式的作業。
陶行之老先生曾說過:“教,是為了不教”,教會孩子怎樣學習應該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探索一種“讓學生學會自主學習、為終身學習奠定基礎”的課堂教學模式,使課堂教學由“教師講”轉變為“學生講”,學生在學習、展示成果過程中獲得知識、技能、情感與態度的發展,特別是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的發展。當然,在職業學校的課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是一個長期的、具有個性化的過程,需要全體教育工作者結合課程特點,進行深入的摸索,不斷豐富課堂教學內涵,實現提高職業學校學生的可持續發展能力、適應經濟發展對職業技能人才需求的目標。
參考文獻
[1]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職高專教育英語課程教學基本要求(試行)[Z].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2] 王宗炎.語言學與語言的運用[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
[3] 胡春洞,王才仁.英語教學交際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4] 胡文仲,平洪,張國揚.英語習語與英美文化[M].北京: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1.
[5] 束定芳,莊知象.現代外語教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