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什么寶寶總是晚上哭個不停呢?
當出現寶寶白天正常,入夜啼哭不安的現象時,便可稱之為“小兒夜啼”。
對于夜啼,我國古代已有較深遠的認識。《圣濟總錄》中認為嬰兒氣弱,臟腑有寒,每至昏夜,陰寒與正氣相擊,則神情不得安靜,腹中切痛,故夜啼。《小兒衛生總微論方》則提出,小兒夜啼者,證候甚多,其所專者,不出三種:一者冷,二者熱,三者邪祟;即所謂“寒則痛而啼,熱則煩而啼,驚則神不安而啼”。
如何應對小兒夜啼?
遇到寶寶夜啼不安,爸爸媽媽應該先確定導致小孩哭鬧的原因。
生理性的哭鬧
小兒饑餓、口渴、過冷、過熱、尿布濕了、周圍環境嘈雜等原因導致的哭鬧,當解除原因之后,寶寶的啼哭就會自然停止。
不良生活習慣導致的哭鬧
應該根據實際情況合理調整寶寶的生活規律,必要時可以請兒童保健醫生給出指導。
病理性哭鬧
假如寶寶的哭鬧找不到確切原因,家長就需要考慮存在病理性哭鬧的可能了。
比如,口腔潰瘍往往在吃奶或進食時哭鬧;鼻塞的嬰兒吃奶時會因鼻塞影響呼吸而哭鬧;發熱、頭痛、腹痛等可使寶寶反復或陣發地哭鬧,如用手撫摸疼痛不適之處,并可伴有嘔吐、發熱、面色蒼白、排便異常等表現,此時一定要警惕腦膜炎、腸套疊、腸痙攣、急性闌尾炎、腹股溝疝等重大疾病發生的可能。當遇到類似情況,家長則應該盡快帶寶寶就診,以明確病因,及早治療。
中醫看小兒夜啼
中醫認為小兒夜啼常因脾寒、心熱、驚駭、食積而發病。
脾胃虛寒。脾胃虛寒的小兒多面色青白,四肢欠溫,喜伏臥,腹部發涼,彎腰蜷腿哭鬧,不思飲食,大便溏薄,小便清長。舌色淡,苔白,指紋淡紅。治宜溫中健脾。
心熱受驚。此型小兒多面赤唇紅,煩躁不安,口鼻出氣熱,夜寐不安,一驚一乍,身腹俱暖,大便秘結,小便短赤。舌尖紅,苔黃。治宜清熱安神。
驚駭恐懼。多見夜間啼哭,面紅或泛青,心神不寧,驚惕不安,睡中易醒,夢中啼哭,聲慘而緊,呈恐懼狀,緊偎母懷,口唇舌色無異常變化。治宜鎮驚安神。
乳食積滯。癥見夜間啼哭,厭食吐乳,噯腐泛酸,腹痛脹滿,睡臥不安,大便酸臭,舌色或淡或紅,舌苔厚膩,指紋紫滯。治宜消食導滯。
小兒夜啼食療方
生姜紅糖水
組成:生姜10克,紅糖15克。
做法:生姜切片,加適量紅糖,水煎服。
功效:溫中散寒。
主治:小兒夜啼,脾胃虛寒夜啼,大便溏泄,腹中冷痛者。
四君粳米粥
組成:黨參10克,白術10克,甘草3克,茯苓10克磨粉,粳米50克。
做法:黨參、白術、甘草加水1000ml,文火煮約1小時,取湯去渣,加粳米煮至將熟,加入茯苓粉,煮沸稍放涼即可喂食。
功效:健脾益氣和中。
主治:小兒脾氣虛弱,夜啼,納差,大便溏爛者。
赤小豆飲
組成:赤小豆、白糖適量。
做法:赤小豆加水煮爛后酌加糖,代茶飲。
功效:清心熱安神。
主治:小兒心熱,夜臥不寧,多夢易驚,口干多飲者。
龍眼飲
組成:龍眼肉10克。
做法:開水焗服。
功效:寧心安神。
主治:小兒夜眠不安,易驚易醒,手足心熱者。
百合蓮子湯
組成:百合、蓮子各30克,可加冰糖適量。
做法:材料洗凈,加適量水共煮熟。
功效:清心養神。
主治:小兒夜眠不安,驚惕易醒,手足心熱,盜汗,口干多飲者。
桔皮小米粥
組成:桔皮5克,小米適量。
做法:材料洗凈,加適量水煮粥。
功效:和胃安神。
主治:小兒傷食,夜寐不安,納差,腹脹者。
推拿手法調理
手法之一:揉總筋
方法:總筋位于腕橫紋掌面中點,用拇指或中指端揉100次。
功效:清心瀉熱,適合心熱受驚而夜啼的小兒。
手法之二:清天河水
方法:用食指、中指指面自腕推至肘,推100次。
功效:清熱解表,瀉火除煩,清天河水清熱而不傷正,不傷陰,故適合一切虛實之熱證,煩躁不安、口渴、口舌生瘡等夜啼小兒皆可用。《秘傳推拿妙訣》中有云:“臨晚啼哭,心經有熱,清天河水為主。”
手法之三:摩腹
方法:用全手掌或四指掌面摩腹3~5分鐘。
功效:健脾和中,理氣消食。逆時針慢速摩腹為補法,適合脾胃虛寒而夜啼的小兒;順時針較快速摩腹為瀉法,適合食積腹脹而夜啼的小兒。
手法之四:調脾經
方法:在拇指大魚際側從指尖至指根之間直推100次。向心方向推稱補脾經;離心方向推稱清脾經;來回推法稱調脾經。
功效:補脾經:健脾和胃,補益氣血;清脾經:清熱利濕,消食導滯;調脾經:調和脾胃。脾胃虛寒或食積的患兒可選擇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