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入語
千百年前的名樓高塔,如今成了風景名勝,它們已不再是簡單的樓、塔、關,在它們的身上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發展史,承載著一個時代的變遷,承載著文化的傳承。
【美文欣賞一】
大雁塔,是西安的標志。正像天安門之于北京,六和塔之于杭州,五層樓之于廣州可以作為標志一樣。
全國各地人們在電視里都能看到大雁塔。每當氣象預報節目播映的時候,一提到西安,美麗莊嚴的大雁塔就出現了。
大雁塔是西安的驕傲。外地人來到西安,當地人最喜歡問的話就是:“到過大雁塔嗎?”西安畫冊的封面上,第一圖就是大雁塔,第二圖是華清池,第三圖才是秦兵馬俑。
陜西作協的朋友們安排我們一行人的旅游節目,第一個地點也是大雁塔。
大雁塔實在是夠瞧的。它是個“七級浮屠”,六十四米高,足足有現代建筑二十幾層樓那么高了。塔的造型簡潔莊重,氣勢雄偉,一層層地登上去,到了頂層,憑窗一望,整座西安城都歷歷在目了。特別是朝北一望,可以看到火車站;朝南一望,可以看到遠處的田疇和翠華山,街道筆直,平坦如砥。四面風聲呼呼,的確很有氣派。
大雁塔的原名叫做“慈恩寺塔”,大雁塔是它的俗名。公元648年(唐貞觀二十二年),太子李治(后來的高宗),為了追念他的母親文德皇后(這位賢惠的皇后三十六歲就死掉了),修建了慈恩寺。不久,玄奘法師從印度等國游學歸來,帶回了佛教經典六百多部,著手翻譯,為了保藏這些佛經,玄奘向朝廷建議在慈恩寺里附建了這座塔。它初建時只有五層,武則天時改成十層,后來由于戰爭破壞,只留下七層。五代后唐時曾經重修過一次。現在大雁塔的青磚結構,磚券拱門等可以說仍然保持著它在唐代時期的風采。
一千多年前,建筑起這么巍峨的一座塔,大概和我們現在建成五六十層的樓宇一樣令人轟動。而它的來歷,又是和帝皇、高僧發生這么密切的關系,當年它名震遐邇的程度可想而知。唐代詩人對它的吟詠多得不可勝計。杜甫說它“高標跨蒼穹,烈風無時休”。岑參說它“突兀壓神州,崢嶸如鬼工”。章八元說它“十層突兀在虛空,四十門開面面風”。(這是當塔為十層建筑時的吟詠)這些吟詠,可以說對大雁塔都贊揚備至了。
唐代高宗以后,凡是考取了進士的人,都要成群結隊到大雁塔來逛逛,并在它周圍的塔院小屋墻壁上題名。因此“雁塔題名”和“考中進士”,幾乎成為同義詞語了。正因為這樣,在歷史上,這又更增加了大雁塔的聲華。
賞析
作者沒有詳述大雁塔的外形特征,而是從其建筑由來、歷史地位入手,著重描述了它對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性。千百年來,它由最初的紀念人而建榮升為一座城市的象征,在它身上,有著深厚的歷史意蘊,有著文人的深情抒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