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曉火

2011年12月24日,西方人的平安夜。在這個特殊時刻,北京東部一家酒店外,一位老男人從出租車上走下來,行色匆匆。他身穿一件灰色棉襖,面色憔悴,身后只有一名女助理尾隨。
這位行動低調的人,正是華為創始人任正非?;蛟S正因為這份低調,當他在年末發表一封飽含激情的致華為人的公開信時,就多少帶上了些“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
“處處都處在人生逆境,個人很孤立,當我明白‘團結就是力量這句話的政治內涵時,我已過了不惑之年?!?7歲的任正非在這篇名為《一江春水向東流》的文章中寫道。這封信雖然被指為在面臨接班問題時的收攏人心之作,但創業23年的任正非,卻不得不肩負起統一人心的使命。
“創世代”淡出
2011年,眾多中國的草根創業者,一一離開了他們為之奮斗的舞臺。1984年創建聯想的柳傳志,1984年成立萬科的王石,1992年創立力帆的尹明善紛紛淡出,將事業交給了合適的接班人。而任正非的華為,卻依然懸而未決。
在公司運行了23年后,任正非為年銷售額2000億人民幣的華為設計的未來叫作:輪值CEO。由董事會成員輪流擔任CEO,在坊間看來似乎是一種妥協,而完全不符合這位“狼性”軍人總裁的強勢個性。作為國內同時代的巨型私人企業,還沒有一家信任管理團隊的人,敢于做出這種嘗試。
固執的任正非,又一次敢為天下先。只不過這一次,人們發現任正非的心態發生了變化。或許正是因為經歷了太多,這位正隨著歲月老去的偏執“狼人”,開始對未來和未知產生了更多敬畏,而對可持續性的公司制度更加篤信。
在這篇已被轉載無數次的文章中,任正非從希臘神話中的大力神,講到中國的項羽。在他的眼里,個人英雄主義的悲劇該到頭了?!耙粋€人不管如何努力,永遠也趕不上時代的步伐”,他寫道。面對時代,“如果不能民主地善待團體,充分發揮各路英雄的作用,我將一事無成?!彼恢挂淮蔚貜娬{,“相信華為的慣性,相信接班人們的智慧?!?/p>
根據華為董事長孫亞芳在公司官方網站上透露,這篇文字經過多次董事會討論,還在各級管理團隊征求意見,歷時數月,經過了數千人的反復斟酌,才最終定稿。
2010年的年報顯示,華為的海外市場銷售收入達到了1204億元,占據了近2000億總銷售額的65%。隨著2011年公司年報的即將出爐,這一統計還將突破到80%。然而,由于年紀和健康等原因,任正非不會、也不可能永遠掌舵這艘巨輪。
準備接班的一群CEO,有誰真正讀懂了任正非?
輪值CEO并非突兀
盡管挑戰重重,但好消息是,輪值CEO制度對于華為的管理層來說,完全不陌生。與其他企業不同,華為的高中級別主管輪崗,始終是一項原則。
這種大膽的原則,始于華為創業早期的國際化。在1997年,當華為由于進入香港、俄羅斯等海外市場后而快速生長的時期,任正非就意識到野蠻生長背后的制度缺陷。
任正非的夢想,是讓華為擁有自己的技術和產品,進而成為一家百年公司。要實現這個夢想,離不開制度建設。因此,在他的主導之下,在起華為飛的前夜,就實現了制度的變革試驗。
1997年,借助于管理學教授起草的《華為基本法》,任正非實現了軍人化公司政治的治理模式。這其中,包括IBM等國際企業的專家團隊,成為華為在流程變革、員工股權計劃、人力資源管理、財務管理和質量控制方面的常駐顧問。
這是因為在IBM公司,主管級以上員工都被要求培養手下的員工,作為業績考核的內容。每個主管級別的管理人員都有硬性目標,需要確定自己的位置在一兩年內、三四年內都由誰來接手。
這種人才儲備與替補計劃還不僅是一種單一的制度。它還包括了輪調制度、職業規劃、考核和測評。IBM最出名的“2-2-3”的規則,就是允許在一名職位上工作2年的職員,但凡上一年的績效考核是2(即良好)以上,就可以在3個月時間處理完原職位的遺留事務之后,被挑選輪崗。
實際上,2012年初就職的IBM公司新任CEO弗吉尼亞·羅睿蘭,就是IBM多年來崗位輪換培養出的典型“接班人”。羅睿蘭幾乎領導過公司內部每個部門的工作,從基層做起的她對公司的各項業務都駕輕就熟。華為引入IBM的集成產品開發,也同時引進了這種管理經驗。
效仿IBM的輪崗政策不是任正非的首創。已經從公司離職的華為前任副總裁李一男曾寫過報告,建議了高層領導一年一換的制度,避免形成權力圈,導致公司發展的不均衡。任正非對這份報告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只不過,那時華為的輪崗主要是業務輪換和崗位輪換。前者主要針對研發人員,鼓勵其去從事生產、服務,加深對產品的理解。后者則鼓勵中高層管理人員變動職務,作為企業高層管理的后備人才,全盤熟悉公司的運作。
如今,隨著自2004年初執行的經營管理團隊制度漸入成熟,輪崗制度已經可以登堂進入華為的董事會。
在提出輪值CEO之前,華為管理層的輪值,是運營層面的輪換,以半年為周期。按照任正非的想法,這是一種“可糾錯”的制度。萬一當值的領導者發生走偏,下一輪的舵手還來得及糾正航向,避免了問題累積過重而得不到解決。
長期研究華為公司案例的財經作者程東升認為,華為首席執行官的輪值,既是為了鍛煉公司高層,從中發現、培養、選拔接班人,也是在無法明確接班人的情況下,以群體的智慧應對現實的智慧選擇。
“即使任正非本人,在公司的未來發展過程中,或許也會難以駕馭。然而,任何一家公司都需要一名真正的統帥,一位相對穩定的指揮官。因此,華為未來肯定會找到一個適合的接班人。這種過渡或許3年,或許5年甚至更長時間”。程東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隨著輪值制CEO的實施,任正非將基本退出一線管理,回歸董事會,成為華為的精神領袖。除非華為出現重大問題,任正非不會再對華為施加直接影響了。只不過,在華為重大決策上,任正非還具有無可置疑的決定權。
在目前華為公司18名的董事會和監事會成員中,董事長孫亞芳,副董事長郭平、徐直軍、胡厚等是華為元老;首席營銷官、副總裁余承東,高級副總裁陳黎芳,以及萬飚、張平安等多位公司骨干均擔任常務董事或董事。另一方面,任正非的女兒孟晚舟和女婿徐文偉也都擔任常務董事。五名監事會成員中,也包括了任正非的弟弟任樹錄等。
可以看出,華為董事會的穩定與否,將是決定公司未來大勢的決定性環節。在這一點上,任正非似乎早已想清楚了,“(輪值制)比將公司的成功系于一人、敗也是這一人的制度要好”,任正非寫道。
誰的華為?
但是人們還是要問:華為真的離得開她的創始人嗎?
這樣的疑問是有道理的。因為經過23年的歷史,華為公司的特征已經被深深打上了任正非的烙印。人們已經很難區分出這些烙印中哪些來自任正非本人,哪些來自公司。這一點也暗合了中國民營企業的特色——創始人的個性就是企業的個性。
任正非此次坦言,“業界老說我神秘、偉大,其實我知道自己名實不符。我不是為了抬高自己,而隱起來,而是因害怕而低調的?!?/p>
任正非對于公司的成功有自己的看法,他認為,華為若要成就世界級的公司,就必須在哪一方面條件都不具備甚至根本得不到的條件下,多付出無限的努力和生命。
“成功的背后就是犧牲”,這是一位中國典型的草根創業者的時代之寫照。一個細節是,任正非在講話時,手邊總是放著一只裝著藥的大瓷缸。
與喬布斯揮灑自如的創新派蘋果不同,任正非的華為仍然是傳統意義上的實業制造。華為和中國一大批草根制造商們,仍在探索以較低的成本,不斷滿足用戶的需求,同時謀求相對合理的利潤。但在全球經濟低迷的時刻,這樣的探索注定了其接班人,既要有任正非一代一樣的草根精神,又要有全球戰略家的謀略,殊非易事。
“死亡是會到來的,這是歷史規律,我們的責任是應不斷延長我們的生命”,任正非未完的事業,也仍然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流過太平洋,流過印度洋不回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