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來乍到,我對這一切都很陌生,我很害怕,哪怕是丁點兒的聲音,我都怕怕。
媽媽,請你用寬大的手保護我,陪我征服每個“怕怕”!
我害怕什么?
我會長大,“怕怕”也會“長大”
6個月以內(nèi)的我,聽力極為敏感,稍大的噪音也會讓我很不安。我還不能說話,只能用我的身體告訴你,我會嚎哭、四肢震顫、眼神中充滿著恐懼。
這時,我希望媽媽爸爸可以在我“怕怕”時抱抱我,輕拍我的背部,哼唱我們一起唱過的歌曲。如果可以,讓我聽聽媽媽的心跳聲,媽媽的心跳聲我最熟悉,“噗通、噗通”好像回到溫暖的子宮里一樣。
6~9個月時,我的本領(lǐng)大了,開始走出家門,挑戰(zhàn)陌生的環(huán)境了。“害怕陌生人”成為這一階段的恐懼主題。而且,這時的我會抗拒洗澡,會因恐懼而大哭。
不要把我單獨留在陌生環(huán)境里,也不可強行把我交給別人抱。與此同時,媽媽爸爸要留在我的視野范圍內(nèi),盡量不要給我“單獨留下”的壓力。此時,不要強行把我抱進浴缸,。你們可以放上漂在水面上的塑料玩具,我會在可愛的玩具吸引下逐漸戰(zhàn)勝恐懼。
9~24個月,這一階段,媽媽要上班了,“第一次分離焦慮”開始出現(xiàn),如果這一階段還伴隨著斷乳、分床等,我會更加害怕媽媽突然“消失”。
媽媽離開時要正式與我say good-bye,并在承諾的時間內(nèi)歸來。慢慢地,我就不怕和媽媽說再見了。
2~6歲,我慢慢長大,見識的東西多了,害怕的東西變得越來越豐富了,恐懼體驗也變得越來越個性化,可能會出現(xiàn)比“感受性恐懼”更高層次的“預想性恐懼”。
好比說,雖然我沒打過“吊瓶”,但只要見到護士姐姐的白大褂,就感覺到打針一定會很疼的,處于自我保護,我一看到白大褂、一看到那長長的針頭就會放聲大哭。
我會害怕生病、死亡、獨處、黑暗還有怪獸,但是隨著年歲的增長,我會變得勇敢起來。能不能及時克服恐懼,就要看媽媽爸爸能不能給我足夠的安全感,你們的聆聽、理解、安慰是我最有效的強心針。還有更重要的是,不要用恐嚇的方式“教育”我,“恐嚇”多了,我就信以為真了。
我為什么會害怕?
我害怕,不代表我膽小!
引起我“怕怕”的原因有很多,心理學家?guī)臀覛w納了以下這些:
熟悉的情境發(fā)生意外的變化
對于生活中事情,我常常會“預存”很多方法。當熟悉的情景出現(xiàn)時,就會調(diào)用相對應(yīng)的方法。而當情境變化時,本已掌握的對付方法突然“失效”,我就會感到非常焦慮和不安,非常恐懼。
受他人恐懼情緒的感染
有時候,我看到別人很害怕,很緊張,我也會不自覺的坐立不安,受到感染。好比說,聽到恐懼影片中人在驚恐狀態(tài)下的喊叫,我便立馬感到毛骨悚然。
后天的經(jīng)驗所致
所謂“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如果受到恫嚇或遇到的刺激較強烈,以后即使碰到輕微的刺激也會產(chǎn)生強烈的反應(yīng)。如最初被一黑狗咬過,由怕黑狗到怕所有的狗,繼而怕所有的四足動物。這是一種心理泛化的作用。
除了以上的原因外,下列的原因更加復雜,影響更加深遠!
傷害與威脅帶來的恐懼
受到欺負、威脅和傷害而產(chǎn)生的恐懼行為往往會扭曲爆發(fā)出來,我會哭泣、發(fā)抖、出汗或進行瘋狂地反抗、暴打親人等。
孤獨和無助帶來的恐懼
弱小無助,抗爭無法,救援無望,處境危險。過度的驚恐會讓我退縮、發(fā)呆、躲避、默不作聲、呼吸困難。這些驚恐駭人的時刻會給我留下深深的記憶,即使脫險之后仍常會感到恐懼揮之不去。
過度保護帶來的恐懼
和媽媽爸爸去幼兒園。一到幼兒園,父母就特緊張,總是回頭看。我覺得幼兒園好像很危險,好像父母不在身邊就會發(fā)生什么可怕的事情。
父母,親人的過度體貼會增加我的的恐懼和依賴,使我越來越怯弱。
如何讓我不再“怕怕”
堅強不是“不怕”,是勇敢面對“怕怕”
爹娘,你可以做以下的事情,和我一起面對“怕怕”。
語言解釋法
兒童懼怕某事物,常是因為無知,不了解該事物。一旦明白真相,其恐懼心理便會自然消除。如對雷電的恐懼,可向兒童說明雷電產(chǎn)生的簡單道理,甚至可以帶小朋友去科學館,體驗真正的大自然威力,從而消除他對雷電的恐懼。
轉(zhuǎn)移注意法
當兒童看到、聽到所怕的事物時,成人可用玩具或語言來分散他的注意力,使其注意力從懼怕對象上轉(zhuǎn)移,從而忘掉恐懼。
系統(tǒng)脫敏法
當兒童懼怕無需恐懼的事物時,成人可誘導他接近所怕事物,久而久之,他便會見怪不怪,習以為常了。國外有位叫瓊斯的心理醫(yī)生曾利用這種方法治療過一名患\"恐貓癥\"的男孩。
榜樣示范法
父母是寶寶的第一任老師,其言行會給孩子潛移默化的影響。媽媽爸爸要做一個勇敢的榜樣給孩子,積極面對生活中的困難。當孩子遇到恐懼的事情時,媽媽爸爸要挺身而出,給以正確的指導,引導孩子面對恐懼。這樣的角色,更多的應(yīng)該由爸爸來演繹,男性的力量和果敢給予孩子更大的安全感,使他們更有勇氣面對恐懼。
如何判斷我受驚嚇了?
有時候,媽媽們會發(fā)現(xiàn),我們小寶寶被嚇著了,會“面不改色”,十分淡定。但,這只是表象,怎么樣鑒別我是不是被嚇著呢?
第一看睫毛,如果睫毛根根分開,可以肯定的說孩子不是被嚇著了而是病了,如果孩子睫毛打縷(幾根粘在一起),則說明很有可能是被嚇著了;
第二看虎口,伸直食指和大拇指如果看到虎口上有一根青筋,說明很有可能是被嚇著了;
第三看大便,如果孩子大便顏色呈綠色,說明很有可能是被嚇著了(第三條對一歲半以下的孩子很實用) 。
我被嚇著了,怎么辦呢?
語言和撫觸安慰
寶寶一受到驚嚇,媽媽立刻用輕柔的聲音安慰寶寶,同時進行肌膚的觸摸,如用手順著寶寶頭發(fā)輕撫或者輕拍背部。親人的聲音和肢體接觸能很快讓寶寶得到安全感,最大程度地起到安撫作用。
轉(zhuǎn)移注意力
換一個奇怪的姿勢抱寶寶。如讓寶寶臉朝下趴在你的手臂上,用你的手掌托起他的臉;也可以左手輕輕地晃蕩,右手輕輕撫摸寶寶的背。視野掉了個頭,寶寶會感覺奇怪,就忘了剛才受驚的事情了。
溫柔地朝寶寶的額頭連續(xù)吹氣,他會立刻眨眼、深呼吸,重復幾次他就忘了自己為什么哭。不過,你得肯定你沒有傳染病。
來一點小噪音。吸塵器開小檔、收音機調(diào)到兩個電臺之間、錄音機放空帶,信不信,寶寶會聽得昏昏欲睡。
理療恢復
用嬰兒潤膚乳涂抹在寶寶的食指和中指尖的中心位置上,并加以輕揉,大約30~50下,寶寶會很快安靜下來;如果寶寶因受驚不能入睡,你就用自己的指端按在寶寶十指的指頭穴,每個手指按5下,對幫助寶寶入睡很有效。
藥物療法
家中常備的“定驚”藥物通常有牛黃抱龍丸、珠珀猴棗散、珍珠粉、保嬰丹、嬰兒素、小兒至寶素等。由于藥物中含有朱砂成分,給寶寶使用時,要特別注意分量。
家庭里不要將電話機放在嬰兒旁邊,尤其是不能放在嬰兒床附近;
不要在寶寶睡覺的房間看電視,不要大聲說話;
叫寶寶起床時,也不要聲音太響,應(yīng)當輕輕地叫寶寶的名字,讓他慢慢醒過來。
此外,帶寶寶外出時間不宜過長,盡量避免去擁擠、嘈雜的公共場所;如果外出時寶寶哭鬧,最好馬上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