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機務管理為視角就工程及遠洋船舶特征、管理策略進行了探討,對規范管理秩序、提升綜合管理水平,創設顯著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有重要的實踐意義。
1工程船舶特征及有效管理策略
1.1 嚴格把關、杜絕各類密封不良損壞
工程船舶挖泥工作主體采用港口作業模式,有時也會進行遠距離航行,具有相對穩定的工作環境。隨著船舶設備的長期使用運作其會逐步呈現出備件不足、設備老化等現象,進而增加了管理工作難度,呈現出普遍的拉桿封漏水、泥門漏泥、娓軸封漏油等現象。對于抽屜式的泥門,其密封程度的優劣密切相關于泥門框狀況與大牽條之中小牽條的相應位置。漏水的主要成因在于密封座發生腐蝕、船體產生變形,座孔與拉桿不同心進而引發了密封填料喪失保護作用。為有效解決該類不良現象我們應將舊封座駕割除并進行新座的重新加工,基于拉桿軸線為核心進行重新燒焊處理并合理定位安裝。目前新一輪建造的船舶一般采用轉板式或錐盤式泥門,令管理操作相對簡單,基于其泥門采用外開形式,因此較易由于擱淺而引發桿及泥門產生變形,由于工程船舶長期于淺水區進行施工,并頻繁的倒車、正車、擱淺、振動以及在推進器底部不良纏入異物,進而較容易引發娓軸密封產生不良損壞。基于這一現象在進行娓軸密封裝配階段,相關輪機長應嚴格做好現場把關管理,科學選擇適應性互流罩尺寸并將其焊接牢固,進而有效預防不良的外物纏入現象。就耙吸式挖泥船來講,其每條船由甲板機械至泥門拉桿均包含十余處應用液壓的油缸,其柱塞鍍層表面倘若遭到破壞,便會在海水的侵襲下極易形成腐蝕現象并逐步產生麻點進而令油封產生漏油現象。值得關注的是,目前陸用柱塞其表面僅有零點零五毫米左右厚度的鍍層,因而極易產生剝落現象并腐蝕海水柱塞本體,因而不易進行裝船使用。我們應將船用油缸的表面柱塞鍍層厚度提升至0.07mm~0.12mm,進而有效強化其防護耐腐性能。
1.2 科學設計維修方案、全面提升航修效率
伴隨港口中各類吹填工程的持續增多,相應的絞吸挖泥船舶實現了廣泛的應用,在該類工程船舶服務工作階段,我們需要將位于海底的泥沙利用泥泵吹吸至指定的岸上區域。柴油與泥泵機在服務工作階段需要滿負荷的持續運作,因而其磨損必然相對較大,在每次航修階段勢必會耗費較多的物力人力資源,反復對泥泵泵殼、襯板、葉輪進行堆焊。為有效提升航修效率我們可科學設計維修方案,位于磨損部位將錳鋼板或耐磨材料鑲嵌其中,必要時我們還應位于表層再一次填補耐磨焊條一層。局部堆焊的維修操作每次不應過多,進而有效預防船舶葉輪、泵殼等部件產生較大變形進而不良報廢。一些船舶采用不銹鋼焊條進行堆焊處理,實則該類做法不僅耗費材料,同時也無法營造良好的耐磨效果。因而為提升泥泵效率,我們應控制葉輪與襯板的工作間隙為五毫米上下。同時,我們應充足配備襯板與葉輪備件,進而便于及時更換,實現一邊施工一邊維修,提升工作效率。較多絞吸挖泥工程船舶在船位移動階段需降落或提起鋼樁,倘若該環節操作不當便會令油缸過大的承受側推力,很容易導致其油缸變形彎曲,無法令柱塞落位,因而相關操作人員不應粗心大意,同時我們應強化機務監督管理,進而杜絕各類不良安全隱患。另外對于服務老齡化的傳播船舶我們應適應性提升保養維修力度,合理消化進口船舶技術,在必要時應采取代替或改進措施。對于新建船舶我們應嚴格依據說明書標準要求操作,合理調整各工況參數。
2科學管理遠洋運輸船舶
2.1 有計劃開展保養維修,科學創設緊急應急預案
遠洋運輸船舶具有較大的流動性,與本土補給基地距離較遠,加之不同海上航區的風浪顛波與較大溫差,極易令船舶出現這樣或那樣的問題,因此相關機務管理人員應有效提升緊急處理事故的綜合能力。在保障機電設備持續服務運行基礎上,我們應有計劃做好保養維修。在航行進程中我們應依據下一航程合理提出潤料、燃料與物料申請,依據國際海事相關規定對航行產生的油污水與肥料進行科學處理。在嚴寒冰區航行階段,我們不僅應做好對各類船舶機電設備的保暖防寒工作,合理調節機器水溫、油溫,同時應創設科學應急預案,進而有效預防海面浮冰形成海底堵塞現象。倘若船舶在炎熱海域行駛,我們應有效預防運行設備出現較大熱負荷。倘若在大風浪環境航行我們應適應性控制轉速,預防主機飛車或產生超負荷現象。
2.2 嚴格控制操作標準,避免不良事故發生
在船舶停靠港岸之前我們應全面了解各個港口國法規法律,進而避免不必要的事故糾紛發生。同時我們應完善配備起吊甲板設備,以供開倉吊貨應用。對各類應急設備我們應完善調試,進而便于緊急應用與PSC檢查。另外我們應依據駕駛臺相關指令做好重油、清油轉化并準確進行操車。為片面實現控制運輸成本目標,一些遠洋船舶會采用高含硫量的較差燃油,因此相關機務管理人員應投入較多精力,充分認清使用劣質燃料油具有流動性低、粘度大,不便于水、油與雜質的有效分離,甚至還會導致燃油管道被淤塞的不良現象。因此為滿足燃燒霧化條件,我們應嚴格控制燃油加溫、使用鍋爐、油渣、油水分離、溫度、粘度、壓力控制調節操作標準,確保不出現任何環節問題對安全航行造成不良影響。
2.3 增強安全意識、勤于自檢,合理整改
隨著社會大眾對環保、安全意識的持續增強,相關國際海事機構組織不斷修訂補充防污公約,提出高水平嚴格要求,我們應加大對遠洋船舶的維修管理力度,創設有效、科學的安全防護策略,不僅對船舶的消防、救生、防污設備進行嚴格的要求與定期檢查,同時還應強化機電設備、甲板透氣孔濾網、輔助機艙機械的綜合檢查與管理。實踐中我們應做到責任到人、分工明確、勤于自糾自查、規范船貌、船風,保障遠洋船舶各部件設備始終處于優質工作狀態。另外我們還應依據規定進行相應圖紙、資料、體系文件、證書與設備的完善配備,針對港口國有可能存在的各類狀況組織全員認真學習相關理論知識、合理填寫臺賬。做到前后內容一致、經得起推敲檢驗。在迎檢階段我們應確保各部門工作人員全面到位、團結配合、嚴格演戲,查缺補漏,發現問題應立即整改,確保在離港之前全面完成,對于短時間無法完成的整改項目我們應誠懇解釋并承諾立即安排維護修理,進而限期改正,避免令遠洋船舶長期滯留,引發不必要的經濟損失。
3結語
總之,針對工程與遠洋船舶的現實特性我們只有樹立謹慎、科學的管理態度,制定完善的機務管理策略,才能充分激發工程、遠洋船舶優勢潛力,令其在優質的機務管理中提升運行服務效能,創設綜合效益。
參考文獻
[1]劉芳武.船舶管理[M].哈爾濱工程大學出版社,2009.
[2]楊忠良.擔任機務監督的幾點體會—責任和能力[J].航海技術,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