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政執法工作對我國水環境保護、水資源的合理利用有著重要的意義。受河流流向、上下游環境等問題影響,在水政執法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渠道跨省區異地水政執法的情況。本文以黎河為基礎就水政執法工作開展的重點、存在問題與對策等進行了簡要論述。
黎河作為引灤工程的前沿,地跨河北省、天津市兩行政區域,水政執法工作涉及工程管理、供水管理、水環境管理、與地方政府部門協調執法等問題。多年來,積累了一些工作經驗與大家進行交流,不妥之處輕批評指正。
1抓好水法宣傳,搭建共建保水護水網絡平臺
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決定了水行政執法的難度。水法宣傳作為黎河水行政執法的有力工具充分展現出來。一是通過水法宣傳可以增強水政執法人員與地方百姓的接觸,融洽氣氛。二是通過宣傳讓沿河企業、村莊群眾了解保水護水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三是為水政執法鋪墊了基礎。在宣傳過程中我們經常接觸的是百姓,取得他們的支持才是我們完成水政監察任務的法寶。
水行政執法靠宣傳是不夠的,還要取得地方政府的支持和理解。由于特殊的執法方式(天津市規章在所轄區域不適用,河北省規章缺少執行程序),法律支持較少。根據此種情況,我們采取了與地方村莊、企業共建共管方式。即在宣傳的基礎上,與他們簽訂了《共建共管保水護水責任書》,由我們出一定的補助資金,村和企業出部分資金和人力,參與周邊環境、樹木、堤頂道路的管理。實踐證明,這種方法較為實用,效果明顯。
2抓好隊伍建設,構筑學法用法執法體系平臺
行風評議工作是抓好對區建設的一項基本工作。為規范我處水政執法人員執法行為,使執法人員正確履行法定職責堅持文明執法,樹立水利行業良好形象,結合我處異省異地執法的特殊情況,在水政處的指導和處黨委的領導下,依靠廣大職工群眾在落實行風評議實施方案的基礎上,有計劃、有組織、有步驟的對我處水政執法隊伍的行風進行了公開評議。首先是領導重視。成立了行風評議領導小組;制定了評議實施方案;確定了指導思想和工作目標;制定了評議原則并規定了評議內容;召開了動員大會。二是通過民主評議、社會評議、設立評議投票(舉報)箱、民主監督、評議抽查、自查自糾、評議總結等程序規范評議實施過程。三是在評議期間結合今年水政工作開展學法用法執法活動,搭建體系平臺。主管領導親自抓,人員學習實行點名制度;執法過程實行評查、反饋、監督制度。這些工作的開展促進了水政執法人員自覺學法用法的自覺性,提高了執法隊伍的整體業務素質和執法能力。
3抓住主要矛盾,建立良好的水行政執法秩序
由于我們是跨省異地執法,法律依據少(天津市規章在所轄區域不適用,河北省規章缺少執行程序)。針對這一主要矛盾,我們在實施水政監察、公安、工程管理三位一體巡控機制的基礎上,充分利用《天津市與河北省遵化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精神,與遵化市地方環保、礦山、公安、沿河鄉政府實施戰略合作。成立了戰略合作領導小組,制定了戰略合作實施方案,建立了資源共享、信息共享聯合執法,共同打擊各類隨時違法行為的平臺。在案件的調查方法、查處過程、案件定性、案件處理等方面依據國家法律法規進行規范化處理。在2011年我們查處的25起水事案件中沒有一起違規現象,避免了違法執法、違規執法現象的發生,同時也減少了執法部門之間案相互扯皮、推諉的矛盾,建立了良好的水行政執法秩序。
4如何解決存在問題,探索解決水行政執法難題
4.1 存在問題
目前,執法依據仍然是阻礙這些水行政執法的攔路虎。跨省區異地執法工作,不僅是引灤工程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其它引水工程也可能存在類似情況。一般來說,對于水事案件立案查處依據的是上位法和地方性法規中的相應條款,跨省區引水工程國家沒有制定相應法律,地方性法規沒有依據可依,只能依據上位法進行立案查處。涉及引灤管理的水事案件不外乎兩種:一種是偷取水、采砂、排尾行為;一種是侵占河堤、亂堆亂放行為。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等相關法律進行查處時,因缺少細化、量化,致使依據的法律條款不準確,地方規章雖有據可查,執法人員缺少該規章的執法資格,使案件得不到立案查處。
4.2 解決方法的探討
一是著力普法,營造氛圍。要搞好水法律法規的宣傳,從環保建設、環境建設、供水工程安全建設入手,以“六五”普法活動為契機,把“世界水日”、“中國水周”、“水法宣傳周”、“12·4”全國法制宣傳日等活動與日常宣傳結合起來,從而達到進一步強化全社會重視,群眾自覺遵守水法律法規的意識,營造一個良好的法制環境。
二是部門協調配合,加強現場管理。實施現場執法是水行政執法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工作的難點所在。執法人員現場執法的執法力度大小、措施是否得力,直接影響執法效果。特別是在跨省區異地執法的情況下,缺少地方執法部門的配合,往往達不到預期的效果。因此,要主動加強與地方執法部門的聯系,增強協作意識,強化責任意識,充分利用各部門職能,聯合執法,解決好現場執法權限不能滿足執法需求現象。
三是積極推進立法工作。為彌補執法依據不足,提高依法執法效力,呼吁國家立法部門制定跨省區涉河工程管理方面的法律或法規,從法律效力、管理內容、權限、適應條件等方面入手,為現代化水利事業建立良好的互動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