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黃昏或夜晚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是一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我們并不需要專業(yè)的攝影技巧和昂貴的攝影器材,也能拍攝出優(yōu)秀的作品。無論你打算在夜間體驗使用閃燈的樂趣,還是想挖掘器材的潛力,嘗試一下天文攝影,本期專題都會向大家詳細介紹拍攝前需要了解的全部內容和拍攝之中的步驟與細節(jié)。
伴隨著月食等天文現象,天文攝影也成為近幾年來關注度很高的拍攝題材。天文望遠鏡和附屬設備的價格變得越來越便宜,再加上近來天文知識的普及,這些因素使大眾對天文學產生了新的熱情。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是近年來最適合拍攝極光的一年。
本期專題中,我們將手把手地告訴大家如何進行光繪和打光創(chuàng)作、利用月光進行拍攝,以及捕捉星空等。文中會談到每一類作品在創(chuàng)作時可能出現的問題以及避免它們的方法。弱光攝影和夜景攝影絕不僅僅是將相機模式轉盤轉到“夜景”那么簡單,你需要掌握正確的方法,并采用合理的方式,你會發(fā)現暗光攝影非常簡單!
給前景打光
一支大功率的手電筒就能在夜幕降臨后為景物提供足夠的照明。
在夜間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時,額外光源擁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力量。在白天拍照的時候我們更加依賴自然光,但是在晚上拍照時,只有加入人造光源,才能讓我們的拍攝變得更具創(chuàng)意。
補光技巧簡單易用,它最大的優(yōu)點就是不需要復雜的器材。我們需要器材僅僅是相機、三腳架、大功率手電筒以及一個構思成熟的拍攝計劃。如果計劃中的拍攝對象不是城市建筑而是自然風光,那最好在白天提前考察拍攝地點。除了預想機位、構圖、可能的拍攝元素之外,還要預估景物在夜間的效果,以及可打光的工具和照明方式。
想必大家都知道,在清晨或黃昏拍照的時候側光的效果更漂亮。我們可以根據這個原則確定拍攝的機位和打光方向,另外還可以順便計劃在拍攝時是否需要助手提供幫助。峭壁、廢墟、巖壁、巖柱等都是比較合適的拍攝對象,燈塔、堤壩等岸邊景物也值得一試。在巖洞、教堂、破舊建筑物內進行光繪是一個更酷的選擇,但前提是獲得管理方的許可并注意安全。

操練起來!
拍攝夜景時必須使用非常慢的快門速度才能保證曝光值的正確,這正是我們需要的。我們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從容地使用人造光源在被攝對象上繪制出各異的光線效果。如果條件允許,不妨試試從四面八方使用多個光源打光。
除了手電筒之外,我們也可以使用閃光燈為場景提供照明。在有霧的情況下,使用上大功率的閃光燈當做光源,能得到非常奇妙的結果。此外還可以試試把手電筒和閃光燈搭配在一起使用。除了它們,頭燈也是一種可供考慮的光源,特別是那些光線顏色與眾不同的光源,如紅色或綠色。
所需準備
相機
大多數數碼單反在高感光度下提供了良好的噪點控制效果。將相機設置為手動曝光模式,使用f/5.6左右的光圈,感光度ISO 800,快門速度30秒。拍攝格式設置為RAW。
鏡頭
在夜間進行拍攝并不需要用到f/1.4、f/2.8等較大的光圈設置,所以無需為此選擇昂貴的大光圈鏡頭。大家手上的相機配套鏡頭就能滿足拍攝的要求,大廣角鏡頭更是再好不過。
光源
有紅、白兩色光源可選的頭燈非常合適。紅光在夜間看上去不像白光那么刺眼,同時也能豐富我們照片的創(chuàng)意。如果拍攝對象尺寸較大,最好再帶上一支發(fā)光面積較大的白光或黃光手電筒。
電池
確保相機和手電筒的電池都已經充好電。夜間天氣較冷,電池電力流失較快,所以最好多帶幾快備用電池,并且盡量為它們保溫。
如何進行光繪
輔助對焦
架好相機,使用手頭的光源照亮被攝主體,以便進行自動或手動對焦。拍攝右側的照片時,我們將手電筒照在拱形結構的頂端,以此為基準設定焦點。使用實時取景模式能幫助提高手動對焦時的精度。
測試曝光
使用f/5.6的光圈和30秒快門、ISO 800的感光度設置試拍一張。如果環(huán)境光亮度不足,可提高感光度設置或將快門設置為B門。如果環(huán)境光亮度過高,可適當縮小光圈或降低感光度。為了給光繪留下更多的時間,不要縮短快門速度。
打光規(guī)劃
現在輪到各式燈光大顯神通了。打光時不要站在相機背后操作光源,從景物側面打光能增強它們的立體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多嘗試不同的光源位置、照射角度和顏色。
拍攝照片
確定光源的情況之后,按下快門,開始按照預期的計劃進行打光。移動光源時要注意動作平滑,否則會造成明顯的亮度變化。不要靜止不動,否則會在畫面中留下光斑。保持光繪直至快門關閉。
檢查成果
我們很容易因為光繪絢爛的畫面效果而忽略最基本的畫質問題,所以在拍攝結束后首先要做的就是檢查照片的對焦情況。然后查看照片的直方圖,它能幫助我們判斷照片的曝光是否準確。
常見錯誤與解決辦法


曝光不足
通過適當的感光度設置得到正確的曝光結果,這樣能更好平衡光與環(huán)境之間的亮度。主流數碼單反在ISO 1600的感光度設置下依舊能得到可取的畫質。但在調整感光度無果時也可以適當延長曝光時間。寄希望于后期調整改善欠曝的畫面,但這樣會造成更明顯的噪點。

用光生硬
光線越勻稱,打光的結果就越自然、真實。但這不是件容易事,想一次做好可能性不大,你需要不斷摸索打光的速度與光源和物體的距離,反復拍攝很多次才能得到滿意的結果。對于意料之中的失敗,我們無需太受打擊。每拍完一次,都根據回放的結果總結經驗教訓。

痕跡明顯
最好不要站在相機背后對鏡頭前的景物進行打光,這樣很容易讓觀眾從照片中看出光源的位置,同時也容易造成畫面前景過曝。進行光繪的時候,最好選擇較高或較低的角度。如果可以的話,躲在石頭或樹叢的后面。造成多個光源的視覺效果,在晃動光源時速度要快一些。
舉鏡邀明月
這種奇妙的自然光源會給你的照片帶來宛若仙境般的感覺。
月光充滿了神秘感。無論直接將鏡頭對準月亮,還是選擇沐浴在月色下的景物作為拍攝對象,都會給我們帶來全新的拍攝體驗,拓展我們的創(chuàng)作領域。
提到月光攝影,我們首先需要了解的便是其光線性質本身,這一點非常重要。月亮就像塊巨大的反光板,將最純凈的自然光線反射到地球上。和在陽光下拍攝類似,當月光與地平線之間有一定夾角時得到的畫面效果最好。但是和陽光不同的是,月光呈現的光影效果在長時間曝光的渲染下與我們用肉眼看到的景象完全不同。這種奇妙的變化和前面介紹的打光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月光下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我們必須將快門速度控制在30秒以下,這樣才能避免星空出現模糊,或是拉出一道道星軌。雖然從理論上來說快門速度越慢,繁星在畫面中表現得越清晰,遺憾的是,在這樣的快門速度下除非我們提高相機的感光度設置,否則月光的光線強度無法保證照片的曝光準確,但這樣一來又必須犧牲畫質。ISO 800是個很好的平衡點,使用f/2.8-f/4之間的光圈在這個感光度下基本能保證畫面的曝光值。
由于月亮本身的光線微弱,所以在進行月光攝影創(chuàng)作的時候,我們最好選擇遠離城市的拍攝題材。廢墟、教堂、石柱再次成為了顯而易見的選擇,除此之外幾乎所有的地質景觀同樣能成為我們鏡頭下的被攝對象。峭壁、岬角、山巒等巍峨的場景在月光的沐浴下都能成為我們鏡頭中的美景。

月亮之上
在月光下拍攝的時候,不要遺忘了滿天星斗。很少有什么景色能與月夜下的滿天繁星媲美。雖說地面景物是取景的重點,但天空中的星座位置也可以當做構圖的一部分加以考慮。北斗七星是夜空中最容易尋找的景觀,完全可以讓它成為畫面的一部分。
互聯網上的月相表等相關信息可以幫助我們規(guī)劃自己的拍攝行程,其中你最需要留意的是月升和月落的時間。月亮靠近地平線的時候,看上去幾乎和日出時的陽光一般璀璨;正掛天空的時候,又會讓場景看上去就像拍攝于另一個星球的太陽下。一般來講,月升后三小時是最好的拍攝機會。
所需準備
相機
大多數主流數碼單反相機都能用來拍攝月光下的場景,即便是4/3等微單系統也能得到不錯的結果。最佳的拍攝設置是什么?通常來講是快門30秒,光圈f/4,感光度ISO 800,你要根據不同的光線條件進行調整。
鏡頭
大光圈鏡頭能從漆黑的場景中捕捉到盡可能多的光線,更符合我們的拍攝需要。但是光圈開大也伴隨著景深縮小的問題。此時需要將鏡頭設置為手動對焦模式,確保對焦精度。別忘了時不時檢查焦點的位置,可以開啟相機的實時取景功能。
光源
關掉頭燈、手電等身邊所有會發(fā)光的東西,別忘了此時我們需要用月光為整個場景提供照明。在長時間曝光的途中,一點點雜光都能毀掉你的畫面。如果你不幸忘記了這件事,拍攝結果會向你展現這些小光源對于現場的破壞力。
星歷表
登錄http://photoephemeris.com為攝影師們提供了一款功能強大的免費星歷表供我們免費下載。我們能通過這款軟件了解月升、月落及特定時間點的位置高度等信息,幫助我們制定自己的拍攝計劃。這款軟件兼容iPhone、安卓、臺式機等多個平臺。
常見錯誤與解決辦法

對焦不準
構圖時不要選擇與相機距離過近的景物作為前景。在夜色中使用f/4-5.6左右的大光圈進行拍攝,即便在使用廣角鏡頭的情況下,景深依舊極為有限。機背液晶屏能幫助我們判斷對焦的精準與否,我們可以根據其顯示結果對鏡頭進行必要的調整。

模糊的星星
如果照片欠曝,只能通過提高感光度的方法來調整曝光。大部分相機在ISO 1600的感光度設置下畫質表現都說得過去。不要通過延長快門的方法來提高曝光值,否則會讓星星出現明顯的軌跡。為了避免噪點,盡量不要在后期處理時大幅調整曝光。
如何拍攝月光下的景物
準備工作
準備工作可不是把相機掏出來這么簡單。我們首先要在月光下選擇合適的拍攝地點、拍攝對象,這件事可比在白天做起來復雜很多。建議大家先看看左側介紹的一些基本拍攝技巧。然后架起三腳架,保證相機穩(wěn)定。
白平衡
雖說使用后期手段調整RAW文件的白平衡既輕松又不會對畫質造成影響,但最好在拍攝時就找準畫面的白平衡。白熾燈預設效果不錯,也可以在自定義白平衡,或手動定義色溫,將色溫設置在3200K是個不錯的選擇。
前景選擇
在弱光條件下進行攝影創(chuàng)作必須使用較大的光圈設置,這樣一來景深范圍就受到了限制。考慮到對焦距離與景深大小之間的關系,最好選擇距離相機較遠的景物作為拍攝對象,以保證畫面的整體清晰度一致。
焦點檢查
首先將鏡頭對焦環(huán)旋轉至標注著“∞”符號的一端,以無窮遠為對焦點試拍,然后通過液晶屏檢查畫面的整體清晰度并酌情縮短對焦距離。如果相機支持實時取景功能,也可以直接通過機背液晶屏設置焦點。
曝光檢查
在直方圖顯示模式下重新查看拍攝的照片,判斷設置的曝光組合是否合理。由于畫面以暗調和陰影為主,所以從理論上來說照片直方圖中的信息應該主要堆積在坐標軸左側,只在右側有少量星光對應的高光信息。


捕捉星軌奇觀
使用長時間曝光記錄肉眼無法察覺的斗轉星移。
通透是成功星軌攝影作品的必備特點。隨著地球自轉,夜空中的繁星將在長時間曝光得到的拍攝結果中留下長短不一的痕跡。在建筑、樹木等地面景物的輪廓映襯下,得到令人耳目一新的作品。星軌攝影的這種特殊效果是其他類型的夜間攝影作品無法實現的。
拍攝星跡攝影作品,首先要找準天空中的北極星。從嚴格意義上講,它并非星空圍繞旋轉的中軸,但是能作為我們的參考。勺子狀的北斗七星和W狀的仙后座分布在北極星的兩側,它們都當做尋找北極星的參照物。將相機感光度設置在ISO1600-3200左右,使用較大的光圈試拍,檢查對焦情況。
曝光時間是星跡攝影最難以抉擇的參數,成功的作品既可以是單張長時間曝光的結果,也可以來自一系列曝光時間較短的照片的合成。對于第二種情況,我們既可以通過后期處理軟件提供的疊加模式將它們合并在一起,也可以使用專門的星跡處理軟件完成這個任務。如果曝光過程略有間隔,合并得到的星跡就不可能是一條條連貫的線條。鏡頭焦距越長,線條中間的隔斷越明顯。
確保畫質
拍攝星軌時,最好使用多張結合方式,這樣可以保證畫質,畫面的噪點較少。要使用快門線釋放快門,將快門速度設置為30秒,設置自動拍攝。相機就會自動一張接一張的不停拍下去。
取景構圖時在畫面中保留建筑、樹木等固定的地面景物,并在拍攝過程中為它們進行補光,這是我們實踐前面介紹的打光技巧的好機會。這樣做能使得最終的畫面更加豐滿。按下快門、進行打光、檢查拍攝結果曝光是否合理,然后使用快門線拍攝連貫的星跡照片。
常見錯誤與解決辦法

飛機經過
如果在拍攝過程中不巧天空有飛機經過,那么畫面中就會留下一長串由小亮點或光帶組成的航線軌跡,十分影響畫面美觀。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的發(fā)生,我們必須規(guī)劃好自己的拍攝時間和拍攝地點。

畫面噪點
噪點不僅會出現在使用高感光度設置時,同時也會出現在使用長時間快門曝光時。所以我們更推薦大家使用多次短時間曝光合成的方法創(chuàng)作星跡攝影作品。具體合成方法見本期雜志的Photoshop大講堂。


所需準備
相機
星跡攝影需要較高的感光度設置與較長的曝光時間,因此最好選擇感光面積較大、型號較新的相機。
鏡頭
大多數星軌照片都使用f/5.6、f/8甚至更小的光圈拍攝,因此完全沒有必要選擇那些昂貴的大光圈鏡頭。
快門線
簡單的快門線就能滿足星軌攝影連續(xù)釋放快門的需要,反而那些價格昂貴的多功能可編程式遙控快門由于存在較大的拍攝間隔,會造成星跡的明顯中斷,因此并不能滿足我們實際拍攝要求。
星圖
RedShift是一款支持iPhone、iPad和iPod的天文類應用,能幫助我們輕松地確認北極星位置。安卓手機中的Google Sky也能起到類似的作用。
攝影包
外出拍攝,一款適合戶外的攝影包必不可少。最好選擇內膽鮮艷的攝影包,在漆黑的環(huán)境下有利于尋找器材。比如這里的Caseman CP02-03就是個不錯的選擇。它內置了相機艙,能有效保護器材,夜路上的磕磕碰碰不會傷害到你的相機。在腳架不穩(wěn)的時候,還可以將這個包掛在中柱下方,以求穩(wěn)定。
如何拍攝星跡
尋找參照
首先,我們需要找到北極星的位置,它位于仙后座和北斗七星之間,非常明亮。這顆星星是所有星跡弧線的圓心。如果你無法判斷它的位置,也可以借助我們介紹的星圖軟件來尋找它。
照亮前景
使用手電或頭燈照亮我們希望用作前景的地面景物,檢查畫面構圖、進行相應的調整,并規(guī)劃好合理的光繪計劃。
檢查對焦
確定構圖之后試拍一張照片,然后仔細使用機背的液晶屏檢查照片的對焦與清晰情況。發(fā)現任何可能因對焦導致的畫面模糊都必須及時糾正,否則會讓我們接下來幾個小時的苦功付諸東流。
關閉降噪
長時間曝光降噪是主流數碼單反相機必備的一個功能,它會在每次長時間曝光結束后以相同時間拍攝一幅“暗幀”。這個功能會給星跡留下非常明顯的間隙,因此在正式拍攝前必須將其關閉。
開始拍攝
當我們完成了上述所有設置后,就可以鎖定快門線,然后看著相機自動拍攝了。
壯美的極光
北方的天空上最耀眼的光芒。
極光是在地球上所能見到的最為壯觀的天文現象之一,拍攝極光是不少攝影師的畢生夢想。得益于攝影技術的進步,今天我們可以使用前所未有的高畫質,栩栩如生地記錄極光的美麗色彩,而掌握下面這些內容,則能為你的作品錦上添花。
極光科普
極光是一種出現在天空中極大規(guī)模的絢麗發(fā)光現象,由來自地球磁層或太陽的高能帶電粒子流使高層大氣分子或原子激發(fā)或電離而產生。地球磁場狀況決定了極光的形狀與分布,粒子流的能量強度則決定了極光的強度。對瑰麗爛熳的極光,許多人都心向往之,事實上我們完全沒有必要為這種美妙的景色跋山涉水,在我國東北、內蒙古、北疆等地區(qū)均有看到極光的可能性。
極光現象只會出現在夜間。漆黑一片的天空更利于我們捕捉極光的顏色與紋理,但皓月當空之下,極光的美也絕不會遜色分毫。雖說極光在肉眼看來以綠色為主,但記錄在照片中能呈現出更加豐富的變化與細節(jié)。捕捉極光最好使用較高的感光度設置,ISO 1600是個起點,在相機畫質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設置得更高。前面已經提到,深色天空映襯下的極光最為優(yōu)美,所以就別管什么直方圖了吧,這個時候欠曝和暗部細節(jié)丟失并不是什么大問題。
隨著極光的形態(tài)變化,我們的構圖也應該做出相應的調整。別躲在取景器背后按個不停,時不時抬頭看看天空才能不斷改進。拍攝極光時最好使用廣角變焦鏡頭。另外記住一點:緯度越高,極光越美。
拍攝極光
極光是在高緯度地區(qū)由太陽粒子流或太陽風形成的一種大規(guī)模天文奇觀,遺憾的是中國大部分地區(qū)難以領略這種景象。一般來說,所處理地位置緯度越高,看到極光的可能性越大。除非遇到太陽風大爆發(fā),大部分情況下極光都只會集中在地平線附近。
所需準備
相機
主流數碼單反相機均能用于極光拍攝,尤其是ISO 3200以上高感光度畫質表現依舊良好的高端型號。出發(fā)前最好帶上足夠數量的存儲卡,這樣才有可能在遇見極光的時候毫無顧忌地連拍,無需擔心存儲空間不足。
鏡頭
想拍攝極光,一支f/2.8以上的大光圈鏡頭必不可少,f/1.4更好。盡管恒定光圈廣角變焦鏡頭價值不菲,但面對這種千載難逢的景象,一定會讓你覺得物有所值。另外,魚眼鏡頭在這種情況下也能得到驚艷的拍攝結果。
快門線
快門線是拍攝極光時的另一必備裝備,能幫助我們在不接觸相機的腳情況下連續(xù)拍攝多張照片。這樣做不僅能保證低速快門下的照片銳度,同時也能讓我們離開取景器親眼體驗天空中這難得一見的奇觀。
云臺選擇
在拍攝極光的時候,我們推薦使用球形云臺進行拍攝,因為在黑暗的環(huán)境下,球臺的操作更加簡單。極光變化多端,你可能需要隨時調整構圖。三向云臺并非不能用來拍攝極光,但對于這種變化多端的景象來說操作還是慢了一些。而且你需要擰緊多個手柄才能保證相機穩(wěn)定,一點不慎,可能就會讓照片虛掉。
如何拍攝極光
做好準備
為了避免長時間曝光過程中可能出現的抖動模糊問題,我們必須保證相機的絕對穩(wěn)定。除了需要結實的三腳架,還需要為它尋找一個平穩(wěn)的支撐點。還可以將攝影包掛在腳架下進一步加固腳架。
設置相機
將相機感光度調整到ISO 1600左右,鏡頭光圈全開。將曝光模式設置為手動,然后將快門速度設置為5秒。
手動對焦
為了避免跑焦帶來的遺憾,在開始拍照前一定要再三檢查鏡頭對焦情況。將鏡頭切換為手動對焦模式,焦點設置為無窮遠,試拍后以天空中的星星為參照檢查畫面銳度,然后酌情回縮焦點。
精心構圖
極光變化多端,拍攝時需要隨時根據它的形態(tài)來調整畫面構圖,這時球臺的優(yōu)勢就變得極為明顯。另外還可以通過鏡頭焦距的調整決定周圍環(huán)境的取舍。
再三檢查
隨時注意觀察照片的對焦情況。如果在拍攝過程中一不小心絆動調焦環(huán),就可能毀掉后面的所有照片。對大多數人來說極光都是一輩子不可多見的奇觀,想得到另自己滿意的照片就必須再三小心。
常見錯誤與解決辦法

過曝
極光攝影的目的是捕捉極光的顏色與形態(tài),長時間曝光不僅僅會造成畫面高光部分細節(jié)丟失,同時還會使極光變得模糊。所以最好將相機快門速度限制在5秒以內。

欠曝
我們已經一再強調,天空的曝光情況是決定極光攝影作品成敗的關鍵。至于地面景物的曝光情況完全沒有必要在意,除非皓月當空,否則只有欠曝一種結果。

機震
極光是一種極其罕見的天文現象,在拍攝時一定要再三檢查,否則等到回家發(fā)現所有照片都因為三角架沒有架穩(wěn)而變得模糊,你一定會非常懊悔。
滿天繁星
星空攝影非常絢爛,其實這類照片拍起來并沒有你想象的那么難。
星空攝影是夜景攝影中難度最高的。和月光攝影不同,星光的亮度非常低,我們經常得摸黑工作。在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構圖還是曝光都變得非常困難,很容易出錯。但也正因為如此,星空攝影帶來的成就感也是最讓人滿足的,它的效果也非常棒。
滿天繁星曾令我們每個人浮想聯翩,它們正是星空攝影的主角。初學者可以選擇其中一個簡單目標作為拍攝對象,它并不需要我們?yōu)榇速徶冒嘿F的專業(yè)設備和鏡頭。顯然,和散落的群星相比,橫貫天空的銀河是最理想的第一選擇。選擇一個沒有月亮的晚上,前往沒有燈光污染的鄉(xiāng)間。使用廣角鏡頭,將相機曝光參數設置為快門30秒,光圈f/2.8,感光度ISO 3200,按下快門等待相機為你呈現一個新的世界。
光污染是星空攝影最大的干擾,盡管在肉眼看來他們不過是地平線那頭城市上方的燈火,但在高感光度設置的照片中卻會將整個天空映成橙紅色。如果你不想在荒郊野外迷路,也可以在一些比較偏遠的度假村,如壩上草原拍攝星空的照片。
當然,荒無人煙的野外是拍攝夜空的最佳地點,遠離城市燈火的高山、沙漠、孤島都能滿足我們的要求。在這兒能最真切的感受到星空之美。
看星星
遠離城市的燈光污染之后,天空中的繁星開始顯露出各自的顏色,銀河甚至星云都變得清晰可見。如果你希望記錄這些精美的影像,就必須借助左圖介紹的赤道儀了。將相機安裝在與地球自轉軸平行旋轉的赤道以上,我們就能保持整個拍攝過程中星星在照片上的位置始終如一,得到更加清晰銳利的影像而不會造成星跡或模糊。
換句話說,在給相機加裝赤道儀之后,我們就能使用低感光度設置通過長時間曝光拍攝畫質更好的照片。將使用赤道儀跟蹤拍攝的星空和未使用赤道儀拍攝的地面景物合成在一起,我們就得到了一幅同時包含天空與地面景物的照片。
但赤道儀也有幾個明顯的缺點:重量大、組裝復雜、價格昂貴。
所需準備
相機
任意一款主流數碼單反相機都能滿足星空攝影的需要。快門30秒,光圈f/2.8,感光度ISO 3200一個起點,在情況較好的情況下可酌情降低感光度,比如沒有任何燈光干擾時。
鏡頭
廣角鏡頭最適合此類作品的創(chuàng)作,光圈自然越大越好。鏡頭焦距越長,星空的尾跡現象表現得越明顯。魚眼鏡頭是拍攝完整的銀河時的最佳選擇,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視覺沖擊力。
星圖
我們可以通過智能手機應用或紙本的星圖在夜空中尋找我們希望拍攝的星星。看看在它們的幫助下,你能在夜空中發(fā)現什么驚喜吧。
紅光頭燈
在大功率白光頭燈的輔助下調整相機設置。在結束調整之后,我們需要關閉頭燈,此時我們的眼睛需要好一陣子才能重新適應周圍的黑暗環(huán)境。紅光頭燈能緩解這種現象。
三腳架
夜景拍攝中三腳架的重要性不亞于相機和鏡頭。沒有腳架,你根本無法保證相機的穩(wěn)定,一定要選擇非常堅固的腳架和云臺,才能保證相機在30秒內紋絲不動。
常見錯誤與解決辦法


欠曝
欠曝是星空攝影所需面對的最大問題。相機的高感光度技術并沒有我們幻想的那么神奇,在科技突飛猛進以前,我們不得不在感光度、星光尾跡和畫質之間找到一個合適的平衡點。

失敗的后期處理
星空攝影作品中除了點點星光可謂空無一物,所以在進行降噪處理時一定不要手軟。反倒是在Adobe Camera Raw中調整曝光、亮度、黑色等滑塊時需要格外小心,否則畫面上就會出現明顯的顆粒。


如何拍攝銀河
黑暗環(huán)境
想得到最完美的拍攝結果,必須等到太陽落山至少三四個小時才能開始拍攝,只有這個時候天色才會完全暗下來,保證照片中的整個天空如天鵝絨一般漆黑。
調整構圖
使用24mm或焦距更短的廣角鏡頭,當雙眼完全適應星夜的黑暗之后再開始仔細地調整畫面構圖。調整時注意檢查畫面四角,別因為黑暗而忽視了它們。
確認焦點
打開實時取景功能并放大,在畫面中尋找亮度較高的星星作為對焦的參照物。在手動對焦模式下將對焦環(huán)從無窮遠處慢慢回擰,直到畫面中星星都達到最清晰的狀態(tài)。
曝光基礎
將快門速度設置為30秒,全開光圈,感光度ISO 3200。試拍一張照片,然后根據曝光情況適當增減感光度設置。
細微調整
拍攝后通過機背液晶屏認真檢查照片中每一處細節(jié)的清晰度狀況。如果星星的清晰度不夠,判斷是由于對焦不實造成的虛化還是由于曝光時間過長造成的尾跡,并進行針對性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