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尤 凱 洪 瑞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編輯部,哈爾濱 150030)
學報工作在高校的發展和人才培養過程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在出版業日益發展的今天,行業間的競爭日趨激烈。隨著高校教育體制改革的深入進行,教師發表學術論文成為教師科研成果評定的一部分,而核心期刊和作為SCI、EI收錄的刊源期刊,成為眾多科研工作者發表論文的首選,致使高校很多優秀的稿件“外流”[1]。再加上綜合性期刊,專業信息量少,發表周期長,使高校學報不再是本校教師投稿的首選。因此高校學報改革的呼聲越來越大[2-5],本文結合《東北農業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以下簡稱《學報》)的打造期刊品牌上的實踐經驗,就此問題進行探討。
作為農業大國,我國的農業(科技)期刊發展已有100多年的歷史,且為農業的發展和進步做出了巨大貢獻,而“十二五”期間,國家對“三農”問題也更加重視,農業期刊在新時期作為宣傳“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一個重要陣地,不僅顯示出其強大的生命力,同時,也必將有更加廣闊的發展前景。而農業期刊不僅是科技工作者交流的平臺,同時也是農民朋友學習先進科學知識,指導生產實踐的有力工具。《學報》在充分發揮高校學報反映本校教學科研成果和學科建設水平的窗口作用同時,緊盯本校重點學科、前沿學科和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資助、重大科技攻關項目資助的課題組的研究進展。對實用性,應用性強,并且對指導“三農”生產實踐有重要作用的科研成果及時在《學報》上發表,同時,搭建起農民朋友和本校科技工作者溝通的橋梁,積極地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以此更好的服務“三農”,提高期刊在行業內的影響力。
編委是期刊發展的關鍵,編委對期刊內容質量的把關具有重要的作用[6]。目前,《學報》的編委會主要由東北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組成,編委來源單一,其結構組成不利于《學報》的發展,所以我們通過一系列措施,調整編委結構。2010年《學報》根據不同學科,不同領域國內外的研究熱點和重點,對相關的編委組成進行合理優化,聘請國內外相關領域的知名專家,按照學科組建專家隊伍。這樣不但可以強化期刊欄目建設,而且可以吸引重點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期刊發表。
其次,調動編委和審稿專家的積極性,請編委在自己研究的領域內協助編輯進行組稿工作,并向《學報》推薦優秀的稿件。同時每位編委和專家每年在學報上發表至少一篇實驗性質的文章,或者相關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使熱門領域專家的稿件成為本刊的特用稿源。通過這樣的改革,學報的辦刊質量有了很大的提高,而影響因子從2008年的0.69上升為目前的1.033,同時知名度也進一步提高。
據統計,我國大多數的農業高等院校均辦有綜合性農業大學學報,這就勢必形成一批刊名相似、欄目相近、學科專業性不夠突出、針對性匱乏的期刊,而這樣的辦刊方式同時還會導致刊物之間的不良競爭,以及讀者定位不強。期刊的專業性越強,其定位就越容易;而綜合性期刊,則經常會顧此失彼,無法兼顧。
高等學校學報由于學科多樣,難以照顧齊全,因此非常不好定位,《學報》在擴大規模的基礎上不斷進行學科與專業的整合,以此來加強讀者定位。《學報》是月刊,之前欄目設置為作物科學、園藝科學、農業資源與環境、生命科學、動物科學、動物醫學、食品科學、農業工程與技術、綜述及科技進展等欄目。欄目分類多,針對性不強。《學報》自2011年起對原有欄目內容進行調整,以專業、學科領域進行內容整合與劃分,并以專輯的形式分期出刊。具體刊期及內容調整詳見下表1。

表1 《東北農業大學學報》各刊期內容調整計劃
通過對內容的整合,不但使《學報》各學科、欄目的文章數量規模、質量水平都能與相關學科的專業性期刊相媲美!同時更好地加強了讀者定位,提高了期刊在作者和讀者中的影響力。
“策劃”是近些年來流行起來的時髦詞匯,在圖書、報紙、時尚類期刊等領域被廣泛應用。然而在科技期刊領域由于部分高校政策導向影響,科技人員論文需要發到國外SCI期刊,而國內不是SCI收錄的期刊又面臨稿源匱乏問題。其實歸根結底,是期刊沒有掌握辦刊的主動權,掌握了策劃這一方法就等于掌握了辦刊的主動權,因此要想成為品牌,就應立即啟動策劃。
《學報》自2011年起,不僅策劃每一個欄目,而且策劃每一期文章;不僅策劃大的框架,也策劃具體細節,使每一期專輯都有不同的社會反響。以“動物科學·動物醫學·生命科學專輯”為例:每期專輯都以特約的國內知名專家的在熱門領域的最新研究進展開篇。而對讀者感興趣的領域及國內熱點領域進行系列出版,并在欄目上,適當調整熱門與非熱門領域的稿件數量和比例。同時,《學報》與“中國獸醫學會——養豬學分會“建立合作關系,定期舉辦會議,使最新的研究成果及時在《學報》刊出。通過對欄目及每期文章細節的策劃,不但辦出了《學報》的特色,同時對品牌的形成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高校學報是高校科技積累的庫房,成果展示的場所,在高校對外宣傳上發揮著重要作用。然而,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加速,國內外競爭的加劇,也給高校學報的發展帶來了嚴峻的考驗。在新形勢下,我們只有不斷創新、突出自己的特色、大膽借鑒別人優秀的辦刊經驗,打造期刊品牌,才能在激烈的競爭中,不斷向前發展。
[1] 鄭美鶯.從作者結構變化談高校學報改革[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4,15(6):647-649.
[2] 文濤.從專業期刊評價指標看大學學報改革的必由之路[J].編輯學報,2004,16(1):51.
[3] 田志紅,趙立芹,秦志春,等.走出瓶頸區,開放辦學報——關于大學自然科學學報改革與發展的思考[J].編輯學報,2003,15(4):283-285.
[4] 于振東.學報未來的市場化走向[J].東北財經大學學報,2005(1):86-88.
[5] 熊家國.開放辦刊視野下的高校學報改革之路[J].編輯學報,2004,16(5):356-357.
[6] 沈波,周廣禮,夏愛紅,等.《南京農業大學學報》的辦刊經驗與體會[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06,17(5):788-7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