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弋 洋 王千里

1.李俊林與獲獎作品
“畫里有味兒,非酸非甜亦非苦辣,嗅是嗅不到的,得用眼去看,用心去品。”這是李俊林丹青藝術隨筆中的一句話。作為河南省美術協會理事、河南省書畫院特聘畫家、三門峽市美協主席、三門峽市政協委員的他,剛剛又榮獲了“國家電網公司十大美術家”稱號。每每談及此事,李俊林總是掩飾不住地激動:“這個稱號與我以往所得有所不同,這是對我孜孜不倦地探索電力題材繪畫的肯定。”
兒時的李俊林從很小就表現出了對繪畫的天賦。每每靈感來臨,家中都要“遭殃”,墻壁、地板,到處都成了李俊林的畫板。靠著勤奮刻苦的鉆研和過人的天賦,小俊林很快成了三門峽遠近聞名的“神筆馬良”。
20歲那年,李俊林路過一家電影院,看到門口醒目的電影海報畫得還沒有自己好,于是李俊林直接找到了電影院的管理員,毛遂自薦,要求為他們畫電影海報。管理員望著眼前這個毛頭小伙吃驚極了:“你?要畫海報?這可是整整一堵墻那么大的海報呀,你行嗎?”李俊林自信滿滿地回答:“我畫得好,你們就要,畫不好,我自己再拿回去!”幾日后,李俊林的畫作一拿到了電影院,立刻引起了軒然大波,大家不禁對這個不起眼的年輕人刮目相看,管理員立刻拍板:“以后你就來負責畫海報!”
憑借著愈加成熟的繪畫技巧和獨特的審美風格,剛剛20歲出頭的李俊林已經成為多家電影院的業余美工。
作為一名電力架線工人的兒子,李俊林從小就與電力結下了不解之緣。從小,跟隨著父親的足跡,李俊林幾乎走遍了三門峽市的山山水水,拉電桿、挖土坑、放電線……電力工作的艱辛與不可磨滅的堅強意志都在小小的李俊林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用繪畫來表現電力人的工作狀態,成了時時刻刻縈繞在他心頭的愿望。

2.《眾志成城》
為電力事業貢獻了一輩子的父親對電力有著深厚的感情,1981年,在父親傳統的“父傳子業”的思想下,作為家中唯一的男孩,高中畢業的李俊林放棄了報考美術學院,成為了一名電網員工。
工作后,隨著與電力一線越來越多的接觸,創作電力題材的繪畫作品的愿望也越來越迫切。1987年,李俊林以父親和自己作為創作的原型,完成了第一幅電力題材的美術作品《腳步》的創作。在這幅畫上,“父親”的臉飽經滄桑,剛架完線的雙手正放在褲子的后面擦著泥;畫上的“李俊林”上身的工作服領口大開,強健的肌肉盡情凸顯出來,一副眼鏡戴在年輕的臉上,透出濃濃的書卷氣……
放下畫筆,李俊林重重地吐了口氣。他覺得這才是父子間交接班的“腳步”,是電力發展向文明、科學不斷邁進的腳步。同年,《腳步》在“華中電力系統首屆美術、書法、攝影展”上榮獲二等獎。
而這“腳步”一邁開,就再不停歇。《風雪搶修圖》、《千里放線圖》、《我們的天空》、《小小電哥們兒》……一幅幅精彩作品從不同角度刻畫了電力人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
2010年,三門峽盧氏縣遭遇暴雨,境內不同程度出現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嚴重災害,暴雨嚴重損毀當地部分供電設施,造成9個鄉鎮停電。災情發生后,三門峽電力人積極投入抗洪搶險的一線戰場,在大災面前為盧氏縣人民譜寫了一曲光明頌歌。
作為一名電力人,李俊林也在第一時間趕到了搶修一線。看到搶修人員冒雨作業、連夜奮戰的身影,他的心再一次被震撼了。回到三門峽后,李俊林將自己關在屋里構思了好幾天,飽蘸深情的《眾志成城》、《搶險紀實》等一系列以電力職工抗洪搶險為題材的大型畫作一氣呵成,以濃重的墨筆真實再現了三門峽電力人在抗洪搶險保供電中的場景,強烈的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讓每位觀眾過目難忘。
曾經有人這樣評價李俊林的畫作:“細品李俊林的畫作,猶如觀看多姿多彩的豫西風土人情。尤其是畫面一隅點綴的看似不經意的蓮花、游魚等民間吉祥物,匠心獨運,讓人眼前一亮,好像突然間發現了一個小秘密。”
隨著對繪畫越來越深入的探索,李俊林也越來越發現傳統民俗的博大精深。剪紙、皮影、硯臺……這些面臨失傳的民間技藝都成了李俊林的收藏品。

3.《聚》
“一方面是喜歡,例如剪紙、雕刻等藝術的手法能拓寬我的繪畫技巧,從中吸收‘養分’,更生動地表現電力人的力量之美;另一方面,現在傳統工藝地位岌岌可危,希望我能為保護傳統文化盡一份微薄的力量。”李俊林說。
如今,李俊林收藏的硯臺已達到六百余方,他撰寫的《地坑窯院里的最后盛“硯”》發表于《收藏界》,已成為眾多研究者引用的重要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