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本文系河南省科技廳軟科學研究計劃項目(項目編號:112400440102)。
隨著文明的開放和信息時代的來臨,人們對于“性”不再那么避諱,不避諱并不代表主動,因此,很少有人會以“性”作為小說題材或進行學術研究,畢竟這個字眼對多數人來說還是敏感的,性只有當你直接面對它的時候,才是健康的、才是美的。其實在我們生活中有很多人在談論性的時候既猥褻又卑瑣,特別是在文人筆下,因為他們總是用言不由衷的話去遮掩。勞倫斯用思想家、藝術家的眼光來看待性,描寫性,對西方文化進行強烈的抨擊,同時也表達了他對西方文化的反思。
一、前言
勞倫斯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詩人,出生在一個煤礦工人的家庭,沒有家產、沒有背景,唯一擁有的財富是滿腹的才華,年輕時曾當過教師,他的一生比較短促,一直處于社會動亂和政治大動蕩的時期,在文學道路上,他獨樹一幟,創作的作品中有大量描敘兩性關系的片段,他把性愛看成一種帶有神秘色彩的經驗,對這種經驗進行深層次的分析,將它提升至哲學和美學的高度。在勞倫斯性愛片段的描寫中,許多描寫性愛場面的語言都很袒露、細膩和熾烈,在過去的那個時代中,性一度被人丑化、扭曲和異化,因此勞倫斯作品引來的爭議可想而知。但勞倫斯的性愛不只是表面的描寫,他將性愛上升到了美學的高度,用健康、正常的眼光來看待性,只有健康的性才能讓人感到幸福。勞倫斯作為英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在英國文學上掀起了一場強風暴雨,但他對性大膽露骨的描寫卻引發了人們的熱議,然而這些熱議中也包括了對勞倫斯的詆毀,當熱議過后,重審勞倫斯的作品,人們發現他的作品中對于性的描寫充滿了藝術感染力,人們看到的不再是表面的性,而是兩性和諧帶來的美好。
勞倫斯天馬行空般的想象力讓他的作品內容飽滿豐富,且寫作風格別樹一幟,寫作角度獨特、犀利,而作品對性大膽露骨的描寫,讓他一度被冠以“黃色作家”的稱號,文學評論界對于他的評論有好有壞,國內外都是如此。在英國,人們對于勞倫斯作品的評價也有褒有貶,福克斯是一個支持馬克思主義的文藝評論家,他對于勞倫斯作品的看法持褒揚的態度,他看到了勞倫斯作品對于國家文化的痛心和抨擊,同時他也讀懂了勞倫斯在這抨擊之后更多的是對國家的熱愛,因此,他稱勞倫斯是對國家摯戀的最后一人。而反對勞倫斯和他的作品的人也不在少數,最典型的評論家代表就是艾略特,他也是英國文學史上影響較大的人物之一,他在文學上崇尚古典文學,因此,在他看來勞倫斯作品中天馬行空的想象及對性的描寫是不切實際,粗俗、低級的文化,他對這些文化是如此的不屑,而勞倫斯對性的追求和幻想讓他覺得他根本就是一個幻想家,一個沒有精神、沒有思想的彷徨者。
二、勞倫斯的性愛觀
兩性和諧是勞倫斯一生追求的理想,但這里的和諧并不是指男女間不存在矛盾,而是指兩性在矛盾沖突中理解和感受兩性和諧本身的意義。在勞倫斯的大部分作品中都有對男女之間關系的描寫,而他們自始至終都處于斗爭狀態,這種狀態讓整篇文章始終籠罩在愛恨交織的情感里,這種情感的描繪正是現實中勞倫斯與妻子的真實寫照。人對于事物的情感會隨著事物的改變和時間的流逝而潛移默化,特別是情感細膩、思想敏感的人,勞倫斯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男人和女人之間總是存在著一種欲望,一種征服他人的欲望,而這種欲望的存在并不利于兩性關系的和諧發展,至少在勞倫斯看來是不利的。在《兒子與情人》中,保羅周旋于母親莫瑞爾、情人克拉拉和女友米麗婭姆之間,他們都想從精神或是肉體上征服保羅,而這種模式的發展最終讓保羅逃離她們,獨自一人流浪。而在《戀愛中的女人》這本小說中,歐秀拉一心想讓伯基成為她的愛情囚鳥,而伯基卻一直希望在靈與肉的交融中尋找兩性關系的和諧,讓彼此在心靈上保持一定的距離,這樣的模式對他們的戀愛觀和婚姻觀產生了一定的沖突和矛盾。從勞倫斯這兩部小說來看,勞倫斯追求的是兩性的和諧,他希望男女關系能自然而然地形成,他希望男女的自然結合能讓彼此在心靈上保持一定的距離,性愛和精神應同樣受到重視。在勞倫斯的作品中,他對于性、愛和婚姻的看法都是處于自然的狀態,在脫離自然之后,這一切都將成為悲劇,親近自然,讓性、愛、精神和婚姻都融入自然,這樣的關系才能長久。《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是勞倫斯的最后一部小說,在這部小說中他描繪了康妮和梅勒斯對于性的大膽追求,他們在小屋中享受原始激情的性生活,這種靈與肉的交融讓康妮重燃愛火和希望,而莫伊納漢曾對這部小說中的兩性關系做過評論,他認為兩性的交合不是一種茍合,相反男人和女人在一次又一次的靈與肉的交融中,關系更加和諧,心靈更加接近。雖然康妮和梅勒斯之間的性生活違背了婚姻道德的底線,但他們對于性的追求以及相處的模式正是勞倫斯所追求的理想狀態。
勞倫斯的多部作品都不遺余力地闡述了他對自然的贊美和崇敬,其原因主要有三個,首先自然可以喚醒人的肉體,讓人充滿力量;其次人與自然可以進行交流,而交流后的人猶如重生,活力無限;人是從自然中進化而來的,人一出生就處于自然之中,因此,人是屬于自然的。在很多文學作品中都有對大自然的描寫,因此,大自然是人類最理想的歸宿,它代表著淳樸和真實。在勞倫斯看來自然是聚滿能量和生機的地方,與自然交融就可獲取能量,重獲新生。勞倫斯除了寫性,在寫景方面更是一絕,在常人看來普通的景色,經他筆尖流出后頓時充滿生機,活靈活現,仿佛自然就在面前,心靈各處都洋溢著自然的氣息。在《虹》這篇小說中,描寫自然的筆墨更是充分體現了勞倫斯對自然的贊美和崇尚之情,布朗文家族的農業時代、英格蘭的田園風光以及對春夏秋冬四個季節景物的描繪,讓整篇文章都充滿了生活氣息,幸福的味道。在這篇小說中,人與自然始終都保持著一種親密的關系,人們對自然開采、挖掘,靠自然生活,而自然也因為人類的活動洋溢著生機,呈現出一幅和諧美好的景象。
勞倫斯一生都處于社會和政治動蕩的時期,工業文明下的自然環境越來越惡化,而人與自然的關系也隨著工業文明的發展日漸皸裂。因此,在勞倫斯的小說《戀愛中的女人》中,他就花費了大量的筆墨描寫工業文明下的環境,企圖呼吁人們回歸自然,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但勞倫斯這種呼吁的力量過于微弱,他始終活在理想化的世界中。雖然他的呼吁過于理想化,但只是針對那個時代而言,現在的生態環境在人們不懈的努力下,確實得到了保護和改善,人與自然的關系得到了緩和。
三、勞倫斯的性愛觀對現代人的啟示
在勞倫斯的小說中,自然的兩性和諧不僅可以解決社會和道德等問題,還能讓人類走向理想世界,讓處于工業文明下的英國恢復以往的生機。用勞倫斯的思想來理解就是男人和女人就像是圍繞著美索不達米亞的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而被包圍的美索不達米亞就是幸福的伊甸園,當這兩條河流交匯環流就出現了婚姻。事實證明,勞倫斯的看法沒錯,同時它也是衡量男人和女人婚姻幸福的標準。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描繪了康妮和梅勒斯對于性的大膽追求,跨越了道德底線、沖破了世俗眼光,但這在當時的社會是人們無法接受的,正是由于勞倫斯這種獨特的寫作手法,才讓他的作品在文明開放后廣受追捧,這在文學史上也是一次改革。不知在現實生活中的女人在面對這種兩性關系時是如何抉擇的,是堅守道德底線相守到老,還是沖破世俗眼光追求幸福生活,這對人的心理是一次很大的考驗。但小說和現實生活還是存在一定區別的,作者在塑造克里福德的形象時,不僅形容他是自私殘酷的男人,在工業文明的摧殘下還沾滿銅臭味,這讓讀者對他由開始的同情轉為憎恨,同時也從心理認同了康妮的出軌。
勞倫斯在現實中是一個喜歡干家務活的男人,不僅會干各種家務活,連種花養草的活都會干,因此,他應該是廣大女性心目中的理想男人。勞倫斯一生接觸的女性很多,愛麗絲就是其中一位,她是一位已婚婦女,比勞倫斯較為年長,而且還有個四歲的兒子,但她長得較為嫵媚,曾與勞倫斯在家中發生過關系。勞倫斯曾想與愛麗絲私奔,但愛麗絲放不下兒子和家庭,而且她認為勞倫斯對她沒有愛,只不過是為了排遣苦悶和煩惱才和她在一起,所以她果斷地拒絕了他,并斷絕了聯系。弗麗達也是勞倫斯生命中的一個女人,同樣作為母親和妻子的她,毅然拋棄了一切跟隨了勞倫斯,相比之下她對勞倫斯的愛和勇氣就比愛麗絲多得多。試問有幾個女人能有她那樣的勇氣?
在勞倫斯看來,性是欲望的表達,這種表達應該是潔凈的、被尊重的,同時它也牽引人從年幼走向成熟。它只是對于人生的一種體驗,是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靈與肉的交融中達到兩性和諧,才是真正的愛情。應對勞倫斯性愛觀進行分析,接受其中的精華進行思考和反省。
[參考文獻]
[1] 郭瑞娟.戴·赫·勞倫斯小說中的性愛觀研究[J].重慶科技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2] 溫愛玲.從靈與肉的割裂到靈與肉的和諧——評勞倫斯的性愛觀[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7,34(06).
[3] 張靜.人性的回歸——D·H·勞倫斯小說中的性愛觀分析[J].遼寧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5).
[4] 張建剛.論勞倫斯之性愛觀[J].銅仁學院學報,2007,1(02).
[作者簡介]
楊群艷(1976—),女,河南虞城人,碩士,商丘師范學院外語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為英語語言文學、英漢互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