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8日,中美雙方就解決WTO電影相關問題的諒解備忘錄達成協議。據美國媒體報道,中國每年將增加14部美國進口大片,在20部分賬大片的基礎上增加50%的配額,以IMAX和3D電影為主;美國電影票房分賬比例從13%提高到25%;增加中國民營企業發布進口片的機會,打破原先國有公司獨大的局面。
這個新協議一經達成,很快就在國內影壇造成不小的震撼。華語電影面臨的到底是一場真正的狼來了,還是一個虛空驚嚇的“狼來了”?
解讀協議中的新變化
1、
現狀:每年20部海外分賬的電影配額
變化:增加14部美國進口大片,以IMAX和3D電影為主。
解讀:其實所謂“電影配額”這個東西,說到底還是用調控的手段保護本地電影票房。這次協議中一下增加了超過50%的配額,較于以往真可謂大手筆了。但細想一下,這又是早就謀劃了多少年的必行之事。
縱觀國內票房的現狀,僅2011年一年,我國電影總票房就達到131.15億,其中國產影片70.31億,占53.6%;美國分賬影片49.1億,占37%。而WTO入世之前的2000年,總票房收入只有10億。這當中迅速瘋漲的巨大收益,讓美方越來越垂涎于中國這塊電影市場。2007年,WTO就專門成立了關于中美電影相關問題的一個小組,所以時隔五年后提出這么一個新協議,并不算突兀。
2、
現狀:美國電影分賬比例13%
變化:分賬比例提高到25%
解讀:美國大片在國內上映,勢必都要與之分賬。這次新政策一出,分賬比例一下翻了一番,美國影方一定笑開了花。美國媒體分析,這比例變動將會為美國電影產業帶來每年數億美元的收入增幅,每一部美國電影有望在中國多獲得2000萬到4000萬美元的票房提成,而3D制作電影和IMAX電影也將會在中國獲得更高的收益。
但是,分賬的提高會不會擠壓影院的利潤空間,導致電影票價上升呢?這對于影迷們來說可能是更實際的一個問題。但是換個角度想,對于院線而言這就類似于“薄利多銷”,更多大片的引進,會彌補分賬比例減少帶來的利潤下降,總體上影響并不大,所以基本上不會造成票價上漲。
3、
現狀:進口片發行由國企把控
變化:增加民企發布進口片機會
解讀:過去中國進口電影的發行,一直由中影集團和華夏電影發行有限公司兩家國有公司控制。但隨著此次協議中增加民營企業發布進口電影機會的條款,電影行業對能夠擁有進口影片發行權業務的“較勁”也會隨之開始。進口電影發行寡頭壟斷格局或被打破,對很多民營發行商將是行業性機會。而且在“十二五”發展規劃中,還大力鼓勵民營資本在文化產業中發揮效用,這對于民營發行商們來說,都是一次很好的發展機會。
是狼來了,還是“狼來了”?
我們都知道,“狼來了”是一句嚇唬人的話,沒有實質威脅;狼來了確是真真正正的災難。這次新政一出,美國電影產業喜形于色,國內一片哭喪臉。但形勢真就這么“一邊倒”,于華語電影就沒半點利嗎?
首先,任何事情都必須有刺激才會有轉折,有激發才能有進步。這次的新訂協議,就是當中的轉折點。電影圈和生物鏈一樣,其實都是一個弱肉強食的構成,大批量的好萊塢大片涌入,讓華語片人人自危,想站得住腳跟,就勢必得交出更具故事性、觀賞性更強的作品來,這就要求國內的電影無論是從劇情、演員演技,還是特效、配樂都要全面提高。國產片不是沒有機會,更加本土化、更有實用性、更貼近生活,這些都是美國大片不能比擬的,所以華語電影并不缺少可塑性和發展性。一旦把自身全面提高了,抓住觀眾會比進口大片更容易。就像去年年末《失戀33天》,票房遠高于同期其他進口影片。只有在不斷的攀比和改進中,我們才能看到質量更好的中國電影。這對于華語影壇而言,并不是一件壞事。
其次,引進的美國大片多為3D、IMAX版本為主,這是人們對視覺上的享受和刺激性的一種追求。而播放這些影片就需要專門3D和IMAX影廳。目前國內可以放3D(同時可放2D)的影廳已經達到4700多個,接近總影廳數的一半,3D影廳總數僅次于美國,而比例已經超過美國,因為增加了3D影片的引進,很多影院也會進一步增大3D影廳的數量,這對于國內院線的硬件整體水平提高是很有收效的。之前,國內基本上所有的IMAX影廳都會因為票價高、座位多、但是片源少的原因而處于虧損狀態,比如2011年,《變形金剛3》之后再無IMAX影片,這對單廳投資至少在1000萬元的IMAX影廳來說壓力很大。此次更多IMAX分賬大片的引進,勢必在一定程度上緩解IMAX影廳的片源問題。目前中國的IMAX影廳數量已達60多個,僅次于美國位居世界第二位,相信還會更多。
第三,反盜版問題應該會更加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因為國產電影的宣傳機會較多,很多熱片上檔之前就已經被“千呼萬喚”,而我國又是一個“高手如云”“人才濟濟”的國家,很多影片一上線,第一時間就會有TS槍版(影院內偷拍的版本)流出,而往往影片還沒有下檔,網上就已經能搜到高清版本的下載地址了。但是這一情況在美片上發生的幾率就很小。此次增加了進口大片的份額,那么在國產影片的保護上就要更加縝密,堅持反盜版,應該會是華語影壇呼聲很高的一項措施。
最后,也就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對于觀眾和影迷來說,無疑是個絕好的消息。因為好萊塢大片的可選性更多了,每年34部,就意味著平均每月就會有3部左右的美國大片可看;同時國內影片也會優勝劣汰,涌現出更好更有進步的作品,單純作為觀眾,這不是福音又是什么?
近期熱映大片多,新協議初見成效
在新協議出臺之后,各院線上檔的美國大片明顯增加。以2月29日UME國際影城的影訊來看,美國大片的數量甚至多于國產片,其中以《碟中諜4》的口碑最贊,《地心歷險記2》的萌點最多,還有去年那些包括奧斯卡最佳影片等四項大獎的《國王的演講》,以及新上檔的《戰馬》,還有《王者之劍》《鐵血精英》《快樂的大腳2》;而國產片只有《我愿意》《愛》《雙城計中計》和老片《新龍門客棧》壓陣,當中《愛》和《我愿意》都已在線上有了一些時日。對比之下,似乎是國產影片敗下陣來。
不過,接下來的3月份里,國產影片似乎是蓄力噴發了,僅3月8、9日兩天內,就有《桃姐》《高舉愛》《女人如花》《結婚狂想曲》等十部新片上映。4月份美片又會回擊,10日將上映《泰坦尼克3D》,20日是《超級戰艦》,都是能讓人荷包大失血的大片。這么看來,國產影片與美國大片的爭斗似乎是正式打響了,一個井噴,再一個回擊,再一個蓋火鍋,再一個回旋踢,誰輸誰贏我們得等至少一個回合才能判定。看看到下一次統計數據或者新政策出來之前,這回的這一嗓子“狼來了”到底是真是假。
本刊記者/沙茜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