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故宮博物院現藏清代檔案約40萬件。為紀念辛亥革命百年,該院的研究人員用一年多時間,經地毯式梳理,發現有關辛亥革命史料近千件,多不為人所知。
1911年10月11日,清廷給湖廣總督瑞 的一條電諭記載了武昌起義前夕,設在漢口寶善里14號與武昌小朝街革命黨秘密基地被破獲的情況,以及劉汝夔(劉復基)、楊宏勝、彭楚藩等3名革命黨人被捕受訊、犧牲的經過。其中,彭楚藩慷慨陳詞、控訴清政府種種罪行并要求速死以喚醒國人,清廷的電文中指控其“語尤狂悖”。10月10日黎明,彭楚藩被殺于湖廣總督衙門前,年僅25歲,是武昌起義犧牲第一人。
清宮檔案中,最早記載孫中山先生的文字出現在光緒21年(1895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第一次武裝起義——乙未廣州起義。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條上諭說明,這次起義的首腦人物是孫文、楊衢云;在另一條上諭中則要求“嚴密緝拿,毋任漏網”。從這次起義算起,孫中山為建立民主共和,先后親自領導發動10次起義,屢敗屢戰,鍥而不舍。這些起義在清宮檔案中有詳細記載。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10月15日,清廷電令各省須每日發電報平安,“希每日發一電,只用一安字,已足藉慰懸系,沿江沿海地方,尤盼時通消息”,這正是清廷惶恐不安的寫照。根據清宮檔案記載,正當各地紛紛光復之際,清廷卻爆發“金融危機”,各地發生嚴重擠兌事件。當時內閣總理大臣慶親王奕 一人就提取白銀25萬兩,終導致清廷金融破產,動搖了國本,更加速滿清政府的覆亡。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正式成立。在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大清宣統政紀稿本中,記錄了清王朝走向覆亡的最后之路:1912年2月3日,裕隆太后無奈下旨說,“朝廷亦何忍因一姓之尊榮,貽萬民以實禍”,把“速定共和國體相關事宜”授“袁世凱全權研究一切辦法”;此后,頒“清室優待條例”;2月12日,裕隆下旨,由袁世凱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合滿蒙漢回藏五族領土為中華民國”。自此,中國數千年封建專制制度終被推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