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高校的擴招,新辦專業畢業生教育管理的難點日漸突出,主要表現在專業思想不穩定,盲目維權,價值觀偏差和紀律散漫等方面。主要從學校、教師管理隊伍兩個層面就如何加強和改善新辦專業畢業生教育管理的思路和對策展開探討。
關鍵詞:新辦專業;大學畢業生;就業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2)04-0317-02
教育部頒布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水平評估方案(試行)》(2004) 中,將畢業生不足三屆的本科專業稱為新辦專業。自中國高校擴招以來,新辦專業或新增專業方向數量成倍增加,然而新的問題也層出不窮,特別是學生到了畢業就業階段,高校的“最終產品”直接面臨市場的檢查和考驗,許多潛在的問題在此這一階段充分暴露,這給新辦專業畢業生的教育管理帶來了新的挑戰。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把“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作為教育工作的落腳點,明確指示要“積極做好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因此,認真探討新辦專業畢業生的教育和管理的難點和對策,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高等教育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邁出的重要而具體的一步。
一、新辦專業畢業生教育管理的難點
1.專業思想和情緒不穩定。許多新辦專業的學生由于得不到社會的普遍認可,或者本身對新專業就不了解,從一入學就產了厭學情緒,在大學期間不時冒出轉專業或退學的念頭,專業思想和情緒一直都不穩定。這種現象到了畢業實習階段更加突出,表現有幾個特征:第一,“癥狀”復雜,新辦專業畢業生由于對本專業缺乏自信,在就業壓力下表現有緊張焦慮、迷茫困惑、敏感多疑、缺乏自信、易激怒等,有的學生干脆質疑自己就是學校的“試驗品”,影響到整個精神狀態,學習動力不足;第二,有群體性的特征,上述不良情緒往往彌散在新辦專業的絕大部分同學中,只是表現的方式和程度不同;第三,變化快,因為該“癥狀”主要有外因引起,所以很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影響,可以從一種“癥狀”迅速變為另一種“癥狀”,也可能迅速惡化或好轉;第四,傳播廣、易感染,在一個學校內,不同新辦專業同學之間往往有“同病相憐”的感覺,某些不良情緒往往從一個新辦專業蔓延至另一個新辦專業,或從高年級到低年級。這些特征類似疫情,一旦爆發,將嚴重威脅學校的穩定與安全大局。
2.在維權意識增強的同時存在較多的維權誤區。隨著整個社會法制意識的增強,高校畢業生的維權意識也日漸增強,維權活動日趨頻繁。但是大學生維權的目的,內容和方法上存在著不少誤區。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盲目”維權,學生往往重權利、輕義務,把個人的失敗或權益受損片面地歸咎于學校,忽略了學生自身在學習上的主觀能主動性;第二,對維權價值缺乏評判,維權目的狹隘,往往抱著與學校對立的情緒進行維權,缺乏學校利益的大局意識;第三,維權方法的單一性和手段極端性并存,偏向于越級匯報,借助新聞媒體炒作造勢,甚至采取罷課、靜坐、游行、上訪等手段;第四,維權活動不規范,具有隨機性和被動性,處于無序狀態[1]。這些誤區的存在,阻礙了學校正常的教學管理秩序,對高校的穩定、發展帶來了負面影響,是處理畢業生教育管理中新難題之一。
3.價值觀出現偏差,功利主義表現突出。由于社會上多元文化的影響,當前畢業生的價值觀發生了很大變化,講實惠、重名利、怕艱苦的傾向不同程度地表現出來了,只要有利于就業的就相對表現積極,反之,則應付了事。表現在較多方面,比如:入黨動機不夠單純,學生往往在畢業前夕爭著入黨,以便為就業增加砝碼;參加社會活動前要問綜合測評有沒有加分;實習分配時鉤心斗角;業務學習只求畢業不求鉆研。
4.問題學生增多,區域分散,管理難度加大。 在畢業實習階段,畢業生的紀律相對松懈,“問題學生”增多。特別是新辦專業的學生,逃課現象特別嚴重。他們感到前途無望,借口考研、考公務員、面試、參加招聘會等經常逃課;有些學生學習成績太差面臨難以畢業的境地,或者干脆鋌而走險考試作弊;有的學生因各種壓力誘發精神心理障礙,或出現自殺傾向等等。另外,由于畢業生分散外地實習,溝通交流不便,增加了問題產生的幾率,也給教育管理增大了難度。無怪乎有人把畢業實習階段稱為“多事之秋”。
二、加強和改善新辦專業畢業生教育管理的思路和對策
1.貫徹落實“依法治校”“以人為本”的方針,構建和諧校園。高校的主體之一就是學生,“以人為本”體現在高等教育中就是“以學生為本”。高校應堅持“以學生為本”的管理理念,大力推進依法治校,重視對學生合法權益的保護,減少在教育、管理和服務中侵犯學生合法權益的行為發生。
“依法治校”首先要建設和完善相關制度,比如建立學生組織與學校的對話、對等機制,完善對學生作出處分或其他不利影響時的陳述、抗辯聽證申訴等程序和救濟制度,做到有法可依,對涉及學生切身利益的制度,要強調學生的參與權;重要情況要及時通報,保證信息透明,公開;學校應成立專門的學生申訴委員會受理學生申訴;申訴委員會應淡化行政色彩,其構成應有明確規定,其中學生比例不得少于1/3。要正確看待學生的權利,不能因顧忌學生“維權”而放棄自己的管理職責,力爭在鼓勵學生實現其合法權利的過程中,增強其責任意識和對學校的歸屬感 。
“依法治校”還表現在申辦新專業務必合法合規,新辦專業的開設需經上級教育主管部門審批,要承諾與兌現招生簡章的各項條款,高校應嚴格履行“責任主體”的義務,向家長、考生負責,向社會負責。
2.加強畢業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心理教育。高校教育工作者要主動適應新形勢,努力探索思想教育工作的新方法、新途徑,除對學生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培養學生各方面素質、能力外,還要有針對性的開展畢業生的思想道德和法制、心理教育。
對新辦專業畢業生中出現的盲目維權現象,要注重引導,使學生正確認識成才道路上內因與外因的關系,認識到管理理念的更新、辦學條件的改善、教學水平的提高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不能苛求一蹴而就。高校的發展與學生的成才需要教學雙方的共同努力,不能把成才與否歸因于外部環境而放棄自身努力。要教育學生正確理解學生維權與高校發展之間的雙贏互動關系,使學生認識到依法維權是學生提高綜合素質、順利成長和高校穩定、發展所必須。
把思想道德、心理素質教育同就業指導工作結合起來是新形勢下畢業生教育工作的一個新思路。就業思想教育,一要講求實效,二要注重導向。要針對大學生在新形勢下擇業觀的變化,有的放矢地把人生觀、價值觀教育滲透到就業指導工作中去。對于個別問題嚴重的學生應加強個別心理健康教育[2]。
3.以“就業”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學生順利就業是學校教學質量和核心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標志,學校必須適應新形勢,采取相應改革措施 ,對畢業生以“就業”為中心開展各項工作。
首先,對新辦專業,學校要適時適當向社會進行推介和宣傳,增加新辦專業的市場認可度。其次,積極拓寬就業渠道。學校可以充分調動學校學科帶頭人和專家、學者、骨干教師力量及各專業教研室老師的積極性,運用他們所做課題和科研項目的優勢和在相關專業、行業的影響力,全方位、多渠道地為畢業生就業引薦用人單位。最后,做好就業服務工作。就業指導老師要熟悉每個畢業生的自然情況,了解其就業愿望,為學生與用人單位的結合作媒介,耐心細致地幫助學生了解相關就業政策,解決每個學生遇到的疑難問題,為畢業生搭建就業平臺,收集就業信息[3]。
4.暢通信息渠道,增加個別教育。學校領導與學生應建立有效的溝通機制,及時妥善處理各種矛盾,比如開設校長熱線、校長信箱、校長接待日等,定期組織安排校領導和學生的對話會、座談會,達成有效的溝通和交流,讓矛盾消失在萌芽狀態。
負責畢業班工作的輔導員、班主任應加強與學生的溝通,及時掌握學生的思想動態和心理變化,對問題學生應開展個別教育、找其談心,幫其找出問題的癥結,耐心疏導。
對于新辦專業,一旦出現不穩定的群體意見,及時做好面上教育與“個談”工作。“個談”主要對象是群體性事件的“學生骨干”,及時發現,及時溝通,充分化解“學生骨干”在群體性事件中的作用。
5.建立新辦專業畢業生信息反饋即時跟蹤機制。學校對走上工作崗位的新辦專業畢業生應定期進行跟蹤調查,并把它作為一種制度確定下來。高校利用這種跟蹤機制,定期與用人單位、畢業生進行聯系,收集用人單位的反饋意見和畢業生的需求,根據反饋回來的用人信息和市場需求的變化,了解用人需求信息的發展動態和知識更新方向,及時調整專業結構和人才培養模式,進一步改進課程體系、專業體系,使學校的課程設置與社會需求緊密結合,為提高畢業生的一次就業率打下良好的基礎。
探討新辦專業教育管理的難點和對策,正確處理高校面臨的各種矛盾,構建充滿活力,安定有序的和諧校園,既是當前大學生教育管理工作創新之必須,更是實現學生成才,實現高校又好又快發展雙贏結果之使然。
參考文獻:
[1] 李莎莎.大學生維權的誤區及對策研究[J].中國成人教育,2007,(1):15-16.
[2] 張洪波.如何加強高校畢業班教育教學工作[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1,(4):49-51.
[3] 梁虹瑜.中國大學生就業指導研究[D].武漢:武漢理工大學高等教育學專業碩士論文,2006:11.
[責任編輯 陳 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