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2年會”開幕式上,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致開幕辭,他的開場白是,“昨天夜里中國的北京下了去年入冬以來第一場有真正意義的或者叫做有規模的雪,這是一個好兆頭,它給糧食生產和城市環境改善都帶來了好氣象,人們會有好心情,好心情下會有好建議。”這段一語雙關的話,在網上引來很多評論。
確實,這些天來,改革在媒體上的熱度陡然上升。就在這次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中國專家們的談論也十分大膽,比如,吳敬璉對國家壟斷資本主義予以抨擊,他也直言,2011年,“十二五”開局之年,改革沒有多少進展。不過,吳敬璉也表示,今年有條件推動金融財稅和地方改革。
當然,李克強的講話最為引人注目。李克強的講話主要圍繞推進經濟結構調整、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展開。第一條措施是擴大內需,重點則是城鎮化,改善民生;第二條措施是鼓勵創新;第三條措施是改革開放: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在于創新體制機制。目前,中國的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要深化財稅、金融、企業、價格、收入分配制度等方面改革,努力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取得突破,更好地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破除制約經濟社會發展的體制機制障礙,增強發展的內生動力。
這幾項措施,是李克強近一年來反復強調的。比如在去年底召開的全國發展和改革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要點也正是,擴大內需是轉方式的基本要求和首要任務,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在城鎮化,保障和改善民生是擴大內需的重要舉措和有效途徑,轉方式最大的瓶頸制約在體制機制障礙,有效辦法就是推進改革。這些也構成李克強2月份在《求是》雜志第四期上發表的文章《在改革開放進程中深入實施擴大內需戰略》之主要內容。
這些平實內容,確實觸及了中國欲保持可持續增長而不得不解決的重大問題。事實上,在過去十年中,人們反復提出這些議題,人們普遍意識到了需要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學者在呼吁,高層也在反復強調。事實確是,人們已經指出的經濟結構的扭曲日趨嚴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成為一句空話。
為什么會這樣?如何走出這種改革無力之困境?這恐怕是執政者未來需要認真思考的問題。解決之道,也許在于開放決策過程。
回顧過去三十年的歷史,可以發現,正義而合理的制度變革模式,就是下、中、上保持良性互動:普通民眾追求自己的權利和利益,為此而突破舊有制度,創造出新的制度。知識精英居間觀察、思考,對民眾的制度創新進行概括、總結,并論證其合理性。上層積極回應民眾的訴求,接受知識精英的論證,通過立法程序,承認民眾的制度創新。上世紀80年代的良性制度變革,大多遵循這種制度變革的決策模式,而90年代之后諸多引起非議的制度調整,都沒有遵循這種模式,而由政府有關部門關門決策。
最糟糕的是,制度變革的決策模式具有顯著的選擇性:諸多制度調整都是撿軟柿子捏,也即只有這樣一類改革,可以迅速推動:普通民眾可以承擔改革的成本,享有特殊地位的群體則獨享制度變革的紅利。相反,那些真正有利于推動市場化、民主化、從而有利于增進民眾權利、利益的制度變革,則被系統地繞開。即便是經濟結構的調整,也無法進行。由此,改革的含義也就悄然發生了重大漂移,改革的聲譽遭到嚴重損害。到今天,相當數量的人群,聞改革之議而起狐疑之心。
如果要推動制度變革,哪怕是推動經濟結構調整,轉換經濟增長方式,就必須改變制度變革的決策模式,具體地說也許可以參照80年代,可以總結為兩點:
第一,各級決策者、尤其是最高決策層,應當相信國民,相信民眾的制度創新能力。改革就意味著現在的制度不完善,那么,民眾就有創新制度之道德權利。對于民眾的制度創新,不應盲目打壓。中央政府尤其需要保持獨立立場,不可附和地方政府。
第二,政治決策層需要與各界精英、尤其是那些具有責任感、公共精神的知識精英,保持密切聯系。傳統中國社會治理的一大優點在于存在著一個士大夫共同體,政府內外精英密切互動。今日歐美日等現代國家,也無不如此。80年代同樣如此。在這樣的共同體中,各種信息可以快速分享,決策者可以了解社會心理,并借助于精英共識,提出理性的解決問題之方案。
總之,要推進真正的變革,就必須開放決策過程,讓普通民眾各界精英共同參與決策,惟有此,中國的改革大業才能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