莎士比亞(Willian Shskespeare,公元1564—1616年),英國文藝復興最卓越的代表,是世界聞名的大戲劇家兼詩人。他一生中寫過37部悲劇、戲劇和歷史劇以及150多首十四行詩。莎士比亞的戲劇美學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折射出了時代的審美性,體現了那一時代英國民族審美精神的特點。其中所呈現出的服飾審美觀念不僅是莎士比亞個人的,也是整個時代和民族的,是研究文藝復興時期服飾文化有價值的參考依據。
一、莎士比亞戲劇藝術的時代背景
16世紀末,古希臘羅馬和意大利、法國等國家的詩歌散文等作品如潮水般地涌入英國,尤其是意大利文學和生活中的軼事,激發了伊麗莎白文學時代的創作靈感。
此時莎士比亞的戲劇在藝術表現上,并沒有受到古典主義戲劇根深蒂固的影響,而是繼承了古代希臘羅馬、中世紀英國和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戲劇的三大傳統并加以發展,把現實主義的刻畫和浪漫主義的氛圍巧妙結合。他的戲劇多取材于歷史記載、民間傳說等已有的材料,反映了封建社會向資本主義社會過渡的歷史現實,宣揚了新興資產階級的人道主義思想和人性論觀點。從內容到形式莎士比亞進行了創造性的革新,作品從生活真實出發,展示廣闊的社會背景,情節豐富,人物個性鮮明,語言生動,富有極強的表現力。
二、戲劇時代背景下服飾的典型樣式
(一)文藝復興時期對服飾文化的影響
文藝復興一詞原意是再生、復活,但實際上包含著較為豐富的內容。新興的資產階級為了增加財富,就要擴大業務,改進經營,提高效率,因而就需要具有文化知識、熟悉經營管理、掌握生產技術的各種人才。因此,藝術、文化的所有方面在文藝復興時期都有了一個新的突破和發展,特別是商業城市,相當繁榮,人們穿著奢華的服飾,盡情享樂。例如當時城市的最高管理機關的議員由大行會選舉產生,大行會共有7個:羊毛商、絲綢商、呢絨廠主、毛皮商、銀錢商、律師及醫生等行會。7個大行會中有5個與服飾有關,服飾業的發達興盛則可想而知。此時期服裝業隨著羊毛、絲織、呢絨、毛皮等行業的發展而更加興盛。同時服裝的樣式更加的豐富多樣,手工制作更加精致,這些描寫在莎士比亞戲劇里都有所體現。
(二)政治背景對服裝文化的影響
文藝復興時期,反對禁欲主義的人們也開始在服飾上表現人體的造型之美和曲線之美。當時服飾的特點在構成上與中世紀截然不同,男子服裝重心在上半身,強調上體的寬大魁偉和下體的瘦勁,呈上重下輕的倒三角,富有動感;女子服裝則重心在下半身,強調細腰豐臀,呈上輕下重的正三角,很安定,是一種靜態,同時,也出現了寬大的袒胸低領口,并不再羞答答地用飾布遮住——封建禁欲的枷鎖從此開始脫落。
三、莎士比亞戲劇體現的服飾審美
莎士比亞塑造了一百多名主要的人物形象,對于這些形形色色的人物,莎士比亞幾乎從不直白地描述他們的裝扮,而是在旁人的語言中隨著劇情的發展,讓讀者品味,留下想象空間。而關于服飾的詞匯則被用于比喻或是諷刺,體現服飾時代感的同時又對劇中人物的個性做了強調。這里邊舉例邊略作分析,希望可以加深對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服飾審美理念的領會。
(一)體現社會階層
例如:《哈姆雷特》第一幕第三場。波洛涅斯對雷歐提斯的一段囑托:“盡你的財力購置貴重的衣服,可是不要炫新立異,必須富麗而不浮艷,因為服裝往往可以表現人格,法國的名流要人,在這一點上是特別注重的?!边@是上流社會的父親對兒子的幾句教訓,可見上流社會的人們認為服裝品質體現了社會地位和人格,著裝被貴族認為是十分重要的行為方式。例如:《無事生非》第三幕第四景瑪格萊特的對話。瑪:“老實說,和你的比起來,只好說是卸妝后的便裝袍:金線穿織的布料,開衩的袖子,鑲銀花邊,窄袖到腕,寬袖披肩,綴著小米珠,大圓襯裙,裝飾著閃亮的藍箔,但是講到式樣之優雅大方,你的勝過她的十倍?!边@里仔細描寫了人們崇拜的貴婦服飾的裝飾元素:金線穿織,鑲銀花邊,小米珠,藍箔。但更注重的顯然是款式的優雅大方。當時的城市都有高度發達的織物工廠,大量生產天鵝絨、織錦緞以及織進金銀線的織金錦等華貴面料。上流社會的紳士貴婦們,精美裝飾奢華程度不斷升級。莎士比亞對下層人物的服飾描寫如《溫莎的風流婦人》第四幕第二景,孚斯塔夫爵士男扮女裝逃跑的一場戲,其中描述的裝扮為典型的胖中年女仆的裝扮:寬袍、粗絨毛邊帽、頭巾。
貴族盡量體現其高貴華麗感,選用綢緞、絲絨、羊絨、皮革等光澤或具量感的面料,金線、金銀箔、綴珠等裝飾手段,都是為了和平民階層產生距離感,體現其優越的社會地位。而通常不論是仆人、侍者、伶人、教士等都有其特定的裝扮形式,也是他們職業和社會階層的體現。
(二)體現性別差異。
性別的極端分化,性差的夸張和強調,形成性別對立的格局,是文藝復興時期服飾的主要特征。例如:《馴悍記》第四幕第三景。皮圖秋:“快一點吃,現在,我的愛人,我們要回到你父親家里,和別人一樣盡情歡樂,穿綢袍戴緞帽,手上套著金指環,皺領,袖口,大圓裙的裝扮,還有披巾,羽扇,兩套漂亮的服裝,琥珀項鏈,既有圓珠又有動人的裝潢。怎么,吃完了?裁縫正等著你呢,用鮮艷的新衣來打扮你的身體。”從中可看出:大裙是女性裝扮的主要特征。16世紀后半葉,為了使裙子膨大化,人們發明了裙撐,在亞麻布上縫進好幾段鯨魚須做的輪骨,有時也用藤條、棕櫚或金屬絲做輪骨。穿衣服時,先穿上這種裙撐,然后再套上裙子,因此當時的裙子呈現出膨大的感覺。
男子的服裝則通過雄大的上半身和緊貼肉體的下半身對比來表現男子的性感特征。在莎士比亞的戲劇作品中,對男子服裝的描寫頗多,“多層上衣、燈籠短褲、貼體襪子等”,這些都是文藝復興時期男子著裝的重要元素。
(三)體現人物的個性
莎士比亞戲劇對不同年齡不同身份不同性格的人物服飾描寫上是不同的,服飾往往會自然地流露出人物的這些個性特征。細微到可能只是帽子上的裝飾不同即可表達出個性的差異。其中包含人生觀、價值觀、榮辱觀的差異。例如:《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一場中奧菲利婭對父親說的她的一段幻覺:“父親,我正在房間里縫紉的時候,哈姆雷特殿下跑了進來,走到我的面前。他上身的衣服完全沒有扣上鈕子,頭上也不戴帽子,他的襪子上沾著污泥,沒有襪帶,一直垂到腳踝上,他的臉色像他的襯衫一樣白,他的膝蓋互相碰撞,他的神氣是那樣凄慘,好像他剛從地獄逃出來,要向人講述他的恐怖一樣?!边@是一段外貌描述,使我們幾乎清晰地看到了一個頹廢至極的男人,從描述中不難看出精致的帽子、襪帶、紐扣、襯衫,為刻畫人物的性格,莎士比亞不惜筆墨,大量運用旁白、夢幻,突出哈姆雷特內心風暴。
莎劇體現服飾時代感的同時又對劇中人物的個性做了強調,使人物具有命運與性格的雙重審美特質,在其他的莎劇作品中,如《麥克白》《奧賽羅》《李爾王》等我們也會看到服飾與文藝復興時期倡導的“人文主義”的時代精神是一致。
(四)展現時代風俗
莎劇把服飾與風俗緊密結合在一起。帽子、羽扇、手套、手帕、可拆卸的袖子和領子等,這些精致細節描寫再現了社會歷史的生活面貌,讓我們仿佛看到了文藝復興那繁榮奢華的時代場景。
皺領:《馴悍記》《無事生非》中的人物對話都有“皺領”一詞的出現,皺領也叫拉夫(Ruff)領,它是文藝復興時期一個獨具特色的服飾部件。拉夫領又厚又硬,呈環狀套在脖子上,使頭部無法自由活動,人們強制性表現一種高傲的、尊大的、不可一世的姿態。
帽子:在莎劇中還有很多把服飾當做隱喻和諷刺的辭令,但這似乎更能讓我們分辨出其中的服飾觀念?!稛o事生非》第一幕第一景壁阿垂斯:“他把友誼當做時髦的帽子一般看待,隨著新的楦頭改變式樣?!辈徽撃信?,變換帽子式樣是當時的時尚行為。另外別針和牙簽都是插在帽子上的裝飾品。牙簽源自國外,裝飾牙簽表示其足跡曾遠至國外?!督源髿g喜》四幕五景。丑:“老實說,那邊有十幾個人,戴著漂亮的帽子,上面插著頂有禮貌的翎毛,向每個人點頭示意呢?!濒崦?,帽子上的時髦裝飾。
手帕:《奧賽羅》第五幕第二場。奧賽羅:“她還把我的定情禮物送給凱西奧,表示接受他的獻媚。我看見他的手里,那是一方手帕,我父親給我母親的一件古老的紀念品。” 手帕在當時是可作為定情信物贈送給對方的具有重要紀念意義的東西。
除此之外,襪帶(見《溫莎的風流婦人》第五幕第五景)、衣服可拆卸(見《馴悍記》第四幕第三景、白粉(伊麗莎白時代的審美觀念,膚色尚白皙,面目黝黑者則婚嫁無望。故貴族不論男女經常在臉上撲白粉)、香水(座椅等均習慣涂香水)等等展現時代風俗的服飾描寫在莎士比亞筆下是那樣的栩栩如生,為作品中的人物事件提供富有時代特點的典型環境和廣闊的社會背景。
對于莎士比亞戲劇作品的美學價值,別林斯基給予了中肯而客觀的評價:“這些戲劇是一切時代和一切民族的藝術發展的茂盛的花朵和豐饒的果實?!笔澜绶棸l展的歷史是不變的,但認識歷史挖掘歷史必將是對再創作的推進。從認識和研究莎士比亞來認識和挖掘文藝復興時期歐洲的服飾審美歷史,也許是條狹窄而艱辛的隧道,但學習先輩的創作精神繼續走向藝術創新的道路必將是光明的宏圖。
[參考文獻]
[1] [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全集[M].梁實秋,譯. 呼倫貝爾:內蒙古文化出版社,1996.
[2] 張敢.外國美術史簡編[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3] 張乃仁.外國服裝藝術史[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1992.
[4] [英]莎士比亞.莎士比亞悲劇集[M].朱生豪,譯.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
[5] 楊先藝.藝術概論[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
[6] 李當岐.西洋服裝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作者簡介]
于淼(1979—),女,遼寧鞍山人,藝術學碩士,遼寧工業大學藝術設計與建筑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服裝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