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泰戈爾詩歌《職業》從孩子的角度描述了一個在生活中處處受到約束的孩子渴望擺脫束縛,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生活的天真、有趣的心理。 教材和教參則認為詩歌是作者通過孩子的心理和視角表達對職業理想的認識和看法,對詩歌的主題思想進行曲解和拔高,在具體的課文分析上也漏洞百出,不能自圓其說。
關鍵詞 泰戈爾 兒童心理 職業理想 主題思想 誤讀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人教社中職語文教材“基礎模塊”上冊第四單元“職場起點”的教材和教參對印度詩人泰戈爾的散文詩《職業》的導讀和解析產生了嚴重誤讀,因為題為《職業》的兒童散文詩和作者的職業理想毫無關系。這種誤讀不僅把充滿文學意味的詩歌庸俗化和實用化,而且會對教學帶來不利的影響。重要的是,這樣的誤讀竟然能進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課程教材研究所”和“職業教育課程教材研究開發中心”編著,并由“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教材審定委員會”審定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實在是令人震驚。
課文并非直接選自泰戈爾的詩集,而是選自嚴凌君主編的《成長的歲月——我的學生時代讀本1》(商務印書館2003年版)。鄭振鐸譯?!?嚴凌君老師在詩歌的前面加了一段提示:
“這孩子的理想一點也不遠大,他只想做小販、園丁和更夫,似乎很沒有志氣,很平庸,長大了這樣活著似乎很沒有價值。真的這樣嗎?職業對于一個人到底意味著什么呢?”
嚴凌君老師在《成長的歲月》里引入《職業》這首詩歌,并加上這樣的提示是沒有問題的,甚至是一個很妙的選擇。因為他的目的很明顯,他要通過這首詩歌引發人們對生活的思索:職業對于一個人到底意味著什么呢?記住,只是“引發”,而不是說詩歌本身就表達了這樣的涵義。但嚴老師依然有一個小小的遺憾,他的起點出了問題,“這孩子的理想一點也不遠大,他只想做小販、園丁和更夫”,他把孩子的天真有趣的想法當成了“職業理想”。
嚴老師“失之毫厘”,教材的編著者卻據此“謬以千里”。嚴老師只是想通過這首詩引發人們對成人世界,對生活,對于職業的思考,而編著者卻完全偏離了方向。
在“課文導讀”中,編者這樣表述:
“課文借兒童的視角,闡釋了對于職業的理解:小販、園丁和更夫,這些看似平庸的職業,在孩童的眼中,卻意味著簡單、純真、快樂和自由的生活。這些職業同樣能成就一種詩意的生活方式。”
教學參考書中“課文分析指導”總述認為:
“課文是作者借孩子的心理表達自己對職業的認識和看法。在作者看來,做小販、園丁和更夫同樣是有志氣的、有價值的表現。職業沒有高低貴賤之分,只有情愿與否和是否為人們帶來美好感受的區別。小販甜美的叫賣聲給生活帶來了快樂;園丁辛勞的挖掘美化了人們的生活;更夫整夜在街上巡走給人們帶來了安寧和幸福。同時,作者借孩子之口也表達出自己熱愛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p>
我們從“導讀”和“分析指導”中可以看出,編者認為,《職業》是泰戈爾借兒童的視角,闡釋對職業的理解,借孩子的心理表達自己對職業的認識和看法,甚至是借孩子之口表達自己熱愛生活和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也就是說,他們認為詩歌的主題思想就是表達泰戈爾的職業理想。可我們仔細看看,“導讀”和“分析指導”中的這些充滿理性的,崇高的關于職業的理解、認識和看法,哪一個是兒童的視角,哪一個符合兒童的心理,哪一個又是兒童的語言?況且,兒童從來不做價值判斷,諳熟兒童心理和兒童世界的泰戈爾如果要表達自己的職業理想,卻借助從不做價值判斷的兒童心理來表達,豈不是舍本逐末?此外,我們從詩歌中根本看不到關于職業理想的表述,也無法通過語言分析出相關的內涵。也就是說,詩歌的主題根本就不是表達作者的職業理想。
我們從教參“課文分析指導”本身的矛盾和對比分析中可以看到更多誤讀的內容和細節。課文分析指導認為:
本課分三節。作者借孩子在一天三個時間段里的所見、所想、所愿,表達自己的特定思想。
我們來看編者對第一節的分析。
第一節是孩子早晨的所見、所想、所愿。
所見:小巷里小販在歡快地叫賣,孩子喜歡聽這叫賣聲,表現了他喜歡這職業的心情。
所想:自由,無拘束,歡樂。這是孩子對小販職業的認識和理解:按自己的想法叫賣,自由地無拘束地生活。‘他沒有’的排比句形象地寫出了小販的自由和無拘束。
所愿:做小販?!霸诮稚线^日子”,并模擬小販的叫賣,說明孩子對小販職業的由衷喜愛。
到目前為止,編者對文本的分析除了主觀臆斷地加入“歡快”和“歡樂”之外,還是很準確的。編者的分析認為,孩子之所以愿意是一個小販,在街上生活,叫賣,是因為他認為小販是自由的,無拘束的。這個分析非常正確,符合原文,也符合小孩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說,編者也承認,孩子所關注的是小販這個職業的自由,無拘束,而并不是這個職業的其它的意義,與職業理想更是毫無關系。換言之,此分析并沒有指向總述,反而使總述論斷失去依據。
第一節的分析雖然正確,但對文本的理解還不夠深入,不夠完整,沒有揭示出孩子愿意做小販,在街上過日子的深層原因。我們應該進一步思考:孩子為什么會向往小販的自由和無拘束呢?看看詩歌的第一句就明白了。忽視第一句,是編者最大的失誤。“早晨,鐘敲十下的時候,我沿著我們的小巷到學校去?!边@不是敘事中的簡單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而是揭示詩歌主旨的關鍵語句,幾乎每一個要素都富含深意。所以,我們在分析第一節詩歌的時候(每節詩歌都是如此),應該在孩子所見、所想、所愿前再加一項,仿照編者的分析,姑且叫“所做”。那么,分析的結構應該是這樣的:
所做:“早晨,鐘敲十下的時候,我沿著我們的小巷到學校去。”所見:“每天我都遇見那個小販,他叫道:‘鐲子呀,亮晶晶的鐲子!’”所想:“他沒有什么事情急著要做,他沒有哪條街道一定要走,他沒有什么地方一定要去,他沒有什么規定的時間一定要回家?!彼福何以敢馕沂且粋€小販,在街上過日子,叫著:“鐲子呀,亮晶晶的鐲子!”
對比孩子的“所做”和他眼中的小販的生活,就知道他愿意是一個小販,在街上過日子,叫賣的深層原因了。
我們再看編者對第二節的分析。
第二節寫孩子在下午四點鐘放學路上的所見、所想、所愿。
所見:園丁掘地。喜歡看園丁勞動是熱愛園丁所致。
所想:自由,無人阻止,隨心情。
園丁勞作,不懼塵土污染衣裳,刻畫了勞動人民的淳樸和高尚。這也是孩子喜愛園丁的原因之一。實際這也是作者熱愛勞動人民的反映。
所愿:做園丁,“在花園里掘地,誰也不來阻止我”,進一步強調愿意做園丁的原因:美化生活,勞動無人阻止。
我再一次提醒,此分析中的所見、所想、所愿的主體都是孩子,孩子!再來看分析中孩子的所想和所愿,實在令人匪夷所思。這個孩子愿意做園丁的理由竟然是他從園丁的身上看到了勞動人民淳樸和高尚的品質和“美化生活,勞動無人阻止”。我不禁要問,這是一個怎樣的孩子?。坑X悟高得讓人害怕。
讓我們用完整的結構來分析詩歌的第二節。
所做:下午四點鐘,我從學校里回家。
所見:從一家門口,我看見一個園丁在那里掘地。
所想:他用他的鋤子,要怎么掘,便怎么掘,他被塵土污了衣裳。如果他被太陽曬黑了或是身上被打濕了,都沒有人罵他。
所愿:我愿意我是一個園丁,在花園里掘地,誰也不來阻止我。
也許是由于詩歌語言的限制,作者在第一句并沒有描述回家后的情形,但我們根據他眼中的園丁的生活,可以填補。園丁很自由,可以隨心所欲,即便弄臟了衣服,被太陽曬黑了或被打濕了,也不會被責罵。很顯然,他在家里是不能像園丁一樣的,所以他“愿意我是一個園丁,在花園里掘地,誰也不來阻止我”。
對第三節的分析,編者犯了和第二節一樣的錯誤。認為孩子喜歡更夫的原因是“在黑、冷、孤獨中為人們守夜”,是“辛勞一生,奉獻他人”。
編者還進一步“深入”地分析,“在這一節里,作者還運用了對比,突出了更夫的辛勞:‘天色剛黑,媽媽就送我上床?!蛎刻煲估锇殡S著自己的影子,‘一生一次都沒有上床去過’。感人至深,令人傾佩?!比绻J為孩子能從更夫這一職業中體會到如此崇高的意義,并被更夫“一生一次都沒有上床去過”感動而心生欽佩,無疑是一個笑話。如果編者從成人的角度也認為“一生一次都沒有上床去過”感人至深,令人欽佩的話,那簡直就是沒有人性。此處用了對比的手法不錯,但對比并非突出更夫的辛勞,而是作者從孩子的角度表達他喜歡更夫這個職業的根本原因?!疤焐珓偤?,媽媽就送我上床。”從“剛”和“就”兩個詞,我們可以讀出孩子是多么不愿意啊。而“更夫搖著他的提燈,跟他身邊的影子一起走著,他一生一次都沒有上床去過。”在孩子看來是非常自由的,所以“我愿意是一個更夫,整夜在街上走,提了燈去追逐影子。”
通過對比分析,我們可以得出以下結論。
泰戈爾《新月集》中的詩歌《職業》從孩子的角度描述了一個在生活中處處受到約束的孩子渴望擺脫束縛,希望自由自在,隨心所欲地生活的天真、有趣的心理。他不喜歡在規定的時間按規定的路線去上學,也不想在規定的時間回家,也不愿意天一黑就被媽媽送到床上睡覺。在他看來,小販、園丁、更夫的生活無拘無束,自由快樂。因此,他想像小販一樣在街上過日子,像園丁一樣在花園里掘土,像更夫一樣整夜在街上走。作者用這種獨特的視角把我們帶入到一個純真、有趣的兒童心理世界,讓我們深入細致地了解到兒童迥乎成人的心理活動和有趣想法,使我們能更好地關注、理解和愛護兒童。同時也引發我們對成人世界的思考。
教材和教參則從實用主義的角度出發,根據編寫教材和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背離文本的主旨,認為詩歌是作者通過孩子的心理和視角表達了作者對職業理想的認識和看法,對詩歌的主題思想進行曲解和拔高,把和詩歌完全無關的意義強加其上,不僅對主題的分析與詩歌風牛馬不相及,在具體的課文分析上也漏洞百出,不能自圓其說。
有人評價泰戈爾的《新月集》:它不是部寫給兒童讀的詩歌集,乃是一部敘述兒童心理、兒童生活的最好的詩歌集。編者如果明白這個道理,所有的錯誤都將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