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舊這個情緒并非歌壇獨有,但被利用得如此淋漓徹底,卻非其他領域可比。懷舊情緒有著宏大而復雜的時代背景,飛馳向前的社會其他領域幾乎都不曾為懷舊放慢一絲憐憫的腳步,唯獨歌壇流連駐足。懷舊原本是歌壇的搶手貨,如今卻日漸成了地攤貨。歌壇也越發像歌攤兒(好聽一點的說法是:流行音樂產業),當然,責任不全在懷舊,而懷舊倒是唯一的見證者。
曾經的流行歌壇,如今的流行音樂產業,從過分依賴懷舊已經發展到了還得靠懷舊支撐的局面。懷舊曾經是富礦,如今已經成了貧礦。不過沒關系,缺了原生礦,我們還可以靠次生礦、深加工或是廢舊翻新再利用。由此而言,此后很長一段時日,流行音樂市場還是會有舊可懷。
老歌究竟魅力何在?對于這樣的問題,不同的人會從不同的角度給出不同的答案,但也一定會有語焉不詳、詞不達意之感。究其原因,一來是根本就沒搞明白,除了老了這個不爭的事實之外,自己懷舊圖的是個啥?二來則是懷舊這個東西原本就是一種莫名的情愫,言傳不如意會。
個人理解,老歌魅力在于一種情懷。所謂情懷,就是思想訴求在審美上的一種情感投射。永遠在路上的杰克?凱魯亞克在他的《達摩流浪者》說過這樣一句話:“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70后作家李海鵬在他的一篇文章中說:“我們不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卻始終對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懷有鄉愁。”
就歌壇這一次曠日持久的懷舊而言,始作俑者及主流受眾,其所懷的舊,從時間段上來講正是處于“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與“我們不能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卻始終對一個更美好的世界懷有鄉愁”之間。在這個時間段中,流行音樂也恰如其分地承載了上述兩種情緒和情趣的過渡與轉換,而且承載得既很藝術化,也很商業化。老歌的魅力之源就在于此,老歌再利用的商業價值也在于此。
當然,還要著重說明一下:一個人的情懷絕對不可信,一代人的情懷也難免被體制化。套用一句老套的話說,情懷需要經過時代的檢驗和積淀。經過商業大潮的漂洗和扎染也是必經的過程。
喜歡過去的時代,愛現在的自己。這句話似乎最能闡釋當下很多懷舊人的真實心態。同時,這句話也非常能真切地揭示時下歌壇懷舊依然當道的根源。歌壇低迷,我們聽到的原因始終重章疊句,盜版、非法下載、科技催生的新載體……這頗像紙質媒體面對數字化電子媒體時始終揪住夕陽產業這句哀鳴不放一樣,拉不出屎來怪茅坑。
我相信一個表面信譽、內里利益的工廠會因為自己的產品滯銷或賣不上價,在怪罪市場上仿冒橫行假劣當道的同時,也采取自行偷工減料降低產品質量的做法。但我不相信一個真正的作家會因為自己的作品無人問津無法獲得更多版稅,在怪罪盜版猖獗偽文得勢的同時,會徑直降低自己的審美標準或是干脆不過腦子胡寫。
當然,不管你信與不信,曾經的流行歌壇如今已然變身為歌攤兒,反正我是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