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海螺 李永疇 鮑曉琴
肩周炎全稱為肩關節周圍炎,是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不便為主要癥狀的臨床綜合征。筆者采用推拿配合獨活寄生湯治療肩周炎,取得了較好的療效,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間我院診斷為肩周炎的患者70例,其中男31例,女39例,年齡33~67歲,平均(51.3±6.1)歲。按入院時間的先后將70例肩周炎患者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5例。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病程等資料水平接近。
1.2 診斷標準 參照國家中醫藥管理局1994年發布的《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中有關肩周炎的診斷標準[1]:①肩部疼痛逐漸加重,晝輕夜重,不能側臥于患側;②肩部活動受限,以上臂上舉、外展、后伸、內旋為明顯;③肩前、肩峰處有壓痛;④X線檢查無特殊發現,病程久者可見骨質疏松。排除標準:①各種肩外和肩內疾病及周圍神經疾病引起肩痛者;②嚴重心、肺、腎等疾病患者。
1.3 治療方法 對照組給予獨活寄生湯:川芎9g,細辛6g,秦艽10g,桑寄生15g,當歸9g,茯苓10g,生地15g,獨活9g,甘草5g,杜仲9g,白芍9g,防風10g,牛膝9g,人參6g,桂心5g;用法用量:每日1劑,水煎分兩次服用,7劑為1個療程。觀察組在給予獨活寄生湯的基礎上配合推拿治療,每日一次,7次為1個療程;推拿手法:患者取坐位,醫者先站于患側,用揉、捏、提拉等法按摩肩外、肩前、肩后等部位肌肉,再握住患者腕部,在可忍受的情況下進行抬舉運動。然后站于患者背后,對側手捏拿肩部,同側手握患肢腕部做旋轉和上提動作,最后繞過患者胸前握住患側腕部進行牽拉運動。
1.4 療效評價標準 治愈:肩部疼痛完全消失,肩關節活動范圍恢復正常水平;顯效:肩部疼痛已經消失,但因勞累或氣候變化時仍伴有輕微疼痛,逐漸可自行消失;好轉:肩部疼痛減輕,肩關節活動度改善。無效:治療前后癥狀無改善。總有效=治愈+顯效+好轉。治療前后采用視覺模擬評分法(VAS)進行疼痛評分:0分:無痛;1~3分:有輕微的疼痛,患者能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響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漸強烈的疼痛,疼痛難忍。
1.5 統計學方法 分析數據采用SPSS 13.0軟件,以(s)描述計量資料,以例數及百分率描述計數資料;分組資料中計量資料比較采用t檢驗,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療效比較 觀察組治愈24例(68.6%),顯效6例(17.1%),好轉4例(11.4%),無效1例(2.9%),總有效率為97.1%(34/35);對照組治愈13例(37.1%),顯效7例(20.0%),好轉6例(17.1%),無效9例(25.7%),總有效率為74.3%(26/35),兩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χ2=7.47,P<0.01),觀察組的療效優于對照組。
2.2 兩組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表1)兩組患者的VAS評分治療后較治療前均明顯降低;觀察組治療后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分,s)

表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評分比較 (分,s)
組 別 例 數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 35 5.76±2.23 2.32±0.97對照組 35 5.78±2.20 3.81±1.62 t 0.04 4.67 P>0.05 <0.01
肩周炎又稱“漏肩風”“肩凝癥”“五十肩”等,屬于祖國醫學中“痹證”范疇,主要與慢性勞損、風寒濕侵襲、氣血不足有關。中醫理論認為“風寒濕邪,痹阻經脈,致使經脈不通,不通則痛”,慢性勞損和氣血不足是肩周炎發病的內在原因,再加上風、寒、濕邪的侵襲,肩部疼痛不敢活動,導致肩部血運不暢,惡性循環終致肩關節粘連,活動受限。
獨活寄生湯出自《備急千金要方》,主藥獨活、桑寄生祛風除濕,養血和營,活絡通痹;輔藥牛膝、杜仲、生地補益肝腎,強壯筋骨;佐藥防風、細辛、桂心溫里祛寒,通利血脈,茯苓、當歸、芍藥、川芎等補養血氣,扶助正氣;使藥甘草調和諸藥。其功能主治為肝腎兩虧,氣血不足,風寒濕邪外侵,腰膝冷痛[2]。此外,研究發現,推拿對肩周炎的治療具有獨特的療效,結合功能鍛煉可有效緩解肩關節疼痛,解除肌肉粘連,改善關節活動[3]。本研究采用推拿配合獨活寄生湯治療肩周炎,臨床有效率為97.1%,明顯高于單用獨活寄生湯(74.3%),差異有統計學意義。比較治療后的VAS疼痛評分,觀察組也明顯優于單用獨活寄生湯。說明推拿配合獨活寄生湯可以減輕肩周疼痛,提高肩周炎的療效。
綜上所述,推拿配合獨活寄生湯治療肩周炎臨床療效顯著,患者恢復好。
[1]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S].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1994:185-189.
[2]崔德娟. 獨活寄生湯臨床應用心得[J].臨床合理用藥,2011,4(1):67-68.
[3]胡雙寶,張亞東.中醫推拿配合功能鍛煉治療肩周炎48例臨床分析[J].中國醫藥科學,2011,1(13):117-118.