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迪 陳義歡

曾經給“膠囊之鄉”帶來巨額財富的“膠丸”如今成了敏感詞匯。
4月15日,中央電視臺將“問題膠囊”完整的產業鏈曝光之后,位于浙江省東部的“膠囊之鄉”——新昌縣成為輿論中心。
截至4月24日,短短十天,包括新昌縣在內,全國已有5家膠囊企業被吊銷藥品生產許可證,公安機關立案7起,依法逮捕犯罪嫌疑人9名,刑事拘留45人,查封非法生產線80條,查扣用工業明膠生產的膠囊7700余萬粒。
與此同時,浙江、河北、江西等地藥監、公安部門也掀起毒膠囊清除行動,而修正、金馬、海外等知名藥企亦被卷入“毒膠囊”的漩渦。
膠囊之鄉
4月23日上午,一輛警車停在浙江新大中山膠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大中山)的院子中央。工廠的大門緊閉著,保安室的進廠登記簿上,唯一的登記記錄是“公安局”。在院子中間,偶爾幾個人面目凝重的匆忙穿過。當地的一位大學生村官在里里外外的忙活著,她說,里面正在配合調查。
據新昌縣政府提供的資料顯示,該縣全年約產800億粒膠囊,占據全國膠囊行業的產量的1/3,“膠囊之鄉”因而得名。該縣儒岙鎮是膠囊企業最集中的地區,被查處的新大中山即位于該鎮膠囊工業園區,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截至4月24日,新昌縣登記在冊的43家膠囊生產企業中,浙江華星膠囊廠、浙江卓康膠囊廠、浙江新大中山膠囊有限公司、浙江創始膠囊有限公司、浙江林峰膠囊有限公司等已經陸續被吊銷藥品生產許可證。在此次風波中最早被查處的華星膠囊廠、卓康膠囊廠的大門早已被貼上封條,禁止進入。
如今,浙江新昌縣儒岙鎮段的104國道兩旁,即使是沒有被列入名單的膠囊企業和售賣明膠的商鋪都一改往日興隆,大部分大門緊閉。縣城通往各鄉鎮的公路上不時可見督查組的車輛往返。
“這是歷史上對新昌膠囊行業最嚴厲的一次整頓了。”新昌膠囊行業協會秘書長徐宏輝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問題膠囊”風波,已經波及到了浙江、河南、廣西等地。4月21日上午,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食品藥品監管部門牽頭,公安、監察、衛生、質檢等部門共同參與、配合辦案,全面清理整頓明膠生產和藥用膠囊生產使用情況。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除新昌縣之外,被央視曝光的還有浙江天臺縣浙江宏力膠囊有限公司,目前天臺縣警方已對該公司負責人王某依法采取了刑事強制措施。
自4月15日,新昌縣政府即要求各膠囊企業停業整頓,此后數日,儒岙鎮里記者關于任何關于膠囊的詢問,都會引來警惕的目光。
風暴之中,正常的膠囊供應也受到影響。據當地一位業內人士稱,前幾日,有幾家藥廠的負責人來到新昌,試圖找那些沒有出現問題的企業協商,希望可以供一批安全的膠囊。然而,得到的答復卻是最快也要一個月后才能發貨。
被承包的生產線
空心膠囊作為一種特殊的藥品包裝材料,與藥品配伍同時進入人體,并和藥品一起最終被人體所吸收,其質量和安全直接關涉公眾身體健康和安全。“從小到大,你總會吃上幾顆膠囊。”問題膠囊對于需要長年服藥的慢性病患者危害更甚。
小小膠囊如何變成了有毒外衣?膠囊之鄉發生了什么?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膠囊在新昌的生產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一個公認的說法是,當時,新昌人潘光明在上海一家美國制藥廠打工期間,學到了當時剛剛興起的空心膠囊制造技術。1953年潘光明回鄉,用銅筷當模具、鋁罐來烊膠、扇子做鼓風機,以極其原始的方法,在新昌手工生產出了第一批空心膠囊。
起初,因生產技術門檻低,很多村民紛紛加入,在新昌縣儒岙鎮及下屬村莊,形成了最早的膠囊生產集群。改革開放后,這些膠囊企業出現了井噴式擴張,據統計,至上世紀90年代,當地生產膠囊的企業一度達到400多家。膠囊產量一度占全國膠囊總量的近60%,全鎮幾乎家家都在做膠囊,而大部分都是家庭作坊式手工操作。
第一次轉折發生在2001年,當年,中國開始施行新《藥品管理法》,次年又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品管理法實施條例》,按照規定,生產膠囊的企業需要依據條件辦理《藥品生產許可證》。新昌縣的膠囊企業也因此大規模洗牌。歷時兩年,該鎮膠囊企業從整治前的327家,在2003年底銳減至30家左右。
據《新昌年鑒(2003)》記載,2002年,新昌縣對全縣膠囊行業進行專項整治,《藥品生產許可證》的辦理成為關鍵辦廠指標,300多家企業中,80家無證企業被13家有證企業聯合兼并,133家無證企業聯合重組成17家有限責任公司,另有3家無證企業獨立組建有限責任公司,關停無證企業83家。
“此次洗牌后,開辦膠囊廠不再那么簡單容易了,但很多人卻找到了別的辦法,就是在取得《藥品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內承包生產線。”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新昌膠囊企業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這次出問題的幾家企業,大多并不由法人代表自己經營,而是將生產線對外出租,其中一家膠丸廠就是在被外包出去的老廠區內查出了問題。
徐宏輝說,當時對于聯合兼并的企業的要求“統一賬號、統一管理、統一建設。”然而事實上,因為利潤分配等諸多原因,聯合辦廠的企業內,各股東各自為政。更有甚者,一些企業干脆把生產線承包出去,由承租人負責原料進貨與銷售。
徐宏輝介紹,在當地,一條生產線的承包價每年35000元左右,一條膠囊生產線一年可生產膠囊3.5億粒膠囊,按目前市場上80元/萬粒的平均售價來計算,一條生產線一年可創造280萬元的效益。按照膠囊行業5%的普遍利潤率,每年每條生產線的凈利潤可達14萬元。若采用低劣的工業明膠,則可以獲取更多的利潤。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十幾年來,新昌市藥監局對膠囊企業先后采取了等級評估、每年兩次的抽查等一系列的督查手段。但這些監管大都針對企業整體進行檢查,對于企業內部承包,聯合辦廠等很少介入管理。
檢測監管漏洞待補
工業明膠進入膠囊企業時檢測環節是“問題膠囊”的另一漏洞。
早在2004年,央視就對河北省阜城縣古城鎮的皮革明膠產業進行曝光。彼時也一度掀起了一輪徹查、清理運動。
國際食品包裝協會秘書長董金獅告訴《中國新聞周刊》,2005年,中國醫藥包裝協會空心膠囊專業委員會曾發起行業自律公約,要求膠囊企業和藥廠“杜絕使用藍礬皮明膠”及“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照GMP 要求進行”。2007年,中國醫藥包裝協會又推出《明膠空心膠囊》的行業標準,在這標準中,對鉻含量進行了嚴格限制。
當時的協會標準遠高于2005版的《中國藥典》要求,但因為行業標準并非具有法律效力的強制標準。直至2010版《中國藥典》中,才對藥用膠囊原料進行了明確規定,重金屬鉻的含量不得超過2mg/kg。
徐宏輝介紹說,根據2010版《中國藥典》規定,各企業進場的每一個批號的明膠以及出廠的空心膠囊都需要檢測。但因為檢測設備成本高,企業單獨承建檢測室壓力過大且浪費資源,于是由膠囊協會就牽頭,29家會員企業聯合出資共建了檢測中心,根據企業需要應按批次自發送檢。
然而,在檢測中心的一位工作人員卻告訴《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平時來送檢的企業并不多。
4月21日上午,浙江省查處新昌違法生產空心膠囊事件工作組與紹興市政府、新昌縣委縣政府召開聯席會議,新昌縣委書記樓建明表示,通過此次問題膠囊事件,要嚴肅整治新昌膠囊產業,完成轉型升級,促進產業發展。并要抓緊出臺《關于加快推進新昌縣膠囊行業轉型升級的實施意見》《加強空心膠囊行業自律方案》《派駐膠囊生產企業監督員工作方案》等一系列整治膠囊行業的工作方案。 ★
(實習生王燁對本文亦有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