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

“請問,實名制對你們有影響嗎?”
2012年3月15日,時值《北京市微博客發展管理若干規定》(以下簡稱《規定》)所要求的微博實名制大限前一天,位于朔黃發展大廈的新浪公司微博事業部,一切還和往常一樣井井有條,但沒有人愿意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他們帶著一臉歉意,匆匆離開。
一半是因為這個話題過于敏感,幾乎所有聯系到的被訪對象,都不留余地地拒絕了采訪,連“考慮考慮”這樣客套話都省了;另一半則是因為這里每一分鐘都不能浪費,每分鐘,這個世界都會產生將近5萬條新微博,一個全新的微話題很可能已經蔓延開來。
微博業務的快速擴張,使得微博事業部已經成為新浪最大的部門,至少有1000人在這里工作。他們今年1月從原來的理想國際大廈18層搬過來,而大約兩年半以前,這個新興的小組只占了“兩排辦公桌”。
微博的翅膀
以新浪為首的中國微博界,只用了兩年多的時間,就趕超了它的西方前輩——推特。截至2012年3月,新浪宣布其微博已擁有3億用戶,而有數據顯示,中國的微博用戶約有5億之眾。
從微博在中國落地生根之后,就注定要改寫信息在中國的傳播方式。2009年9月4日上午11點17分,原谷歌大中華區總裁李開復在新浪微博上寫下,“再見,谷歌”。剛剛開通新浪微博的他,以這種獨特的方式首次確認了自己離職的消息,而在此前,大眾可能最快要在第二天的報紙上才能知道這條消息。
為了驗證微博的影響力,2010年5月29日9點27分,《華僑大學報》主編趙曉波發布了一條微博:“在新浪,一條圍脖最終能走多遠?不妨來做一下試驗。有興趣就轉發,并請標明您的所在地。我們看看它走的范圍有多廣,走過的地方有哪些?”這條微博經過13小時23分后,轉發數突破1萬條,而且不只逡巡在神州大地,它還到美國、澳大利亞、英國、韓國、日本等十余個國家的電腦上溜達了一圈。
最先掀起微博大戰的是號稱中國科學打假斗士的方舟子,他在2010年7月,利用微博指出時任新華都集團總裁兼CEO唐駿的學歷涉嫌造假,是從“野雞大學”購買的“博士文憑”。這條微博在那時只被轉發了不到100次——在大約一年半以后,方舟子質疑青年作家韓寒的作品有代筆嫌疑的微博,平均都有過千的轉發量,但這項打假活動在當時引起了地震式的連鎖反應,不僅唐駿本人不得不修改個人簡歷,甚至許多國內名人的簡歷都在這一事件后大幅度刪改。
關注別人和被別人關注是微博的特色,這使得微博這個平臺既可以是私人的,也可以是公共的,任何人可以在自己的微博賬號里說任何自己想說的話,如果沒有人關注他,效果也只和自言自語差不多,而一旦有了“粉絲”,其效果便不可估量。
有一個比喻是這樣的:當你的粉絲數超過100,你就是本內刊;超過1000,你就是個布告欄;超過1萬,你就像本雜志;超過10萬,你就是份都市報;超過100萬,你就是份全國性報紙;超過1000萬,你就是電視臺,超過一億,你就是中央電視臺;超過十億,你就是春節聯歡晚會!
在目前新浪微博上,堪稱“電視臺”的微博主有23位,由娛樂明星姚晨領銜,其余大部分也均為娛樂明星,創新工場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開復是唯一的商界人士,日本前AV女星蒼井空的被關注度排在這些千萬粉絲博主的倒數第二位。值得一提的是,其中還有兩個官方微博,NBA排在第九位,另一個則是頭條新聞,由新浪新聞中心主辦。
3億微博用戶,雖不是一天造就的,但其發展也是“中國速度”。新浪微博從2009年8月28日啟動內測開始,至2010年10月,用戶為5000萬,僅半年后,這個數字就上漲到了1.4億,時至今日,增長依然在繼續,平均每月新增1000萬。
上微博,已經成為很多中國人,尤其是都市人每天必做的事。
據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口碑)研究所的《2011中國網絡輿情指數年度報告》,通過對2011年3655起網絡熱點事件的深入分析發現,新浪微博在引爆輿情能力方面已位居全國第四,位列新華社、新京報和京華時報之后。
今年47歲的新浪首席執行官曹國偉,在2009年5月一次高層常規會議中提出微博這個想法時,大概也無從預料這一事物對中國的蝴蝶翅膀的作用。他本人也憑借新浪微博對中國社會的影響,躋身美國《時代》周刊2011年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100強。
龐大的用戶群體,時時更新的海量信息,使得對微博實施實名制如同一把達摩克利斯之劍,從微博誕生之日起,就一直懸在這個新生事物的頭頂。
辟謠小組,從興起到衰落
事實上,出于新浪一直秉承“內容為王”的宗旨,從發布微博平臺起,新浪就始終對這個平臺里發布的信息,實行著某種意義的監管。
最早可以追溯到2010年11月,新浪網總編輯陳彤認為,有必要組織專門的人員,對微博所發布的謠言性質的信息進行監管,于是,“微博辟謠”官方賬號隨之開通。辟謠小組最初只有7名成員,是從新聞中心抽調的骨干,由新聞中心副主編譚超帶隊,24小時不間斷地對可疑信息進行核實。
這是一項瑣碎而又繁雜的工作,譚超每天打開電腦的第一件事,就是查看是否接到舉報,然后再看交接班記錄,看看上一班次是否發生了重大事件,隨后在微博后臺,對轉發率比較高的內容一一進行審核。
有一次,一個網友發布了一張老人頭部受傷的照片,稱是被城管毆打所致。這條微博激起網友的憤怒與同情,但最初并沒引起譚超的重視。直到當晚22時左右,忽然收到舉報,稱這是一條虛假信息。譚超馬上召集辟謠小組成員開始核實。
根據舉報,這是一個圖文不符的信息,如果要辟謠,就需找到圖片的首發,還要想辦法聯系到圖片作者。經過一晚上的搜索,才發現這張照片是《東方早報》在2005年9月發的一條社會新聞《高空飛落腐乳瓶 96歲老人出門被砸攤倒在地》。僅僅查找到來源還不夠,譚超又安排相關同事聯系這位攝影記者,該記者早已不在《東方早報》任職,辟謠小組于是發動所有媒體資源,終于在第二天下午與這名記者取得了聯系,再次確認該圖片的發布,同時還委托新浪上海站的同事前往事故發生地探訪。經過多方面的查證,最終在微博辟謠賬號上進行了公開辟謠。“這項工作的難度有時候不亞于一名調查記者。”譚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大多數被證實“不屬實”的微博內容,會在每個人的微博主頁的右側公告欄里出現,還有一些,會被打上“消息不實”的標簽,并不能再被轉發或評論。
新浪微博歷史上力度最強的辟謠發生2011年日本大地震期間。雖然日本關于災難的信息公布非常透明,但是對核污染的知識不足,還是導致了中國網民的恐慌,微博上也開始出現大量沒有消息來源的信息,如“某日本漫畫家失蹤”“穿長袖衣物,保護身體免受輻射攻擊”,以及多張所謂的“核輻射擴散示意圖”,7人辟謠小組已經無法應對,新浪不得不從其他頻道臨時調派30人增援。
2011年3月15日,新浪微博的所有用戶收到通知:“昨日下午開始,網上有人稱:日本核輻射將在今天下午四點抵達菲律賓,或將影響中國。經查到目前為止,尚未發現主要媒體發布除日本外國家遭受核輻射的消息,也無相關機構發布類似預警消息。”這種全站私信的辟謠行動,是新浪最高級別的辟謠響應,譚超說,“當時的謠言散布已經影響到了人們的線下行為,不得已才選擇了這種辦法。”
然而,到2012年3月,微博7人辟謠小組的工作已經轉向。譚超介紹說,除非出現重大謠言,才需辟謠小組出動,許多社會事件中的不實信息,不等辟謠小組出動,就被網友識破了,在譚超看來,“這也許是一個媒體平臺的自凈功能已經開始發揮動能。”
也許已悄悄“被實名”
大多數人都是在2011年底《規定》出臺后,才意識到,微博實名制終于要開始了。但事實上,自微博創建起,新浪始終在通過各種手段鼓勵用戶使用實名。新浪首席執行官曹國偉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說,“在技術手段上,基本上通過加V認證鼓勵在微博上有影響力的用戶采用實名制。”
新浪微博采用的發展方式與新浪博客的理念相同,即通過名人加盟擴大聲譽,達到吸引草根網友的目的。據新浪內部員工回憶,微博推出之初,新浪公司所有人都被動員起來“拉人”,就連行事歷來低調的曹國偉也在公開場合高調宣傳新浪微博,更大范圍的“群眾”則要求每人每星期必須“拉”到兩名“V”用戶。關于V的含義,即使在新浪內部也沒有統一意見,一個解釋是英文Verity(認證、真實)的首字母,另一解釋則是VIP的縮寫,無論何種解釋,V用戶的首要標準都是,“必須與本人取得聯系,以手機、職位等方式確保博主的真實性”。
V用戶注冊的同時帶來大量草根用戶。在微博手機客戶端推出之前,若想要體驗微博的移動性與即時性,只能通過手機短信,因此,絕大部分用戶早已將微博賬號與手機號碼綁定。在手機號碼實名制的背景下,與手機號碼綁定也意味著某種意義上的實名。
2011年6月,為了與V用戶區分,新浪又按照用戶的興趣劃分,推出了“微博達人”,達人的申請規定是:“最好是本人真實頭像”“已經成功綁定手機”。當一個微博賬號的粉絲數超過一定數值,就會收到一封“微博達人”受邀申請私信,只要申請“微博達人”勛章,便需填寫真實姓名及身份信息,即完成了實名認證。
早在2011年底《規定》出臺之前一個月,新浪就宣布,與北京國政通公司(以下簡稱國政通)共同建立微博信用體系合作。國政通公司是一家提供“全國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服務的民營企業,與新浪合作的主要內容是提供實名制的解決方案,即網友只要填寫姓名、身份證號、手機號等,經過公安部的“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驗證,就能獲得一枚“身份通”勛章。
“身份通”并不是一個新生事物,這是2005年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信息核查比對服務”正式向全社會開通之后,推出的電子身份標識。國政通則作為一家民營公司,與公安部全國公民身份號碼查詢服務中心合作,依托“全國公民身份信息系統”,主要經營這一電子身份標識服務業務。
或許正因為“早有預謀”和“循序漸進”,在此次實名制大限前三天,新浪網發言人劉奇曾對媒體公開表示,“公司預計,到截止日期,約六成微博用戶將完成身份注冊。”
即使如此,全面、強制實名制的規定仍然在網友中引起不滿情緒。大多數人并不在乎實名制本身——“實名”本身是一種擴大自己微博賬號影響的手段——大多數人在乎的是,有沒有選擇匿名的自由。
“臉書(Facebook)和推特(Twitter)都沒有強制要求后臺實名,但實質的結果是大部分主動選擇實名。”擁有68000余粉絲的微博主竇含章說,“這既代表他們對實名發言毫無顧慮,實際上也有利于個人社交網絡的擴展。因此,實名背后最重要的是,每個人能否對自己的言行負責。”
這位中國傳媒大學網絡輿情研究所總編輯表示,“微博的興起不應該看互聯網發展的偶然結果,背后依托的是中國社會公民表達的萌芽,要想解決微博發展過程中所面臨的問題,眼界還是應該放在線下那個真實的社會里。但若想快速扭轉微博中的負面輿論場,實名所能帶來的影響其實有限,更主要的是政府參與到其中來,進行傾聽與訴說的互動。”
催生新的商業模式?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作為一家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的網絡公司,新浪既是中國的,又是世界的。因此,它的每一次政策調整,都會引來世界的目光,既有出自政治上的關注,亦有出自投資上的考慮。
自從2009年8月微博上線后,新浪股價便開始上漲,短時間內增幅達到100%,與此同時,新浪的財務報表上也表現出了較高增長的凈營收,2009年第四季度,新浪凈營收9350萬美元,較上年同期增長5%,較上季度增長8%。
這樣的增長一直持續到2010年,曹國偉在2010年的財報年會上表示:“2010年對新浪來說是轉型的一年。除了實現網絡廣告業務和盈利能力的顯著增長外,我們已成功地將新浪微博建設成中國最大和最有影響力的社交媒體平臺,其用戶基礎在2010年擴大了25倍多。”
根據這一年的財務年報,新浪的年度廣告營收達到2.908億美元,較上年度增長了28%。易觀國際集團(一家致力于中國科技及互聯網行業的研究咨詢機構)分析師黃萌介紹說:“2009年12月,新浪股價還徘徊在45美元,但到2010年12月底,新浪股價已經攀升至75美元上下。”
然而這種上漲在2011年開始呈現疲軟趨勢,新浪股價自2011年4月達到147.12美元的高點后,一路下跌至年末的50美元左右。黃萌分析認為,“一方面是因為2010年投資導致的虧空,還有另外一個原因就是投資方認為微博對業績的推動沒有達到預期。”
盡管2011年新浪在股市表現平平,但是微博仍然在對新浪的品牌廣告有著巨大的影響。在2011年第四季度,新浪品牌廣告收入達到創紀錄的1.037億美元。
實名制規定的出臺,使有的投資者認為,微博對商業可能帶來的利好正在下降,因為實名制會帶來微博用戶增長率的下降,也會降低既有用戶的活躍度;但也有投資者認為,微博的實名制也許并不會有更壞的影響,用戶實名化更有利于電子商務的展開,也從另一角度證明,實名制以后,微博平臺被關閉的可能性減少了。
2012年3月,新浪公布了2011年度的財報。盡管新浪自身對微博實名制可能帶來的商業影響表達的審慎的憂慮,但曹國偉同時指出:“今年會加快微博商業化的進度,建立有價值的商業化模式,為此,新浪將推進微博支付體系、信用體系和數據挖掘體系的搭建,以進一步完善微博商業化的基礎設施。”
新浪勾畫的自身發展初步路線圖是:從媒體到社區,從社區到開放平臺。但亦有人對這種轉型表達出憂慮。IT評論人洪波在一篇評論文章中說到,“我擔心有一天社交的瑣碎會慢慢稀釋、瓦解了微博的媒體性,反而毀掉了原本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