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佳歡


直爽、有一點俠氣,多數人印象中的堅強大女人,身邊有一大票媒體朋友……無論從哪方面看,演員姚晨都是《搜索》中記者陳若兮一角的不二人選。
作為一名少有的、堅持關注社會事件和公共話題、“不脫離現實”的女藝人,姚晨擁有聰明的表達技巧并早已領會微博言論的邊界,其社會見解和網絡經驗都恰好與涉及網絡暴力話題的影片《搜索》相契合。
更重要的是,目前,每天有超過兩千一百萬人通過微博關注姚晨選擇轉發的話題、新聞、公益活動或段子,這一巨大的受眾數量穩居全球第一。
有了這些經驗,姚晨對自己扮演的角色更為嚴苛。不過,她認為自己不像陳若兮那么理想主義,她說:“我會特意讓自己與陳若兮保持距離。”
“極端的理想主義者會變成幻想主義者”
中國新聞周刊:這個故事什么地方打動了你、讓你決定出演?
姚晨:打動我的可能就是陳若兮這個人物。除了她的職業身份,她也是全戲最為飽滿的一個角色,人物關系極為豐富,包括她和同事之間的關系,和領導之間的關系,還有她自己的情感。在一個電影中把一個人物方方面面都講到是很難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對關注社會公共事件、話題很感興趣,還曾經糾結于“多發微博”和“多演戲、多做本職工作”之間的矛盾。這次參與一部與網絡相關、對當下生活有所思考的電影,是不是與你這一興趣有關?
姚晨:這都是后話,當時是陳凱歌導演找我拍戲,他是中國銀幕的標志性領軍人物,我沒有理由不來,換任何一個年輕演員都不會不來。我認為演戲就是演戲,一定要和我自己的生活分開,只是恰巧這部戲和我的生活有一點關系。
中國新聞周刊:影片中陳若兮的結局比之小說有了改動。采取這樣的表現方式,你是否認同?
姚晨:小說里(陳若兮)看起來好猥瑣啊,我和導演直言說我不喜歡這個小說。小說和電影詮釋的角度不一樣,承載的東西也不一樣。但我認為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在詮釋一個群體的代表時,對她的職業和身份不應該是扁平的(刻畫),而應該是客觀的。
中國新聞周刊:你是覺得小說里有些過度渲染媒體暴力?
姚晨:我理解不是這樣的。任何一個職業存在世上都不可能有百害而無一利。我一開始就和導演達成一個共識:恰恰正因為討論這樣一個網絡媒體的殺人故事,才更應該保持客觀性。我們也不應該討好媒體,媒體是眼睛最毒辣的人,他們不需要別人討好,他們比任何人都理解什么是真摯與客觀。那么這個角色首先應該客觀地去詮釋他的職業特征。其次我覺得演出時應該還原她作為一個人本來的模樣,強調一個人面對一些事情的基本的反應,記者這個身份已經退居其次。
中國新聞周刊:你對陳若兮的價值判斷是怎樣的?
姚晨:說實話,我很欣賞陳若兮,但我一直和她不是一種人,我覺得我的價值觀和她有區別。我覺得陳若兮屬于理想主義者,但是很極端,而極端的理想主義者會變成幻想主義者。這是這個人物干所有事情的基調,因此她在這個戲里看起來不那么討喜。
另外我覺得她是一個極度的悲觀主義者,對一切抱著審視和質疑的態度,所以她才會那么強硬地對自己。但她可愛的一點在于,不會這樣對別人,起碼不會這樣對楊守誠。在演他們倆分手那場戲時,我心里就一直在感慨,陳若兮啊陳若兮,你真是對自己太狠了,為什么你不能像一個女人一樣在那個時刻表現你柔軟的東西呢?男人們肯定覺得,哇,我要是有一個這樣的前女友就好了!放棄的時候多么輕松啊。作為女人來說,就會很心疼她。她老說“我會重新開始”,而不是“我們重新開始”。她不會要求楊守誠,而是要求她自己。她永遠不會讓自己的狼狽呈現在別人面前。姚晨做不到她那樣的決絕。
“如果我是媒體人”
中國新聞周刊:陳凱歌導演曾說選擇你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你對媒體非常熟悉,你也為了這部影片做過很多功課,包括去體驗記者生活。這次取經有沒有讓你從媒體人身上了解到一些新的東西?
姚晨:以前我跟媒體雖然關系不錯,但記者對我來講也是一個陌生的行業。跟所有人對記者的想象一樣,我也覺得這是一個比較帶著審視感的職業,很冷僻,很嚴肅,你很少去體味職業背后這個人是什么樣的。
后來跟一些記者一起聊天、走進他們的生活,看他們正在經歷一些什么,比如情感、比如工作上的煩惱。這些東西對我來講特別珍貴,在電影里頭用的時候特別好,因為陳若兮正好也是得面對生活里的種種煩惱。
中國新聞周刊:電影和原小說中對網絡暴力和媒體暴力有一些討論。作為一個公眾人物,你有遭遇網絡暴力的心理準備嗎?
姚晨:那沒辦法,我又不是人民幣,又不能讓人人都喜歡我,得想開點,你被罵肯定會不開心,但你還是得多看一些那些夸你的人嘛。那些跟你持有同樣的價值觀的人還是大多數(笑)。其實我不是說我能代表誰,只是我的感受確實是來自生活中的許多人,所以別人會看到一些我的發言,然后說她跟我們想的是一樣的。
其實媒體暴力也是一種人的暴力。新聞點的分寸有時候真的挺難把握的。
中國新聞周刊:作為微博女王的姚晨和作為電視臺記者的陳若兮,在傳播公共事件、話題的選擇原則上有什么不同嗎?
姚晨:這方面我跟她有質的不同。她首先想到的是這個事情非常有可看性,抓人眼球;我作為一個演員,在微博上轉發這些話題時,主導我第一的是情感:這個事情對我有觸動,我才會去表達,而不是我發這條是不是會得到關注、或更多的關注,此后,我又被怎么怎么著了。這恰恰是我和她本質上的區別,也是我不認同她的地方。
“我不會再情緒化地激動”
中國新聞周刊:陳凱歌導演覺得“微博女王”的身份對你而言算是一個包袱。所以你在演出一個記者時會帶有包袱,擔心別人說你演得不像……
姚晨:我覺得這是陳凱歌導演對我的一個誤解,跟微博本身沒有關系。我演記者之所以很緊張,是因為我認為這個戲出來,第一手就落在你們(記者)手上,你們最有權力和資格去評論我詮釋的這個人。我緊張這個,而不是我的微博,(兩者)沒有半毛錢關系。
中國新聞周刊:拍攝這部影片,是否會讓你對互聯網、公共事件做更深入的思考?是否會有意無意地影響到你的網絡行為和微博行為?
姚晨:我相信是會有的。現在在面對一些很難判定的事情時,我不會再輕易地、個人情緒化地激動,而是會各個角度地想一圈以后、確實是有必要值得討論之后,再去轉發,不會急于表態。
前兩天我就避免掉了一個謠言的傳播。有一個服裝廠拍了一個小孩的照片,說是失蹤兒童并且@我。其實它是一個服裝廣告。我看到后,不知道為什么就覺得照片有點怪,就想著我再等等吧。這成了一種本能。放在以前,我會本能地覺得孩子那么可愛,得趕緊找到,但現在有了這個生活體驗,會擔心其中是不是有什么蹊蹺。
中國新聞周刊:在你印象里,你是從什么時候開始有意識地關注當下社會公共事件?是自微博時代開始,還是更早?
姚晨:微博時代之前,家里也會訂閱一些深度雜志,但看完跟家人聊聊天就放下了,沒有機會跑到公眾平臺去聊這些東西。微博的出現打破了這個規律,每個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平臺上發表自己的觀點,微博是有挺大貢獻的,我也只是其中之一。
(實習生鄭婕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