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潔

當初信心滿滿籌備《反網絡盜版法案》時,拉馬爾·史密斯,這位美國眾議院司法委員會主席并沒有料到會遭遇如此大的反對之聲,以至于法案在遞交國會投票時被迫擱淺了。
4月6日,受不了媒體種種狂轟濫炸式猜測的拉馬爾·史密斯,不得不再次站出來表示,法案沒有任何新進展,依舊“沉在水中”,直到能夠達成一個更廣泛的共識。然而,達成共識看似遙遙無期,這位共和黨議員卻不小心引火上了身。
如今,一群對《反網絡盜版法案》不滿已久的IT業專家們,特意成立了一個“自由網絡聯盟”,誓言要在5月29日舉行的得克薩斯州共和黨初選時把這位議員拉下馬。
編號3261
從2011年10月26日,編號為3261的《反網絡盜版法案》被提出的那天開始,拉馬爾·史密斯基本就沒過上幾天安生日子。先是業內反對聲音不斷,后來反對之聲逐漸蔓延到了自己的陣營。
1月18日,原本是舉行《反網絡盜版法案》聽證會的日子,但拉馬爾等來的,卻是自己支持團隊中第一個成員的退出。當天,聽證會被無限期推遲,同時,來自內布拉斯加州的國會議員李·特里第一個把自己的名字從支持名單中撤了出來。
李·特里辦公室不愿向《中國新聞周刊》透露放棄支持該法案的具體原因,只表示法案還有很多不健全的地方,其帶來的傷害或許遠大于好處。
但促使他下決心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恐怕是1月14日白宮的一個公開表態。“盡管我們認為,由國外網站引發的網絡盜版是一個嚴重的問題,需要一系列立法來應對,但我們不會支持影響自由表達,導致信息安全風險上升,或不利于全球互聯網創新的立法。”
正是這段話,成為《反網絡盜版法案》局面急轉直下的風向標。后來,至少有10位參議院議員和近20位眾議院議員表示反對法案。
在給《中國新聞周刊》的電子郵件中,拉馬爾·史密斯這樣寫道,“網絡盜版就如從商店里偷東西,這是違法行為,應該受到法律的懲處。現在的問題是,如何用最好的方式來制止這種行為。我知道法案的反對之聲非常強烈,所以不得不重新審視這部法案,并盡量作出調整。”
對于拉馬爾·史密斯來說,提出《反網絡盜版法案》,是時代所需。他希望通過禁止從美國國內訪問提供盜版電影、音樂和其他內容的外國網站,以及禁止從美國向這些網站提供資金等手段,打擊網絡盜版,保護知識產權。該法案甚至建議,授予美國司法部長新的權力,切斷流向這些網站的資金、廣告和訪問權限。
為了嚴懲網絡盜版,法案還提高了互聯網用戶未經授權在網絡上分享版權內容的刑罰,比如半年內分享10份音樂或電影類等版權作品最高可被判五年監禁;版權持有方可以向謊稱不知而提供盜版內容或產品的網站索要連帶賠償等。
65歲的拉馬爾·史密斯沒有想到,進入國會35年來,在推動反墮胎法、專利制度保護法等方面做出卓越貢獻的他,卻在這部法案上遭遇了滑鐵盧。與此同時,由參議院提出的《保護知識產權法案》,因與拉馬爾的《反網絡盜版法案》相似,也沒能躲過被“唾罵”的厄運。
美國電影協會的CEO,國會前參議員克里斯·托德,近日發表了一份聲明。他公開譴責網絡公司抗議法案的“不當行為”,進而呼吁國會和白宮應將注意力集中到有意義的打擊盜版行動上來。
克里斯·托德所在的美國電影協會,是《反網絡盜版法案》的主要支持者。這個以美國的七家影視業傳媒巨頭為主要成員的組織,在外界獲悉反盜版法案之前,就已經開始大力支持了。
事實上,在過去的30年中,為了維護自己的版權和利益,他們游說并推動了美國15部加強知識產權、內容保護法例的通過,但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讓他們措手不及。迪斯尼、時代華納和索尼等美國電影協會的成員,已花費超過9100萬美元進行各種游說活動,促使《反網絡盜版法案》通過。
傳統媒體與網絡新貴之爭
這是一場好萊塢等傳統媒體巨頭與硅谷網絡新貴之間的戰爭,前者需要版權保護,后者則給了“網絡盜版”以充分的空間,白宮夾在中間兩難。米歇爾·保爾森,這位在維基百科的運營商——維基百科基金會服務了四年的法律顧問,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后者的陣營。
“抗議《反網絡盜版法案》只是表象,我們是在為網絡自由而戰。” 米歇爾·保爾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和大多數80后年輕人一樣,29歲的米歇爾·保爾森每天花很多時間都在網絡上沖浪。她喜歡上Facebook、Twitter等社交網站,也喜歡和朋友們討論最熱鬧的網絡話題。《反網絡盜版法案》后,和選擇上街抗議的普通民眾不同,作為維基百科法律顧問的米歇爾·保爾森,和這個全球訪問量第五的知名網站一起,走上了另一條抗議之路。
1月18日,維基百科關閉其英文版24小時,以示抗議。與它一起關站的還有超過7000家美國網站。
“作出這個決定并不是一時沖動,也不僅僅是維基百科編輯部的決定,當時我們征求了近2000人的意見。因為我們意識到,一個自由、開放的網絡正在受到嚴重威脅。而且,法案會給第三方的網絡內容提供商帶來沉重的經濟、運營負擔。更要命的是,任何分享的內容都有可能因為版權問題而違法,這讓所有人都不得不擔心。”米歇爾·保爾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除了維基百科之外,來自硅谷的網絡新貴們,包括谷歌、雅虎、eBay、Facebook等也紛紛站出來抗議《反網絡盜版法案》。谷歌將其美國主頁的標志大部分打上了黑框,并加上了一個鏈接,請求用戶告訴美國國會“請不要對網絡進行審查”。
大批紐約民眾走上街頭,高舉“保護網絡自由”“停止《反網絡盜版法案》”等標牌,以示抗議。而美國國會辦公室也收到了很多抗議法案的電話和郵件,甚至有黑客盜取了支持該法案議員的Twitter賬戶,直接冒名發表反對的聲音。
3月9日,米歇爾·保爾森在維基百科基金會的網站上發布了一個聲明。聲明宣布,經過三個月的操作,維基百科的全部域名已經從美國域名注冊商GoDaddy轉移到總部位于舊金山的新域名服務商,MarkMonitor。而“搬家”的原因,是由于GoDaddy支持《反網絡盜版法案》。
聲明公布后,米歇爾·保爾森接到了無數好奇的電話,她本人倒是非常平靜,“這個決定已經醞釀很久了,《反網絡盜版法案》是可以說是導火索。MarkMonitor在品牌保護和防止欺詐等方面擁有豐富經驗。”米歇爾·保爾森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因為支持《反網絡盜版法案》的立場,GoDaddy還失去了大約2.1萬個其他域名。
為盜版“正名”
不僅在美國,歐洲也掀起了一股反“美式反盜版”的浪潮。2012年年初,歐洲民眾抗議由美國、日本等國主導的《反假冒貿易協定》,該協定的目的之一是跨國合作打擊網絡盜版,其中包括非法下載影視、音樂作品。
由于擔心協定會影響國民的網絡自由,保加利亞、德國、荷蘭和斯洛伐克等國家甚至拒絕簽字。而簽了字的波蘭則遭遇了國內的強烈抗議,超過50萬網民在互聯網上發起了抗議活動,一些黑客還襲擊了波蘭政府的多個門戶網站。
“這一系列事件表明,在網絡時代,‘盜版的傳統意義正在改變。《反網絡盜版法案》的失敗或許是一個轉折,讓政府思考究竟如何保護版權,以及究竟什么才算盜版。”耶魯法學院的訪問學者伊麗莎白·斯塔克表示。多年來,她一直倡導自由文化,并推動知識產權保護法往更寬松的方向發展。
實際上,為“盜版”正名的行動早已開始。2009年,成立僅三年,以“反版權、反專利、愛盜版、愛生活”為宗旨的瑞典盜版黨成為瑞典第三大黨,并進入歐洲議會。該黨的前身是2003年成立的海盜灣搜索網站,好萊塢大片剛上映幾個小時或還未上映,該網站就有人提供完整的種子供人下載。
受瑞典盜版黨啟發,美國、德國、法國等也紛紛成立了盜版黨,他們的目的就是從根本上改革版權法,廢除專利制度,確保公民的隱私權。
今年4月,在布拉格舉辦的每年一度的盜版黨大會上,來自20多個國家的盜版黨代表,表示要統一行動,爭取在2014年選舉中獲得更多歐洲議會的席位,目前他們占有兩席。
在互聯網世界,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盡管曾經是盜版黨的對頭,但美國電影協會前任技術策略總監保羅·布里格納,如今卻對“網絡盜版”產生了不同的理解。
保羅·布里格納現在是非營利性組織“互聯網社會”的北美區運營總監。“我現在的全部經歷都放在了新工作上,希望盡快適應新職位。” 保羅·布里格納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哥倫比亞大學的一項調查發現,在18歲至29歲的美國年輕人中,有70%承認曾經購買、復制或下載過未經授權的音樂或影視內容,但他們并不以為意。不過,對于傳統媒體來說,即使到了該換換觀念的時候,接受起來也不那么容易。
最近,媒體巨頭維亞康姆“盤活”了數年前的一起訴訟,控告Youtube“散布”其版權作品《南方公園》,并要求賠償高達10億美元的侵權費用。但分析人士認為,在11月美國大選舉行前,恐怕很難有明確的法規來斷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