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在語文課堂中,只要留心處處皆有美。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地感受、體驗以教材為本的審美內(nèi)容及形式,從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高雅的審美情趣,自由活潑的個性,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審美天性,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本文從五個方面闡述讓美育之花在語文課堂中綻放:一、身臨其境,感知美;二、體驗對比,理解美;三、咬文嚼字,欣賞美;四、書聲朗朗,品味美;五、奇思妙想,創(chuàng)造美。
關鍵詞 語文課堂 美育 感知 理解 欣賞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美育,是以陶冶人的情感、培養(yǎng)人的審美能力為目的的一種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重視提高學生的品德修養(yǎng)和審美情趣,使他們逐步形成良好的個性和健全的人格,促進德、智、體、美的和諧發(fā)展”。由此可見,在全面推進素質(zhì)教育的當今社會,美育更應無時不有,無處不在。而作為小學語文教師,在語文課堂教學中要讓學生不斷地感受、體驗以教材為本的審美內(nèi)容及形式,從中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高雅的審美情趣,自由活潑的個性,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審美天性,使他們具有感知美、理解美、欣賞美、品味美、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下面,筆者就如何讓美育之花在語文課堂中綻放,談談自己的一些認識。
1 身臨其境,感知美
“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校園、教室的環(huán)境自然應該美化,讓學生在優(yōu)雅的學習環(huán)境中得到美的陶冶。教師更應當成為學生的審美對象和美感的誘發(fā)者。正如斯霞老師說的,“講課講到快樂的地方,就自然地露出微笑;講到憤怒的地方,情緒就激昂;講到悲傷的地方,聲音變得很低沉。”教師要充分利用恰當?shù)闹w、神態(tài)和語言等傳遞自己所獲得的情感,要將自己融入課堂,全身心地投入,對文本的理解要表現(xiàn)出最純最濃的真情,從而成為精神美、形象美的使者。在教學活動中,語言是傳遞美的中介。語言美取決于教師深刻的思想和豐富的情感,取決于對教材透辟的理解,教學中,教師或娓娓道來,或抑揚頓挫,或妙語橫生,都是情不自禁、油然而生。這樣通過“寓教于樂”,“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使學生的心靈得以凈化。所以一進入課堂就要精心營造美的氛圍,抓住學生的心靈,爽其心、悅其目,使之情感上產(chǎn)生共鳴。教師要充分利用現(xiàn)有教材和多媒體等現(xiàn)代教學手段,創(chuàng)設美的情境。例如在教《錫林郭勒大草原》這篇課文借助多媒體配樂誦讀課文;在多媒體的輔助下,藍天、白云、青山、湖水、野花,如詩如畫;亮麗的秋景中,羊群在如毯的草地上來回走動,美麗的姑娘翩翩起舞……富含感情的朗讀和這些精美的畫面有機地融合在一起,學生迅速進入了美的氛圍,對課文產(chǎn)生了濃厚的審美興趣,得到了充分的美的熏陶。
2 體驗對比,理解美
對比是幫助學生提高審美能力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在教學中,教師要善于指導學生發(fā)現(xiàn)文章中不同事物的強烈對比,不斷在揣摩、理解中感受到美的形象。如精讀《第一場雪》一課放晴雪景一段,教師引導學生想象萬里江山一片白皚皚的雪景,欣賞那潔凈無瑕的環(huán)境美時,讓學生通過讀讀、想想、說說,明白因為雪下得大,雪花不規(guī)則地重疊,細看就給人一種毛茸茸的感覺,亮晶晶是因為陽光放射出光芒。因為松樹是四季常綠的,它們的葉子一簇一簇,雪花落在一簇一簇葉子上,就變成蓬松松的雪球兒,又因為雪下得大,積在葉子上的雪多了,又變成沉甸甸的了。讓學生通過“毛茸茸”與“亮晶晶”、“蓬松松”與“沉甸甸”這兩對初看是不協(xié)調(diào)的反義詞的對比理解,細致入微地理解了雪后的靜態(tài)美。再加上把雪后靜態(tài)美與“隨風飄揚的雪末兒映著陽光,顯出一道道五光十色的彩虹以及孩子們歡樂的叫喊聲”的動態(tài)美,進行對比體驗,理解了靜中有動、動中有靜、有聲有色的美麗雪景。筆者就這樣通過啟發(fā)想象,聯(lián)想對比,讓學生陶醉于課文描寫的雪景之中,把語言訓練、思維訓練和美的熏陶有機結合起來,培養(yǎng)了學生理解美的能力。又如《西門豹》這篇課文,在教學中,筆者引導學生抓住以西門豹和巫婆為代表的兩種人和事進行比較,組織學生展開討論,各自在不同的角度上發(fā)表對美與丑的不同看法,通過借鑒、比較,使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惡、丑,讓他們在對比中認識美、體驗美和評判美。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
3 咬文嚼字,欣賞美
在小學語文課文中,詩歌用字精練傳神,散文句式優(yōu)美多樣,記敘文對話富有個性,教學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認真推敲、欣賞,這樣既能提高學生理解文字的準確性,又能使學生得到美的熏陶。
3.1 推敲傳神的字詞
一般來說,詩人和作家都十分注重用詞的傳神,它的精妙之處就在于既形象又包含豐富的內(nèi)容。古詩《泊船瓜洲》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的“綠”字作者修改了很多次,你能猜猜他曾經(jīng)用過什么字嗎?學生馬上推敲起來:
生1:作者曾經(jīng)用過“到”字,可“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風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詩意。
生2:作者還用到“過”字,“過”字雖比“到”字生動一些,寫出了春風的一掠而過的動態(tài),但仍表達不了作者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
生3:作者還改了“入’字、“滿”字……
生4:作者走到船頭上,眺望江南,春風拂過,青草搖舞,麥浪起伏,生機勃勃,景色如畫。他覺得精神一爽,忽見春草碧綠,這個“綠”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個字嗎?一個“綠”字把整個江南生機勃勃、春意盎然的動人景象表達出來了。所以他最終選擇了“綠”這個形容詞,將形容詞作動詞用,這就是“形容詞動用”。“綠”不僅表明“綠色”,還有“吹綠了”的意思 ,將春風擬人化,更增添了動態(tài)美。就這樣,同學們在反復推敲中感受到了江南的美,受到了美的熏陶。
3.2 欣賞優(yōu)美的句子
散文在小學語文教材占有一定的比例,每一篇散文都是一個培養(yǎng)學生審美能力的好素材。生動的語言總是依靠優(yōu)美的句式來表現(xiàn),有的句式對稱,講究工整美,有的句式參差,講究段落美。如《桂林山水》這一課,作者不僅用詞十分傳神,而且句式也非常講究,在寫“漓江水、桂林山”這兩段中,恰到好處地運用了工整的排比,瑯瑯上口的語感,把水“靜、清、綠”和山“奇、秀、險”的特點描繪得淋漓盡致。在教這類句子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使學生充分回味其優(yōu)美旋侓韻味,使學生在誦讀中得到優(yōu)美句式的欣賞和積累,得到美的熏陶,從而激發(fā)學生熱愛秀麗多姿的桂林山水的強烈情感。
3.3 琢磨富有個性的對話
人物對話是刻畫人物形象的一種,在引導學生琢磨人物對話時思考,為什么這句話他(她)講合適,別人講就不合適。從而體會出人物性格特點乃至思想品質(zhì)之美感。如《我的伯父魯迅先生》中有這樣一句話:“四周圍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告訴我是鼻子碰扁的原因)這含意深刻而又不失幽默的話,既表現(xiàn)了魯迅處境的惡劣,又暗示了他藐視反動勢力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因此,在語文教學中,琢磨富有個性化的語言,對培養(yǎng)學生的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4 書聲朗朗,品味美
朗讀是將書面語言轉(zhuǎn)化為發(fā)音規(guī)范的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活動。文章中的情感是滲透在字里行間的,著名教育家葉圣陶先生就曾說過:“敘事、敘情的文章最好還是美讀。激昂處還它個激昂,委婉處還它個委婉。”讀文章就要把文章的情讀出來,以實現(xiàn)傳情達意的目的。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通過抑揚頓挫的聲調(diào),輕重緩急的語氣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作者產(chǎn)生共鳴,激起感情的波瀾,體驗文章的美,陶醉在美的境界之中。
如《廬山的云霧》這一課,筆者在執(zhí)教過程中,采用了男女分讀,師生合作讀、小組讀、配樂讀等千變?nèi)f化的讀貫穿始終,使課堂充滿濃濃的創(chuàng)新氣息和多姿多彩的美好生活情境,學生體會到抒情的文字美,從而由讀悟情,由淺入深,層層推進,猶如春筍層層剝開,直至學生充分領悟文本所蘊含的情感。我緊扣住廬山云霧千姿百態(tài)和瞬息萬變的特點,細致入微地引導理解,展現(xiàn)了廬山云霧變化莫測的別樣的風景。用新穎多變的語調(diào)、語速和組合形式,讓學生讀起來錯落有致,入情入境,在讀中感受祖國的壯美河山,在讀中感受語言文字美,讓聽者感到如詩如畫,如一首輕快美妙的音樂在蕩漾,在回旋。
5 奇思妙想,創(chuàng)造美
古人說得好:“學以致用”發(fā)現(xiàn)了美,還要能表達美、創(chuàng)造美,才是真正完善、真正提高的美育。學生只有按照自己的思維、自己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美、表達美,才是創(chuàng)新教育的體現(xiàn)。想象是創(chuàng)造的基石,沒有想象就沒有創(chuàng)造,沒有創(chuàng)造就沒有文藝,也就沒有了審美。實踐證明:想象領域的大小直接影響著思維的廣度。教師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也不能只停留在感受和欣賞,而是要不失時機地激發(fā)學生創(chuàng)造的愿望,為美的對象所感動,產(chǎn)生一種潛移默化的精神力量去創(chuàng)造美。現(xiàn)實世界普遍存在著美,而課本中的文章更是美的典范。由于語文學科具有模糊性的特點,它從不同角度反映著不同人所具有的不同的審美視角和情趣,作為教師要挖掘教材中的想象因素,為學生提供想象的空間,讓學生學會審美和創(chuàng)造,培養(yǎng)和塑造學生的豐富的情感和美的心靈。
如學完《奴隸英雄》,可以安排學生進行課本劇表演的創(chuàng)作,可分組演出,評出最佳編劇、最佳演員、最佳導演、最佳創(chuàng)意獎等獎項。也可以為這篇課文寫一個續(xù)篇。正是學生的想象喚起了對美的創(chuàng)造。這種想象和創(chuàng)造應不求同而求異,不求結果而求過程,使學生的良好個性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
“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其實,語文教學也一樣,“留心處處皆有美”。展示在每個語文教師面前的應是海闊天空,語文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放開手腳,自由馳騁,充分挖掘文字中承載的豐富而高尚的情感,發(fā)揮語言的功能,使學生受到美的熏陶。
參考文獻
[1] 語文課程標準.
[2] 小學語文教學研究與案例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