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3.節目編、審及播出檢測節點
(1)數字音頻域
中央臺參考《GB/T16463-1996 廣播節目聲音質量主觀評價方法和技術指標要求》、《GY/T133-1998廣播節目錄制技術質量檢驗規范》、《GY/T192-2003數字音頻設備的滿度電平》、《ITU-R BS.1726建議書——國際節目交換中伴隨電視的數字聲音信號的電平》、總局《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有關規定》等相關標準、規定,組織人員進行一系列技術指標和主觀評價的測試和研究,設定了如圖2所示的媒資系統、制作系統、播出系統和智能監控系統的監測節點的檢測技術指標項和參數,制定了《中央臺制播節目質量檢測、監控參數》,如表3所示,電平關系示意,如圖3所示。據此,對節目技術質量進行檢測、監控。
中央臺在制作系統、媒資系統和自動化播出系統中不僅設有自動技審或檢測功能,而且設有人工審核節點。人工節點不僅審核節目內容的正確性,同時也審核節目的技術質量。這是因為目前技術手段只能檢測到能夠測量的客觀可量化的技術指標,例如電平、相位等,而噪聲、丟字、編排錯亂等問題會被現有技術檢測手段所掩蔽。所以在制作站完成節目制作后系統自動提交的技審報告只能作為編輯記者參考;在節目發送到播出系統前,制作系統還會向節目審核人員提交技審報告,供審核人員參考,系統和人工發現的問題還需通過人工處理。

播出機房利用調音臺、停播報警器對本機房的播出信號進行監控;智能監控系統對播出機房播出信號、主控矩陣前后播出信號、送光端機前的播出信號進行監測。另外,技術人員利用數字音頻測試設備測量數字基帶傳輸音頻信號的眼圖特征、奇偶校驗、信號幅度等,作為判斷信號傳輸質量的依據。
(2)音頻文件域
·制作系統音頻文件質量檢測
制作系統與播出系統、媒資系統、電話采訪錄音系統相連,為保證節目的傳輸的安全性制作系統中所有相關數據傳輸均采用統一的CRC校驗算法,保證文件的完整性和安全性,檢測音頻文件的格式結構是否合法、音頻文件的MPEG幀結構是否合法、音頻文件是否被非法修改過。
·制作系統與媒資系統接口音頻文件質量檢測
制作系統與媒資系統通過接口相連。在音頻文件從制作系統歸檔到媒資系統過程中,音頻文件遷移至媒資系統后,媒資系統對音頻文件進行CRC校驗,確保文件傳輸安全;制作系統從媒資系統在下載音頻文件的過程中,音頻文件遷移至制作系統后,制作系統對音頻文件進行CRC校驗,確保文件傳輸安全;在音頻文件歸檔到媒資系統或者從媒資系統下載過程中,文件CRC校驗失敗,制作系統會重新提交歸檔入庫任務或者下載任務。
·制作系統與播出系統接口音頻文件質量檢測
制作系統與播出系統通過接口連接。播出接口服務器對掃描音頻文件的幀格式是否正確,確保音頻文件能正常播出。在發播過程中,制作系統生成音頻文件身份信息(32位CRC校驗碼),播出接口服務根據身份信息效驗音頻文件合法性。
(3)制作系統與媒資系統元數據
為了保證節目的播出安全以及規范節目查詢、音頻資料調用,在制作系統、媒資系統制作節目、資料時,填寫的元數據要遵循《中央人民廣播電臺音頻資料元數據方案》。
四.中央臺節目技術質量檢測與技術參數配置
中央臺根據研究確定的節目技術質量檢測、監控項,對技術指標項的具體參數進行了配置。
1.音頻信號質量檢測與參數配置
音頻信號質量檢測主要用于判斷信號質量是否符表3規范的要求,通常作為判斷信號出現的影響音頻質量的依據 。
·左右聲道反相
檢測方法:對左右聲道的序列進行相關系數計算,并根據系數閾值和持續時間閾值來判斷是否反相。
判斷標準:a. 相關系數閾值:在-1到0的相關系數之間,確定一個閾值,參考值為-0.75;b. 持續時間閾值:判斷左右聲道反相所需要的最短持續時間單位,參考值為1分鐘;
相關系數比例閾值:在持續時間內,相關系數小于等于相關系數閾值的采樣數與總采樣數的比值,參考值60%;
相關系數比例大于等于相關系數比例閾值且持續時間超過持續時間閾值,則判斷該時間內信號左右聲道反相。
·低電平告警閾值

檢測方法:持續測量音頻信號的電平值。
判斷標準:a. 音頻信號電平閾值:參考值為-48dBFS;b. 持續時間閾值:判斷音頻信號電平過低所需要的最短持續時間單位,參考值為8秒;
低比例閾值:在持續時間內,音頻信號小于或等于音頻閾值的采樣數與總采樣數的比值,參考值為90%;
音頻信號低電平的比例大于等于低電平比例閾值且持續時間超過持續時間閾值,就判斷該時間內信號幅過低。
·最大允許電平閾值
檢測方法:測量音頻信號的峰值,超過電平閾值即判斷信號電平超過最大允許電平。
判斷標準:a. 音頻信號電平閾值:以峰值為依據定義電平閾值,參考值為-9dBFS;
持續時間閾值:判斷音頻信號電平過高所需要的最短持續時間單位,參考值為2分鐘;b. 電平高比例閾值:在持續時間內,音頻信號電平峰峰值大于或等于音頻信號電平閾值的個數與峰值總個數的比值,參考值為80%;
音頻信號電平高的比例大于等于電平高比例閾值且持續時間超過持續時間閾值,就判斷該時間內信號幅度超過最大允許電平。
·電平均衡閾值
檢測方法:持續測量音頻信號的電平值。
判斷標準:a. 音頻信號電平低閾值:參考值為-24dBFS;b. 音頻信號電平高閾值:參考值為-9dBFS;
持續時間閾值:判斷音頻信號電平不均衡所需要的最短持續時間單位,參考值為2分鐘;
音頻信號低于音頻信號電平低閾值且持續時間超過持續時間閾值,或信號高于信號電平高閾值且持續時間超過持續時間閾值,判斷該時間內信號電平不均衡。
·左右聲道電平差閾值
檢測方法:持續測量音頻信號左右聲道的電平值并與電平差閾值和時間閾值進行比較。
判斷標準:a. 電平差閾值:參考值為20db;b. 持續時間閾值:判斷音頻信號左右聲道電平差異過大所需要的最短持續時間單位,參考值為1分鐘;
立體聲音頻中左右聲道電平差的絕對值高于電平差閾值的持續時間,超過持續時間閾值,判斷該時間內信號左右聲道不均衡。
·聲道缺失告警閾值
監測方法:持續監測音頻信號每個聲道的電平值。
判斷標準:a. 音頻信號電平閾值:參考值為-48dBFS;b. 持續時間閾值:判斷音頻信號電平過低所需要的最短持續時間單位,參考值為8秒;c. 低電平比例閾值:在持續時間內,音頻信號的任一聲道電平小于或等于音頻信號電平閾值的取樣數與總取樣數的比值稱為聲道缺失比例,其參考閾值為90%;聲道缺失比例大于等于低電平比例閾值且持續時間超過持續時間閾值,就判斷該時間內信號聲道缺失。
·爆音
檢測方法:短于時間閾值的不連續的音頻信號。
2.基于演播室數字音頻接口的AES音頻信號檢測
·雙相標志編碼狀態
檢測方法:根據GY/T 158-2000中4.3的規定,數字音頻信號采用雙相標志編碼進行信道編碼,該值用于判斷該編碼是否正確。
判斷標準:數字音頻信號的時隙4到31符合雙相標志編碼的編碼規范。
·奇偶校驗
檢測方法:監測數字音頻信號每個子幀的時隙4到31。
判斷標準:數字音頻信號子幀的時隙4到31傳送偶數個“1”和偶數個“0”。
·循環冗余校驗(CRC)
檢測方法:根據GY/T 158-2000中4.6的規定對數字音頻信號每個通道的通道狀態數據的第23字節進行循環冗余校驗計算。
判斷標準:數字音頻信號通道狀態數據的第23字節循環冗余校驗計算結果,滿足循環冗余校驗的要求。
·有效標志
檢測方法:監測數字音頻信號每個子幀的時隙28。
檢測標準:如果音頻樣值字適于轉換為采用線性PCM編碼的模擬音頻信號,則時隙28為“0”,否則為“1”。
·輸出端信號幅度
檢測方法:采用平衡接口時當輸出終端跨接的阻抗為110Ω±1.1Ω且不存在任何連接電纜時,監測信號幅度的峰-峰值;采用非平衡接口時當輸出終端跨接的阻抗為75Ω時,監測信號幅度的峰-峰值。
判斷標準:采用平衡接口時輸出端信號幅度的峰-峰值應在2V-7V之間;采用非平衡接口時信號幅度的峰-峰值應為1.0V±0.1V。
·接收端眼圖特征
檢測方法:監測接收端眼圖。
判斷標準:接收端產生的眼圖,如圖4所示,其中T n o m為雙相標志碼半周期,Tmin=50%Tnom,采用平衡接口時,V m i n≥200m V;采用非平衡接口時,Vmin≥100mV。

·輸出固有抖動
檢測方法:使用固有抖動測量濾波器,在所有的波形跳變過零點處測量的輸出固有抖動的峰值。
判斷標準:輸出固有抖動的峰值應小于0.025單元間隔(UI)。
·上升下降時間
檢測方法:采用平衡接口時當輸出終端跨接的阻抗為110Ω且不存在任何連接電纜時,按幅度的10%幅值點- 90%幅值點之間的時間確定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采用非平衡接口時當輸出終端跨接的阻抗為75Ω時,按幅度的10%幅值點-90%幅值點之間的時間確定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
判斷標準:采用平衡接口時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均應在5ns-30ns之間;采用非平衡接口時上升時間和下降時間均應在30ns-44ns之間。
3.基于計算機網絡編解碼、傳輸和存儲的音頻文件的質量檢測
音頻文件的檢測包括音頻文件的合法性檢測和傳輸完整性檢測。
·音頻文件合法性檢測
音頻文件的合法性檢測是通過對文件格式、文件內的音頻數據格式和文件內的元數據格式的檢測,判斷出音頻文件是否為系統準入的文件。
·文件幀結構完整性
檢測說明:對音頻文件進行幀格式檢測;
檢測方法:通過對音頻文件進行逐幀檢測,檢查是否有不完整的音頻幀;
判斷標準:不完整地音頻幀大于等于1幀,則表明文件幀結構不完整。
·比特率合法性
檢測說明:對音頻文件傳輸比特率進行檢查,避免比特率過低造成音頻播放質量過差;
檢測方法:檢測音頻文件傳輸比特率,對比特率過低的文件進行檢測:
判斷標準:采用MPEG-1 Layer2編碼時大于等于256kb/s;采用MPEG-1 Layer3編碼時大于等于128kb/s。
·取樣精度合法性
檢測說明:對音頻文件取樣率和量化比特進行檢查;
檢測方法:對音頻文件中的取樣率和量化比特進行檢查;
判斷標準:取樣率大于等于44.1KHz,且量化比特應大于等于16比特。
·音頻文件傳輸完整性檢測
檢測說明:對音頻文件傳輸或存儲后音頻文件進行完整性檢測;
檢測方法:通過對傳輸或存儲后音頻文件的校驗碼進行校驗,檢測音頻文件是否完整;
判斷標準:對音頻文件進行校驗碼重新計算并和傳輸的校驗碼進行比較,檢測結果兩者一致表明音頻文件傳輸完整。
五.結束語
中央臺在節目采集、編審和播出流程中的節目技術質量的檢測、監控方面作了有益探索,初步建立了廣播中心節目技術質量檢測、監控體系。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實踐的深入,中央臺還需進一步研究,在全面性、準確性、適用性和規范性方面不斷改進,逐漸健全用制度控制、人員控制和技術控制相結合的中央臺節目質量檢測、監控體系。
(全文完)
參考文獻
《GB/T16463-1996 廣播節目聲音質量主觀評價方法和技術指標要求》《GY/T133-1998 廣播節目錄制技術質量檢驗規范》
《GY/T 158-2000演播室數字音頻信號接口》
《GY/T192-2003數字音頻設備的滿度電平》
《ITU-R BS.1726 建議書——國際節目交換中伴隨電視的數字聲音信號的電平》
《廣播電視安全播出事件事故管理有關規定》
《廣播電臺數字化網絡化建設白皮書(2007)》
《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內外網傳輸管理辦法》
《新聞平臺和多倍速音頻傳錄系統接口規范》
《制作系統與播出系統接口規范》
《制作系統與媒資系統接口規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