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走出家庭,進入幼兒園,寶寶會成長一大步,需要寶寶適應集體生活這一關,集體生活給孩子帶來哪些挑戰?媽媽們要心中有數哦,這樣才有助于寶寶度過集體生活危機。
幫助寶寶度過集體生活5大危機
分離焦慮
寶寶入園分離焦慮是家長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無論家長怎樣安慰寶寶,他都不愿意家長離開他,把自己單獨留在幼兒園;家長強行離走,就會響起寶寶撕心裂肺的哭喊,不禁令家長憂心忡忡。然而,絕大部分入園的寶寶都要經歷分離焦慮這一關,而且在家長的積極引導下,寶寶都能安全度過這一關,并且獲得心智成長。
鋪墊分離心理經驗
分離是日常生活經常出現的現象,每個人都要培養應對分離的心理素質,家長要為寶寶坦然接受分離現象鋪墊心理經驗。孩子很小的時候,都可以學會自己單獨玩一會兒,家長在保證孩子安全的前提下,可以遠遠地看著孩子,不要總是陪在孩子身邊,減少親子過分依戀。平時媽媽外出的時候,一定要當面與孩子告別,告訴他自己干什么去了,什么時候回家,鼓勵寶寶等著媽媽回來;并讓寶寶看著媽媽走,跟媽媽說再見;這樣就幫助孩子學會必須忍耐分離,并對媽媽回家充滿理解、期盼與信任,對分離建立安全感。
帶領寶寶正視分離
正視入園分離所帶來的心理壓力,是對寶寶有益的成長經驗。有的家長采取趁孩子不注意的時候悄悄離開,或者放下孩子、轉身就走等不辭而別的方式,這樣不但不能減少孩子的分離焦慮,反而破壞孩子的安全感與信任感,并對分離產生強烈的恐懼心理。媽媽可以蹲下來對寶寶說:“媽媽知道我走后你很難受,但是媽媽必須要上班。如果你難受就哭一會兒,你是想哭5下,還是想哭10下?媽媽陪著你?!睂τ诤⒆觼碚f,不讓他哭,他做不到;讓他少哭,他做得到。孩子的情緒壓力得到適當釋放,有助于降低分離焦慮程度。
帶上心愛的小物件
陌生、孤單會加劇焦慮體驗,讓孩子帶上自己的依戀物則有助于撫慰情緒。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玩具、圖書或者媽媽的小毛巾、家里的小枕巾等等,把它當成陪伴自己上幼兒園的好朋友,想家的時候可以看看它、摸摸它,對它說說心里話,都是消解焦慮情緒的好辦法。
避免消極心理暗示
平時千萬不要說“你再不聽話,就把你送到幼兒園”之類的話;同時,家長不要顯得很脆弱,流露出憐惜和不舍之情,刺激孩子對分離產生敏感的情緒;還有的家長躲在教室外或者大樹后面觀看卻被孩子發現,或者孩子一哭就立即沖進教室,也會招惹孩子的分離焦慮情緒。
入園后生病
新入園寶寶容易得病的一個主要原因是集體生活中孩子之間交叉感染造成的。于是家長就擔心了:總不能一有小朋友生病就把孩子接回家吧?實際上,與人接觸少的孩子未必就是健康有抵抗力的,新英格蘭醫學期刊公布的一項研究指出,適度地讓孩童感染疾病,反而對免疫系統有強化鞏固作用,從長遠的發展過程來看,這將幫助孩子增強抵抗力,體質也將逐漸改善。家長要以積極的態度幫助孩子一起度過難關。
提醒孩子多喝水,養成隨渴隨喝的習慣。白開水的保健功能是任何飲品都不能代替的,當發現孩子的小便不是清亮透明的,就更要注意讓孩子多喝水了。如果他一開始不喜歡喝,可以一次少喝點,一天多喝幾次。
如果孩子生病了,就把孩子接回家積極治療,痊愈以后還應該堅持送他上幼兒園,這是一個增強孩子的適應性和抵抗力的過程。
鼓勵孩子什么都要吃,保證營養均衡。
維持良好的生活習慣。為了配合幼兒園的生活,即使節假日也保持早睡早起。
隨時鍛煉身體,經常帶孩子做適當消耗體能的運動,不能總是“靜坐”。
不會自我服務
寶寶離開家庭的呵護,走進幼兒園,雖然也有老師的照料與幫助,然而如果寶寶的獨立自理能力強一點,對幼兒園的生活、游戲與學習也會適應得好一些。培養自我服務能力沒有任何捷徑可走,只有讓寶寶多動手多動腦。
鼓勵孩子動手做,寬容孩子做不好。孩子做事有很大的潛力,持續的鍛煉會促進孩子自然而然提高動手能力,而且實際上孩子天生就喜歡自己動手做事,但是通常在孩子動手之前家長就已經為他完全準備到位,如果孩子堅持自己嘗試,有的家長還會阻止甚至批評孩子,因而孩子的積極主動性受到打擊,漸漸地就變得被動等待家長包辦代替了。因此,家長不要怕麻煩,不要嫌孩子做不好、不熟練、幫倒忙,要充滿熱情地鼓勵和寬容孩子動手操作,長久下去,孩子會蘊積強大的自主成長的內在力量。
經常啟發孩子“試一試”、“想一想”。孩子經常會求助媽媽,媽媽不要拒絕孩子的求助,也不要代替孩子動手動腦,要經常啟發孩子:“動手試一試吧,看看有什么新發現?”或者“動腦想一想吧,愛動腦的孩子是好孩子!”家長始終視孩子為成長的主人,視自己為孩子成長的有益助手,會極大地促進孩子的自信心和獨立性。
家長做一半,為孩子留一半。生活中的許多技能需要家長手把手地教導孩子,但這不意味著完全替代孩子。家長可以先做一遍,然后讓孩子自己模仿家長;如果孩子不能完全獨立模仿,家長可以先做一半,為孩子留一半,使孩子處于半獨立模仿狀態,例如穿衣服、系扣子、系鞋帶都可以家長做一半,孩子做一半。積極為孩子營造一個從依賴到半獨立再到獨立的過渡空間,將會極大地促進孩子的心智成長。
不守秩序
幼兒園與家庭的最大區別在于:幼兒園是注重規則與秩序的集體生活環境,家庭則相對自由和松散一些;家長把孩子送到幼兒園的最大價值也在于學會尊重外面世界的秩序、逐步掌握與人交往的規則。培養孩子守秩序非一朝一日之功,需要長期不懈。在孩子生活、學習與游戲的方方面面,例如按時起床、按時吃飯、排隊等候、輪流游戲、配合成人的要求等等,都涉及到規則意識的滲透。
表揚和批評是培養孩子守秩序的常用方法,但是用得科學與適度才能發揮積極作用。家長發現孩子守秩序的行為就即時給予表揚,這樣有利于強化孩子再次遵守秩序,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可以做。表揚的主要方式是精神鼓勵,而不是物質獎勵,像微笑、摸頭、擁抱、小貼畫都屬于精神鼓勵,有助于孩子形成自律;而零食、玩具和衣物等物質獎勵遲早會讓孩子不感興趣了,遵守規則的動力也就沒有了。對于小寶寶來說,批評的主要方式是制止,而不是懲罰。制止不良行為就能讓孩子明白什么事情不可以做,嚴厲的懲罰則讓孩子感覺害怕,害怕讓孩子學會逃避,逃避讓孩子學會撒謊,所以懲罰當時可能阻止了孩子,但長期下來對孩子有消極影響。
不會交往
寶寶愛出手打人是媽媽們很擔心的一件事,寶寶打人主要是自我保護過度以及不會用語言表達需求這兩個原因造成的。
矯正寶寶打人并不難,可以采取三步法:
抱住寶寶、理解溝通和語言引導。
寶寶打人的時候,家長首先抱住孩子,用愛的力量阻止寶寶沖突升級,不要用批評和懲罰的口氣嚇唬寶寶,也不要用所謂“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的打寶寶的教育方式,因為寶寶并不理解家長的用意,反而又一次觀察到大人用攻擊和暴力手段解決問題的行為。
接著嘗試理解寶寶的心理需求。
寶寶打人的初衷并不是想讓對方痛苦,而是自己還不會用語言表達出來心理需求,因此,家長要用寶寶能明白的語言與他進行心理溝通。家長可以蹲下來問孩子:“你是怕他搶走你的玩具嗎?”“你是想與他一起玩嗎?”“你是想玩他的玩具嗎?”等等,觀察孩子對哪個問題產生反應,如點頭或者不反對,家長就可以基本確認寶寶打人的心理原因了。
用語言引導寶寶正確理解自己和別人的意圖,逐步學會“君子動口不動手”的語言交往方式。
如果家長判斷孩子是因為擔心別人搶玩具而打人,就可以跟寶寶解釋:“他發現你很會玩,他是來看看你的玩具,他不想搶你的玩具,如果你給他看看你的玩具,你們以后就是好朋友了!”漸漸地,孩子提高了人際認知水平和語言表達能力,與小朋友和睦相處的能力也就越來越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